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下午,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及北京市科協共同主辦,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承辦的“產業前沿技術大講堂”第六講——土壤修復技術及產業應用專場隆重啟幕,大講堂邀請了業內領銜專家對土壤修復技術的產品化、產業化、市場化前景進行預研,剖析投資機會、產業機會,引領價值發現和價值實現。
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這一計劃的發布可以說是這個土壤修復事業的里程碑事件。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好土壤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
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均制定并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本期大講堂聚焦土壤修復技術及產業應用,重點討論土壤修復技術在服務領域及工業領域的應用場景;土壤修復技術與信息、網絡、材料、感知、仿生技術如何融合突破;土壤修復技術產業化對服務和勞動成本的影響;國內外土壤修復技術及應用的差距。
本期大講堂,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廖曉勇作專題報告,中節能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昕竑、意谷(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媛媛、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北京生態修復學會理事長劉俊國等業內專家共同圍繞土壤修復技術產品化、產業化、市場化路徑等進行全方位探討。
本次活動中來自地方政府產業部門及產業園區、投資機構、產業上下游企業、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各地方分中心代表10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講堂,騰訊視頻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在線直播。
責編/彭硯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