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辰
(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黔南 558200)
原創竹笛曲《天女散花》的創作及藝術特色
李星辰
(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黔南 558200)
“天女散花”一詞源于《佛經》典故,出自《維摩經·觀眾生品》,講述的是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的故事。[1]“國色天香世無倫,百媚千嬌畫不成。天上鮮花誰愛護,不如散給有情人。”[2]竹笛曲《天女散花》以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為創作背景素材,用細膩豐富的想象和舒展和諧的音符描繪了仙女在天宮中漫天飛舞、悠然散花的形象,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象世界。
原創笛曲;天女散花;創作及藝術特色
《天女散花》創作于2010年,是一首原創器樂作品。對于《天女散花》的詮釋,已有一些聲樂作品、戲曲作品、繪畫作品和影視劇作品等,但在竹笛曲目方面還尚且空白。本文試圖從音樂本體分析的角度出發,談談這首作品的創作及藝術特色。
樂曲的引子部分,較為自由的散板,非方整結構。開頭用低音6到中音6的八度寫法,將樂思從人間帶入到天界,接著用兩句八度轉換的三連音模進進行發展,引子后半段的寫作運用了民族調式中典型的“三音列”[3]寫作手法,奠定了全曲的主題思想。整個引子部分是單一調性,從la開始,由la結束,前后呼應,收攏終止。音樂廣闊而神秘,由遠及近,若隱若現,描繪出了一種朦朧的美。如:譜例1。

譜例1:
第一段為如歌的呈示段,抒情的慢板,結構為兩小節一個樂句的方整性結構。在調性上運用了民族調式發展旋律,其間伴有羽調式向宮調式的短暫調性改變,而色彩的轉變也使得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寄托了人們深切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譜例2。

譜例2:
第二段歡快的小快板,曲調活潑奔放,節奏輕巧靈動,用賦予跳躍性的音符描繪出了仙女們盡情舞蹈,盡情播撒鮮花的熱鬧場面。演奏時,要注意“點”和“線”的連貫起伏和音樂線條的流暢。吐音清晰,音色飽滿,控制好樂曲的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做到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之后運用四小節的附點與顫音的結合過度,引向一連串的吐音渲染氣氛,旋律線條前半低轉,后半高起,先漸弱后漸強,一氣呵成,用最高音mi將全曲推向高潮。如:譜例3。

譜例3:
第三段由主題音調拉寬的高潮部分,節奏放寬,旋律舒展,速度上放慢一倍,吹奏時氣息量要保持充足,音色純凈且色彩明亮,刻畫出花瓣灑滿人間,光普照人的盛大景象。如譜例4。

譜例4:
最后的尾聲趨于恢復平靜,與引子的材料形成呼應,由近及遠,刻畫出天女散花過后飛走的情境,音樂旋律再次將人們帶入到廣闊而神秘的朦朧世界,引發無限的遐想……。
[1]佛經《維摩經·觀眾生品》.
[2]李雋青,王純.歌曲《天女散花》.
[3]三音列:是以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所構成的,是五聲調式旋律進行中的基礎音調.
[4]上海音樂出版社編.中國竹笛名曲薈萃[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6(1).
[5]董均倫,江源.天女散花[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