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瑩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6)
簡析序列音樂技術在《山歌》中的應用
李曉瑩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6)
中國的音樂作品歷來以民族性和時代性為其主要特征,特別是運用西方技法進行創作,洋為中用,能更好的為我國的音樂作品提供源泉。從事復調研究和理論作曲多年的陳銘志先生就創作了大量具有獨特風格和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寫于1982年的代表作《鋼琴小品八首》被視為我國的第一部“十二音技法”鋼琴作品。該作品完美的融合了序列音樂技術和五聲風格語言,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無調性音樂而受到國內外的贊賞,這部鋼琴小品中的第三首《山歌》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序列音樂;無調性;五聲風格
陳銘志教授多年來從事復調音樂的教學、作曲和理論方面成果卓著,被譽為“中國復調大師”。《鋼琴小品八首》就是他選取了作曲家羅忠熔先生的《涉江采芙蓉》的音列,兩者雖然采用同一音列,但陳老在聲部的橫向運動和縱向結合等方面都進行了再加工,使《鋼琴小品八首》從音樂形象和情感表達方面都與前者大相徑庭,獨具特色。作品《山歌》就是這樣通過節奏自由旋律瀟灑,忽而高昂,忽而低回,將山歌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的二部對位的樂曲。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序列音樂技術在《山歌》中的應用。
《山歌》為無調性序列,全曲采用完整的十二音技法進行排列,運用無調性語言進行創作不僅要保證無調性的均衡,同時也要防止音樂出現雜亂無章的松散現象。因此必須用一個組織程序來代替調性的作用,勛伯格所創立的十二音體系使無調性音樂在一個八度內,十二個半音都是平等的,一個音出現之后,在下十一個音尚未出現之前不得重復,確保了無調性音樂風格的統一。這首《山歌》就是一部很規整的十二音序列作品,同時具有五聲性序列的特征,形成了有獨特色彩的和聲音響,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豐富了序列音樂的創作技巧,全曲共13小節,原型O如圖所示:

通常所用的十二音序列的組句手法有四種分別為原型O、逆行R、倒影I和倒影逆行RI,通過這四種形式可以將一首序列音樂曲目的所有可能性都排列出來,如圖所示是根據《山歌》原型排列的所有組合形式,該作品采用其中的三種組句手法:原型O、逆行R、倒影I,進行排列。
如圖所示,從高音聲部來看,1-3小節對應序列是原型O,4-7小節的第一個音對應序列是倒影I,其中第六小節七音延長后移高一個八度與低音聲部相照應,第七小節的后半部分將原型中的一音重述并移高一個八度以填補低音區的留白,8-10小節對應序列是逆行R,11-13小節對應序列是倒影I,與低音聲部形成縱橫之勢。

從低音聲部來看,它與高音聲部形成二部對比復調并與序列的重疊法相結合,能使音樂形象更生動,聲部更清晰。從第二小節第二拍后半拍到第四小節第一拍開始采用倒影模式與高音部的原型相呼應,反之,從第4小節第三拍到第七小節第一拍開始變回原型與高音部的倒影相呼應,8-10小節為序列原型,11-13小節與高音聲部相互補充形成倒影。
這是一首用二部對位寫成的樂曲,在運用復調手法的基礎上,與十二音技法和五聲風格相結合,寫出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序列作品。并且曲式結構非常清晰1-3小節是主題的呈示,4-7小節具有展開的性質,8-10小節是主題的再現,最后三小節是尾聲,具有單三部曲式的特點。
十二音音樂最根本的一條規則是避免音的重復,但也有例外,比如一個音用過之后,在另一音尚未出現之前,可在相同高度或不同八度上重復使用這個音,《山歌》這部作品就很好地運用了這條規則,如第六小節的F在不同八度上重復出現,第七小節的升F也高八度重復出現,還有第九小節的C也高八度出現。

《山歌》主要采用了兩種常見的多聲部織體的序列用法。
重疊法:1-10小節采用重疊法,高聲部的原型O與低聲部倒影I重迭,第4小節起原型O與倒影I聲部呼喚,接著逆行R與原型O交錯,通過兩個聲部對唱山歌,使人感到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縱橫法:11-13小節的尾聲采用簡單清晰的縱橫法,以倒影I統一全曲,營造出你呼我應的對山歌情境,最后攜手同歸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