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苑文勝
【摘 要】 信用風險是制約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風險。加強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管理,不僅有助于小額信貸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助于農村金融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安全。立足博弈論視角,通過構建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借款農戶的成本收益博弈模型,來探求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一些風險管理措施。
【關鍵詞】 小額信貸; 信用風險; 成本收益博弈模型
【中圖分類號】 F8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4-0010-03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良好發展,對解決我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扶助農戶脫貧致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現階段二元經濟結構條件下,“高風險、高成本”成為農村金融業務面臨的顯著特點。而農村小額信貸面臨的各種風險中,信用風險更為突出。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由于資產結構單一,貸款質量成為影響其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因素,不良貸款極大地危害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正常運作,同時抑制其為農民和農村服務的能力,影響農村金融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安全。因此,信用風險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和化解直接關系到農村小額信貸業務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亟須解決的一大難題。
近年來,一些學者運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和信息不對稱理論對金融市場面臨的信用風險進行了分析。李雁菲等[1]基于博弈論的視角對我國企業信用主體的失信規避進行了研究。曾之明和岳意定[2]運用博弈分析方法,剖析了小額信貸業務信用風險的引致因素,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信用風險管理措施。蔣志遠等[3]運用靜動態博弈模型針對城市商業銀行存在的違約風險問題分析借貸雙方合作博弈的均衡解,提出降低交易成本和預期回報率識別等規避風險的措施。彭洪[4]運用信號傳遞模型對小額信貸市場信用風險進行了分析,并認為應從自身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入手來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張文靜等[5]通過“囚徒困境”和“相機抉擇”的博弈模型分析了農村小額信貸的信用風險,并建議建立三方參與的“三維”誠信機制。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基于博弈論視角研究金融市場信用風險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基于成本收益博弈模型對小額信貸機構信用風險研究的文獻較少,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農戶之間成本與收益的權衡決定著主體的最終市場選擇。因此,本文從該視角進行分析,通過構建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借款農戶的成本收益博弈模型,來探求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
二、成本收益博弈模型構建及分析
(一)相關假設
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借款農戶方之間的博弈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所發生的一個不確定、分階段進行的非重復博弈的動態博弈過程[6]。當然,對于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而言,根本的是采取何種水平的貸款利率及采用何種償還制度,即在保證對農戶有貸款吸引力的同時,實現自身機構收益的最大化;對農戶而言,重點強調的是取得借款后農業項目投資收益大于投資借貸成本,取得更多農業投資收益。在雙方理性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與農戶雙方的借貸行為可以看做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選定授信對象、貸款利率水平和額度,以及農戶是否選擇發生借款行為和后期是否選擇還本付息的一個的博弈過程[7]。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設如下:
1.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博弈方A)和借款農戶(博弈方B)為借貸博弈的雙方。
2.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借款農戶在博弈過程中均能客觀進行博弈決策,做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決策行為,雙方均是理性經濟人。
3.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放貸無抵押擔保物,屬于信用放貸。
4.借貸過程是農戶提出借款申請,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可選擇放貸或不放貸,農戶若取得借款,可選擇違約或不違約。
5.農戶借貸額為M,借款利率為r1,借款期限為T,以單利形式計算利息。農戶借款所投資農業項目收益回報率為r2,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監管成本為A,農戶若發生違約行為,其各種信譽損失為L。
6.借款農戶若發生違約行為,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起訴成本為k1,借款農戶違約應訴成本和后期損失為k2。借款農戶守信概率為p,違約概率為1-p;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成功追款概率為d,失敗追款概率為1-d。
(二)博弈模型建立
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農戶之間的成本收益博弈模型可分為有制約條件和無制約條件兩種情況。兩者的區別在于:當農戶發生違約行為時,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若采取進一步的追款行為,則稱為有制約條件(如圖1所示);若不采取進一步的追款行為則視為無制約條件(如圖2所示)。
如圖1所示,制約條件下,若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拒絕借款給農戶,雙方的收益組合為(0;0)。在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選擇借款,農戶守約時,農戶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收益組合為(MTr2-MTr1;MTr1-A)。在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選擇借款,農戶違約情況下,若小額信貸機構追款成功,農戶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收益組合為(MTr2-MTr1-L-k2;MTr1-A-k1);若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追款失敗,農戶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收益組合(MTr1+MTr2+M-L;-MTr1-M-k1-A)。
由公式(9)可得:借款農戶借款額度M越高、借貸利率r1越高、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成功追款概率d越小、農戶若發生違約行為所付出的各種信譽損失L和農戶應訴費用及后期各項損失k2越小,此時農戶違約概率越大。因此,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應堅持“小額”“分散借貸”的原則為農戶提供貸款,以此在很大程度上規避借款農戶違約風險。利息率r1的降低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農戶守約,但利息率r1的降低,無形中減少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利息收入,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實行一定范圍內利率多樣化政策,信用記錄良好的農戶逐漸可享受到貸款利息優惠政策。另外,完善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內部信貸體制和提高違約懲罰額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降低信用風險。
綜上兩式,無論在制約條件下還是無制約條件下,農戶選擇違約時,總是其利息、本金和投資收益的總和大于其違約所損失的名譽利益。在這種狀況下,不難看出,加大違約懲罰力度對減小農村小額信貸違約風險是有利的。
3.制約條件下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期望收益高于無制約條件下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期望收益時,即公式(3)-公式(5)>0,整理得(1-p)[(2Tr1+1)dM-k1]>0。
由上式可看出,只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進行借款的預期利息收益大于農戶違約時其起訴成本,則會選擇有制約條件的借貸博弈模型。因此,需要國家和政府在一定程度給予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補貼,以此緩解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面臨的高起訴成本和相對較低的利息收入的兩難困境,鼓勵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進行有制約條件下的貸款,這樣才能減少借款農戶的違約行為,促進農村小額信貸業務良性發展。
4.若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放貸,借款農戶違約,無制約條件下借款農戶的期望收益高于制約條件下借款農戶的期望收益時,即公式(7)-公式(1)>0,整理得d(2MTr1+k2+M)>0。
說明只要農戶應訴費用及后期各項損失k2>0,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成功追款概率d>0,農戶在制約條件下的預期收益就會小于無制約條件下的預期收益。這種情況說明,在無完善的違約追款機制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起訴的情況下,農戶的預期違約收益更大。因此,對于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而言,信用制度的完善和違約行為的懲罰措施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信用獎懲機制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于失信農戶,利用“損失規避”原理,加大懲罰力度,使借款農戶違約成本提高,改變博弈雙方的支付函數,讓違約農戶的外部損失內部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農戶的違約行為,因此要建立相應的失信懲罰機制,懲罰措施可以從違約懲罰額度及信用不良記錄方面入手。另外,需建立守信激勵機制。可采取如下一些激勵措施:如通過連續貸款、檢驗性貸款的博弈,激勵還款;通過提高信用額度或優惠貸款利率正向激勵守信農戶;推行信用積分貸款,即完善每個農戶的信用記錄,達到一定信用等級的農戶可得到一定的優惠。
(二)建立小額信貸風險分擔機制
農業受天氣、市場影響很大,很多農戶違約是無奈之舉,因此只靠懲罰是不夠的。針對這一點,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建立小額信貸保險機制。小額信貸風險可以通過引入保險機制加以分散。如政府加大涉農政策性保險投入以及鼓勵和扶持農業類商業保險開發涉農保險新產品。同時,相應的減免稅政策可傾向于涉農保險。二是建立小額信貸擔保基金。農戶小額信貸擔保基金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農村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另一方面也能幫助農戶快速得到急需貸款。小額信貸擔保基金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要來源,同時吸納補充社會富余資金,成立“農戶小額信貸擔保基金公司”。政府不必過多介入具體經營,但必須對小額信貸擔保基金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督。農戶申請貸款擔保時,貸擔保基金公司收取擔保費。若借款農戶違約行為發生時,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首先應該催收,仍無法收回貸款的情況下,小額擔保基金再按照事前約定的代償比率,對面臨貸款損失的農村金融機構實行部分賠付,并隨即取得對農戶欠款的追償權。三是政府對農村小額信貸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或減免稅優惠,使小額信貸機構具有更強的風險博弈力量。
(三)完善農村小額信貸征信體系
首先,政府要起到統籌的作用。征信體系的完善,是一個國家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實現信息共享的征信體系,有利于我國普惠金融的形成。目前我國征信體系建設是由人民銀行牽頭,目前需要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只有在政府積極引導及協調下,才能帶動更多小額信貸機構加入征信體系,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實現。其次,要針對農村小額信貸,創新征信產品。可以建立小額貸款的借款農戶資料庫,具體程序和標準統一由金融機構設定,要優化信貸評級制度,對農戶的信用評級,可以參考商業銀行的“5C”原則,對借款農戶個人品格、能力、自有資本、擔保品、農業項目經營環境五方面進行詳細鑒定。另外,應借鑒國外相關方面的做法,出臺關于農村小額信貸業務信用風險管理的具體法律法規,從制度上打消借款農戶的后顧之憂,使借款農戶征信權益的維護有法可依。同時,執法部門與金融機構要深入配合,嚴懲違約農戶,使其違約成本高于違約預期收益,逐步杜絕借款農戶的投機心理。
(四)強化農戶還款意識
農村小額信貸過程中,很多農戶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淡薄,對還款行為的法律強制性和必要性無概念。在這方面,不僅要完善社會誠信教育體系,以此引導農戶轉變觀念,從思想上樹立信用文化理念,同時要加大教育和宣傳力度,教育農戶關心自己的信用檔案,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對農戶宣傳如何享受征信服務以及征信帶來的便利,不良信用記錄的負面影響和法律后果,使農戶明白征信記錄是“信譽抵押品”,以提高農戶對誠信的認知水平。另外,在政策上要鼓勵及時甚至提前還款的借款農戶,倡導可持續借貸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雁菲,于淑堂,伍 .我國企業信用主體的失信規避研究——基于博弈論的視角[J].南方論叢,2014(3):40-45.
[2] 曾之明,岳意定.基于博弈分析的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創新[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8):60-66.
[3] 蔣致遠,龔閃閃,張跳.商業銀行與個人貸款客戶在信貸市場中的博弈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5(5):28-30.
[4] 彭洪.小額貸款市場博弈分析——以重慶市場為例[J].經濟論壇,2015(1):79-84.
[5] 張文靜,孔榮,卡里姆·特維.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誠信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2009(3):157-160.
[6]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仇冬芳,寧宣熙.我國農村正規金融信用風險的博弈分析及管理[J].農業經濟問題,2008(8):57-60.
[8] 杜曉山.小額信貸的挑戰與前景[J].中國金融,2012(1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