文/牛 磊
女性農民工權益保障現狀及對策分析
文/牛磊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民工進入城鎮就業和生活,這其中女性農民工就占農村流動人口的40%多,成為名副其實的流動大軍。女性農民工集農民、工人、女性諸項身份于一身,她們為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是當今中國社會中最需要關注的一大弱勢群體。許多進城女性農民工由于遭到農民戶口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壓迫,再加上不夠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其合法權益時常受到侵害,誘發了諸多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成為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大障礙因素。本研究借鑒現有有關女性農民工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從社會學、管理學等角度論述了女性農民工的群體特征與社會功能,分析女性農民工的權益缺失狀況及其基本成因,探討了女性農民工的維權障礙與維權機制,提出了構建女性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的具體設想。
女性;農民工;現狀;對策
(一)薪資報酬
女性農民工進城務工,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但現實狀況下,由于工資低、工資拖欠等原因,使得女性農民工幾乎賺不到錢。據調查顯示:進城務工的女性農民工,平均工資為1000至2000元的占據47.8%;2000元以上的僅占7.5%。由于沒有相關規定,女性農民工的工資報酬,主要由用人單位決定。此外,還存在大量拖欠女性農民工工資的情況發生。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有大約40.6%的女性農民工被拖欠過工資,其中經常拖欠工資的比例就達到20%左右。某些不良企業,故意拖欠女性農民工的工資,用作企業的流轉資金。更有甚至,直接恃強賴賬,直到女性農民工離開企業時,也無法索回自己的血汗錢。
(二)工作狀況
首先,工作環境差。女性農民工工作環境大多較為惡劣。甚至有很多從事有毒有害作業的企業,不設置安全防范措施,致使許多女性農民工中毒、患病。其次,工作時間長。《勞動法》規定,一周工作時間不能超過44小時;一天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但女性農民工,普遍存在工作超時的情況。許多企業實行“兩班倒”制度,白班12小時,夜班12小時。休息時間,一個月最多2、3天。至于雙休、法定節假日,則更無從談起。最后,工作容量大。女性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強度,并不少于男性農民工。在許多建筑工體上,都能見到女性農民工忙碌的身影,而且由于生理結構問題,她們比男性承擔更多的負擔。
(三)社會保障
其一,工傷問題。許多企業不為女性農民工辦理工傷保險,使得女性農民工工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其二,教育問題。據調查顯示:女性農民工子女的失學率達到4.8%;半路輟學率搞到15.4%。我國是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但入學需要各種學雜費、借讀費、贊助費。各地區的借讀費用不同,有的高達上千元,這無疑是巨大的負擔。其三,性騷擾問題。性騷擾女性農民工的人群,分為男性職員、男性雇主、外界流氓三大類。女性農民工面對性騷擾,一是缺乏法律意識,找不到正確渠道保護自己。一是擔心失去工作,于是選擇容忍。此外,還有住房問題、醫療保險問題、養老保險問題、生育保險問題等等。
(一)思想轉變
在思想意識上的轉變,是保護女性農民工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所在。如何轉變思想觀念?首先,戶籍制度問題。應當逐步降低農民工轉變為市民的障礙,促進農民工轉變為城市產業工人群體。其次,社會保障問題。針對女性農民工特點,制定系統性、完善性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對女性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提高女性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再次,社會宣傳。眾所周知,城市的繁榮昌盛、朝氣蓬勃,離不開女性農民工的無私奉獻。女性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因此,政府應擴大對女性農民工的社會宣傳,轉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讓更多的市民尊重、愛戴女性農民工。最后,管理問題。應當將應急式管理,轉變化日常式管理,實現服務式管理模式。
(二)維權機構
政府應進一步建立或者完善女性農民工的維權機構,擴大女性農民工的幫助渠道,切實保障女性農民工的切身利益。維權機構,可由婦聯組織、司法部門、工會組織、社會保障部門等組成而成,專門負責維護女性農民工的基本權益。例如,提供法律援助,解決女性農民工性騷擾、企業拖欠工資等問題。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女性農民工解決保障性住房問題、子女上學難等問題。提供社會資金,幫助女性農民工應對生育、醫療等問題。目前,我國針對女性農民工群體建設的,非盈利性維權機構,還處于基礎階段。數量少,資金少,力量有限。因此,政府除了加大對女性農民工建設維權機構之外,還可以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呼吁社會好心人士,自發組織、構建幫助女性農民工的社團。
(三)教育制度
女性農民工之所以工作處境差、工資報酬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們自身缺乏較好的文化素質、技術技能。要改變這種狀況,絕沒有一蹴而就、一日千里的“捷徑”。完善教育制度,全面擴大對女性農民工的再教育,才是根本途徑。其一,擴大義務教育的范圍、年限。讓生活于偏遠山區,且年齡較大的女性,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其二,擴大職業教育。具備一技之長的女性農民工,其生存狀態比普通女工好得多。因此,政府擴大職業教育,降低職業教育門檻。讓更多的女性農民工能夠在其中學習技能,從而充實自己。其三,普法教育。不言而喻,許多女性農民工法律意識淡薄,不能正確、有效的保護自己。加強普法教育,尤其是對企業的普法宣傳,從而滌蕩不良風氣,轉變企業氛圍。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就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