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涵
內容摘要:德育是我國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本文從課本內容與德智內容同步、在課改過程中德育滲透、和作文寫作中融合德育教育三個方面闡述了在語文學習中融合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關健詞:語文課堂 學習 德育
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作為學生應當進一步從語文知識點和文化繼承中認識社會,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學生能力培養過程要以自身良好的素質作為基礎,這也是語文學習過程中必須探究的課題。
一.課本內容與德育內容同步
德育的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高中語文學習中,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最大程度上挖掘課文內容,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法來實現語文學習模式的設計,其目的是在于給學生一個范例,思維的創新是以扎實的知識為基礎的,在這里進行問題設置時允許我們獨立、自由、大膽的思考、討論并進行小組探究。最后,應當激勵自己進一步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在課改過程中的德育滲透
1.盲從中,撥云見日。自課改以來,林林總總的學習模式隱天蔽日,夸張了。先后學習了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綏棱六中、昌樂中學等學校的先進經驗,實行課改活動,一度掀起課改浪潮。所有的學生如獲至寶,仿佛得到了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唯一鑰匙。在實踐中實驗,在實驗中實踐,但慢慢沉淀下來的,要研究的卻是他校的學習經驗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學習模式必須機動靈活,去偽存真、去繁就簡才能讓課堂去掉框架的束縛,渾然天成。鄭國民教授提倡的兩個減少“減少教學環節、減少教師提問”就是從教學模式和高效課堂為著眼點的高度概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造天然的雕飾,清水出芙蓉的“真實”學習模式。
2.正確認識閱讀教學與審美熏陶的關系。以往的學生學習被應試的枷鎖禁錮,不見天日,整日蜷縮著啃饅頭吃咸菜,忽略了最不該忽略的營養,只顧一時飽腹而摒棄了一生健康的做法真是大錯特錯。“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必須納入學生的學習規劃。豐富學生的道德修養是提升學生自身能力的必經之路。所以鄭教授還說:“多做題不如多讀書”。做到這點,我們的語文學習才是“能力”的鍛煉。
三.在作文寫作中融合德育教育
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是綜合能力的統一體,它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等要素。那么作文是最能體現文學素養的一種考察方式。學習了山東優秀經驗,教師們給我們的體驗式作文感觸也多了起來。
在高一時,我們不會寫作文,就是胸中有成文,考試仿、搬、套。文章沒生活、沒新意、沒感動。我們怕上作文課,更不愛上作文課,因為在課堂上,彼此沒有給彼此快樂和幸福。此時,需要我們樹立拿出“三年磨一劍”的作文指導理念,從一點不會教起,讓我,我們從身邊人、事、景、物寫起,慢慢的隨著自身閱歷的增加,知識儲備愈來愈豐厚,寫作能力也逐步提高,我們的寫作視野也更寬泛,不但可以在其中尋找美和感動,也會慢慢的體驗到了美,更被自己的感動所帶動,愛上了作文。首先是給學生一個廣闊的空間,作文寫作中使自己的創新能力在這輕松氛圍中寫得愉快,才能最大限度調動我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是努力打破思維定勢,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寫作總是用規范和格式去壓制寫作內容,使寫作思想缺乏創新。最后是注重培養想象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思維越豐富創新能力則越強。因此,寫作練習中行想象性作文訓練是培養自身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實踐活動能夠起到培養寫作創新思維能力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還有利于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人物或事件去編寫新的故事。我們還可以創造的事例很多,只要我們善于寫作的創新激情,就會不斷提高寫作的創新能力。由此可見,學習了山東的體驗式作文的優秀經驗我更有信心了,放膽寫我的文章,寫自己的“放膽文”,實現“體驗”課堂。
關于學生作文批改,怎樣能讓我們更多的獲得體驗,提升能力的問題,需要同學間通過發帖形式也進行了研討,有針對性的、科學性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建議更讓我們倍感親切。分組互評、自改自評等批閱方法不但能鍛煉我們的評價能力、審美能力,表達能力等,更能整體提升寫作能力。在國培的自由空間,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唱響了“團結就是力量”,需要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打造“自主”課堂。
總之,語文學科是集科學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學科,在學習傳授知識過程中必須以理解、尊重為基礎,從而促進自身德育素質的不斷提高,以此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黎強;作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文學教育(下);2008年10期
2.楊碧娟.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年2期.
3.王慶梅;新課改下初中語文德育的思考與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