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國亮+許曉云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本質所在。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以下簡稱三十三中)從環境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社團文化等多個層面進行了系統的傳承和創新,走出了一條通過培育特色文化推動學校不斷發展的特色之路。
一、“勵志教育”的內涵
“勵”即勸勉,鼓勵;“志”即志向,志愿。“勵志”是指激勵斗志、鼓舞信心、專心致志于某種事業。何謂“勵志教育”?簡單地說,“勵志教育”就是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師生個性的基礎上,通過培養學高為范、教有特色、育有成效的“勵志之師”和學有志向、學有所專、學有所特的“勵志之生”,實現師生的“勵志人生”。
為了踐行“勵志教育”教育思想,三十三中圍繞“辦一所勵志自信、管理精細、篤行進取的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的辦學目標,以培養“勵志教師”和“勵志學生”為核心,積極營造勵志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獨特的“勵志教育”校園文化。
二、“勵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徑
特色文化是在潛移默化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三十三中在培育“勵志教育”特色文化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建設勵志育人環境,塑造“勵志教育”文化之形
首先從建設校園環境入手,打造勵志育人環境的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在顯性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學校追求的是歷史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的相融相合。一是凸顯勵志育人的人文景觀。主要以“校史展覽室、勵志文化長廊、勵志榮譽墻”等為載體,展示學校發展歷程和歷史遺存;學校的校標——馬踏飛燕,一只凌云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激勵著師生奮發向上、豪邁進取。二是構建勵志向上的自然景觀。“勵志校道”兩旁的八棵十多米高秋楓樹,高大挺拔,直沖云霄,呼喚莘莘學子要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向上,為心中夢想的實現而豪情滿懷,壯志凌云;“勵志學園”里種植了各種果木、花草,意喻百花競放、百果飄香、桃李滿天下,重視凸顯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對師生的熏陶。
在隱性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學校著力打造奮發向上、充滿自信的文化氛圍。一是開展“一分鐘勵志教育”活動。每天在上午、下午上課前,各班組織學生通過高喊鼓舞人心的口號,增強學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二是評選“勵志之星”。每年通過評選“勵志少年”“勵志教師”和“勵志家長”等活動載體,增強勵志育人的持久動力。現在漫步校園,能強烈感受到學校突出“勵志教育”主題、彰顯“勵志教育”特色文化的強烈氛圍,讓師生時時處處都能受到“勵志文化”的熏陶。
2. 構建勵志課程體系,奠定“勵志教育”文化之魂
課程建設是學校變革與特色發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學校特色與個性的體現。學校追求特色發展,關鍵要有特色課程。所謂“特色課程”,就是以學校核心文化為基礎的具有時代發展方向、體現學校教育價值取向的辦學課程。多年來,三十三中以“勵志教育”為引領, 構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勵志·篤行”特色課程體系(見下頁圖)。“勵志·篤行”特色課程是學校圍繞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對國家和地方課程的補充和拓展,是創建 “勵志教育”特色校園文化的靈魂。為扎實推進“勵志·篤行”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學校對課程實施的時間資源、學習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了認真籌劃和安排,確保“勵志·篤行”特色課程實施工作的有效展開。開發“勵志·篤行”特色課程,讓教師的專業視野更寬廣,對“勵志教育”的理解更深刻,科研能力也更突出,一批“勵志教師”脫穎而出。通過開設 “勵志·篤行”必修課(每周1節),促進了學生的勵志個性和特色發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他們的綜合素質。調査顯示,80%以上的學生非常喜愛“勵志·篤行”課程,認為“勵志·篤行”課程具有趣味性和現實性,內容豐富、富有意義。學校出版的三本“勵志·篤行”課程校本教材,具有豐富的特色文化體系和創新價值。
3. 打造勵志課堂,建造“勵志教育”文化之場
課堂是師生勵志成長的舞臺,實施“勵志教育”的主陣地。為了將“勵志教育”的“篤行、成功、快樂”核心思想體現于課堂,努力探索“勵志課堂”教學模式,并使之上升為課題進行研究,成為學校開展“勵志教育”強大的推動力,三十三中結合學情和教情,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創建了“勵志課堂教學模式”——“‘篤行、成功、快樂育人模式下導學案六步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導學案為載體,以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分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展示→精講點撥→當堂訓練→總結提升”六個步驟,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勵志課堂”作為開展“勵志教育”的重要場所,一方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給教師搭建了更為持久的發展平臺。
4. 培植勵志特色項目,彰顯“勵志教育”文化之韻
“勵志教育”還有一項重要舉措便是培植勵志特色項目。通過“時事講評寫”“感恩教育”“社團活動與體藝科技節”這三大特色體系的建設與智慧打造,使之成為了學校“勵志教育”的鮮活因子。
(1)在“時事講評寫”中潤澤勵志人生。開展“時事講評寫”活動就是讓學生關注時事新聞,從小樹立自信、勤奮、專注、扎實的學風。編制《時事講評寫校本課程》,讓學生通過讀新聞,評新聞,寫新聞,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勵志情懷。思想品德課老師每節課利用5分鐘時間,組織學生講新聞、評新聞。各班成立“時事講評寫興趣小組”,開展“時事講評寫”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讀新聞、評新聞、寫新聞,既提升了學生寫作和演講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關心時政和奮發向上的勵志情感。
(2)在感恩教育中鑄就勵志品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傳統美德。學校每年“五四青年節”開展“感恩父母”,“教師節”開展“感恩老師”以及“國慶節”開展“感恩祖國”等活動,培養學生時刻銘記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感謝祖國的培育之恩。學校還利用班會、校會、黑板報和宣傳欄等陣地創設濃厚的感恩教育氛圍。在勵志教育中滲透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從小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升華學生的感恩情懷,從而鑄就學生的勵志品行。
(3)在社團活動與體藝科技節中張揚勵志個性。活動出特色,精彩紛呈的社團活動也是學校“勵志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科技創新項目是廣州市科技特色項目,也是海珠區科技重點建設項目;學校的“啦啦操”連續兩次在全國比賽中獲得第二第三名。重點打造的科技項目有12個,體藝項目有15個,這些特色項目是學校“勵志教育”跳動的“音符”。學校每年舉行的“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成了學生展示勵志個性特長的重要舞臺,使學校的勵志教育在砥礪行進中歷久彌新,清香四溢。
特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底色。以“勵志教育”為主題,通過培育勵志環境、勵志課程、勵志課堂、勵志項目和勵志活動,共同構筑了“勵志文化”的筋與骨、皮與肉,為學生、教師的騰飛,幻化出有力的翅膀,助其在勵志人生之路上鵬程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