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琳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檔案管理網絡安全問題白熱化,電子簽名、手書簽名、蓋章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從出臺到正式實施走過了10周年,這期間其發揮的作用、價值、實現過程、合法、有效等問題對檔案的作用及意義值得思考,這也是本文所論述的核心問題。對我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信息化;檔案管理;電子簽名法
依法治國是我黨思想理論建設的基本,如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應用普及化,依法治網必將應運而生,數字化下產生的電子簽名帶給人們的“雙刃劍”一面是協同操作便捷使用;一面則是網絡犯罪。《電子簽名法》的實施是網絡信息化的首部法律怎樣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杜絕網絡犯罪行為司法化則是大勢所趨。所涉及領域廣泛,其中以“原始性”“真實性”為特征——檔案最為凸顯。
一、電子簽名概念
電子簽名是伴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安全保障技術,目的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傳統的紙面簽字或者蓋章的功能,已確認交易當事人的真實身份,保證交易的安全性、真實性和不可抵賴性。根據《電子簽名法》的規定,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識別簽名或者蓋章一樣,《電子簽名法》的制定就是更好地規范其行為,確立法律效力,維護有關各方的合法權益。
二、實現過程
電子簽名是將用戶自己設置的私鑰對其所需數據進行加密生成電子簽名,其他人使用簽名人面向公眾所公布的公鑰對電子簽名進行解密確保電子簽名人的身份。再經過電子認證服務提供所簽發的電子簽名認證證書中內容就是電子簽名人已公布的公鑰信息。密碼技術對電子簽名起著重要作用,《電子簽名法》明確規定,電子認證服務必須事先取得國家密碼管理機構同意使用并證明文件方可生效,這樣就為電子認證服務市場準入提前設置了安全掃查。當然電子簽名中密碼技術是保障其安全可靠性和經濟實用性的核心。其中私鑰就是電子簽名制作數據,而公鑰就是電子簽名驗證數據。
三、現狀與原因
自2005年4月1日正式實施到今日《電子簽名》基本處于休眠狀態,鮮為人知亦很少被大范圍啟用,對我們的生活也沒有發生變化。其核心作用體現在數據電文的相關條例,規定了數據電文的證據規則,例如書面規則、原件規則、保存規則、可采規則、真實性規則、等同規則、保存規則等。
(一)涉及領域多,場景不同。目前,《電子簽名法》已經滲透到多個領域,例如科技檔案工程設計師圖紙簽名等出現問題之多就在當事人實行權利是否屬實,責任終身制的設計師一旦出現事故“代簽”造成糾紛案,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而舉證的關鍵就是證明的真實性。而《電子簽名法》是鑒定電子文件真實性的核心依據,CA認證、時間戳第三方認證則是必要的技術支持。而現實中,有三種場景最常見:其一,單方電子簽名,簡單說就是跟傳統的紙質簽名一樣,可以證明的就是簽名人自己。其二,雙方電子簽名則是發生交易時沒有第三方認證。其三,三方電子簽名最重要是第三方認證期間有電商、銀行作為承擔交易行為的責任。
(二)舊有觀念的存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加密算法則是處于動態。有些密碼在目前是技術可靠的,但在將來很可能會變成非可靠。這是司法人員不敢用《電子簽名法》的原因之一。大眾觀念認為電子數據的證明不足產生誤解,“電子證據容易被偽造、篡改,而且被偽造、篡改后不留痕跡,再者電子證據由于人為的原因或環境、技術條件的影響容易出錯,故將電子證據歸為間接證據不能單獨、直接證明待證事實”。例如:在工程項目圖紙中使用設計人員的電子簽名僅僅單方形成,無加密算法僅僅掃描電文后進行加工處理通過拷貝使用在CAD電子圖簽中套用即可,便捷程度可想而知,一旦出現事故糾其責任問題、安全隱患將無法收拾。大多數人認為,電子數據容易失真同時不被發現,但在事實上極少有電子數據以篡改或偽造,對其實施的篡改或偽造痕跡能輕而易舉通過技術捕獲加工而成。從而認定電子數據的證明力度低下,造成人們普遍認為證據的失真的嚴重影響。
(三)行業標準不統一。業內標準不統一這就涉及到電子數據的舉證責任問題,適用的范圍界定問題成為難題“無法可依”審判思路不一致、裁判結果差異大。“擬制原件”是對于直接源于電子原本的準確打印和其輸出物,在美國法律規定的“精確輸出物”,可是為原件具有原件同樣的功能。從法律來講,適用標準的認定需要預先設定標準方可實施。不同形態的訴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電子證據原件。《電子簽名法》第5條:同樣對“擬制原件說”,認為只要被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即為原件。同樣類似的法律條文規定比比皆是,那么相應的沖突只會讓立法機關認證結果將處于混淆視聽,因此在理論上應統一,立法才能規避傳統理論與現實證據間的違和,否則法官很難準確抉擇對案子的判定。
四、結語
電子簽名是紙質簽名的歷史演變過程,均具有法律效力,傳統空間的個體在網絡空間里發生的行為。
這是人們在觀念上需要改變的,只要《電子簽名法》達到司法證明為目的的使命,隨之而來的司法規則將細化。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速度之快亦期待業務指導手冊等更好地規范市場借助司法平臺統一適用性、維護司法公正。極大維護數字化數據電文安全性能,構建完善的相應制度及各種配套措施。我們期待有朝一日,跨越學科邊界的桎梏,法學領域與電子文件管理領域能夠通力合作,共同構建一個真實、可靠、可信的網絡空間。將傳統與網絡的這道鴻溝日益縮小化。
【參考文獻】
[1]劉品新.論電子證據的定案規則[J].人民檢察,2009(6).
[2]白雪梅,孫占利.電子證據中的法律問題[EB/OL].http://wenku.baidu.corn,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