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
我們常說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教教材教什么?教教學內容;用教材教什么,也是教教學內容。
一、充分研究和利用教材
教學內容如何選擇和確定?首先還是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需要整體認識和理解教材。教師對教材的教學閱讀和一般閱讀不同,教學閱讀要建立在一般閱讀的基礎上,但更要根據課程標準、學生實際等規定確定教學內容,在閱讀對象上,要有整體的教材意識。以語文教材為例,在單元編排的教材結構中,每組課文之前有導讀,具體到每一課,又可能有預習(或自讀)提示、選文、插圖、注釋、思考和練習等內容,然后是單元的綜合性基礎訓練,它們都或多或少地規定和提示著教學內容。比如,如果教學閱讀沒有關注課后的練習,在教學內容設計中沒有對課后練習有所呼應,課堂教學中沒有針對課后練習有所實踐,學生的課后練習就得另起爐灶,這就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這里用自己的例子來引起大家思考。
我曾經執教人教版四年級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翻開教材,“單元導讀”有這樣的提示:“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遭受挫折的煩惱,也遇到過困惑不解的問題。讓我們來認真閱讀本組課文,并聯系實際進行綜合性學習,在成長的故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中的問題,留下成長的足跡。”根據“單元導讀”選擇教學內容:(1)少年周恩來遇到困惑不解的問題——他大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面對困惑不解的問題,周恩來是怎么辦的——自己去調查研究,了解清楚。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中如何對待自己好奇心的問題。(2)對“為什么而讀書”,這是我們成長過程要思考的問題,從少年周恩來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以及他為什么會確立這樣的讀書志向的學習中,學生可以獲得相關的啟示。
再從“課后學習”發現教學內容:
“我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想和同學們合作朗讀對話的部分。”這提示我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一個教學內容。體會什么樣的感情呢?要體會少年周恩來問大伯父的好奇之心,讀出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的堅定,讀出魏校長對這一志向的驚訝和贊賞……這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少年周恩來讀書志向的不同凡響,以及我們對這一讀書志向應有的尊敬和向往。
“我有個問題想和大家討論,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這提示我們,要通過梳理文章的線索和結構,來回答少年周恩來立下這樣的志向的原因是什么,這是表層的內容。和學生實際聯系起來的深層的教學內容是:周恩來在確定自己的讀書志向時注意和時代要求結合起來,他把解救他人和民族的痛苦當成自己的責任,這是周恩來不同常人的地方,為我們思考為什么讀書提供了一個參照的榜樣。
“課文中用了許多四個字的成語,如,‘風和日麗‘熱鬧非凡,我要找一找,再抄下來。”這提示我們,學習和積累課文中的成語是這一課的又一教學內容。
在課后還有“閱讀鏈接”:“1917年,周恩來中學畢業,在同學和師友的支持幫助下,籌到一筆赴日留學的經費,出國前,他回到母校,與小學時的老師和同學話別。他給同學們寫下的臨別贈言是‘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由天津乘船東渡日本前夕,他又寫下了一首抒發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為什么在這里要做這樣的鏈接呢?我以為鏈接的目的在于強調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成了畢生的理想和追求,這又是一個可能選擇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可以以此讓學生意識到,只有成為終生的志向并為之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就。
另外,在課文中間還有這樣一個“學習提示”:“我也要好好想想‘為什么讀書這個問題。”這是要學生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要把學習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用來反思和審視自己的讀書生活,為自己的未來尋找一個方向。但這里為什么是“我要好好想想”,而不是“我要說說”呢?這是不能在課堂上公開對學生的人生理想進行拷問,因為讓學生在課堂上公開說自己的讀書理想,這很難避免學生在課堂上說一些貌似崇高實則為假話的理想來,讓學生想想是讓學生對自己負責,不讓學生說出來是要尊重人生讀書目的的多樣選擇,不去侵擾學生內心的“秘密花園”。所以這里只是讓學生“好好想想”,課堂上最好不用“誰來說一說你為什么讀書”的提問要求學生回答。
處理這樣一些內容就有了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學生人生理想的多樣選擇,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引導學生對崇高的人生理想的尊重與向往——文要載道的。如何協調這樣的內容安排呢?我找到的處理辦法是: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把魏校長對贊賞讀出來,以此體會這樣的選擇值得稱贊;二是讓學生想象“我就是當時的周恩來”,然后體會周恩來的想法并心情堅定地把相關文字讀出來,也就是用角色體驗的方式幫助同學生發出尊重和向往之情來,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傳道”方式。
二、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選擇新的教學素材
“用教材教”并非只能完全忠實執行教材,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充實教學材料。
2000年,我曾經觀察四川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陸枋的一節識字課。這節課主要根據形聲字特點,通過舊字帶新字——“老朋友帶新朋友”的方法教學生識字。教材上的“汪”字后組的詞為“汪老師”。很顯然學生很難從“汪老師”中聯想到“汪”字這個“新朋友”應該在“王”這個新朋友前面加上三點水。怎么教呢?陸枋老師在“王”字后,寫上“淚wāng wāng( )”,學生很快知道“汪”字應該在“王”字前加上“三點水”的形旁。在這里,教學內容應該不是“汪老師”,而是“汪”這個字以及形聲字的規律,從要教形聲字的規律看,用“汪老師”這個教材上的學習材料已經不妥了,老師就要另外選擇和組織學習資源,目的就在于教學要圍繞教學內容來教。
很值得稱道的是,陸枋在自己調整教學材料后,又不忘教材。如何回應教材上的“汪老師”呢?陸枋老師在教完“淚汪汪”以后采取了簡單的處理辦法:“同學們,‘汪字是一個多義字,它可以是一個人的姓,教材上的‘汪老師也是這個‘汪。大家讀一讀。”
三、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
研讀和處理教材還是要有批判的意識,不必亦步亦趨地跪在文本面前,失去了教師自我的認識和判斷;讀教材的目的不是維護教材,可以讀出它的好來把它教好,也可以讀出問題來考慮如何調整和改造,要一切有利于學生發展和進步。其次,要培養批判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需要以生活經驗做基礎,而且需要學養的積淀,同時也需要對學生良好生活的深思熟慮做背景。在具體方法上,讀出疑惑以后,不僅可以用常識來判斷,還可以搜集相關材料論證。只有在完全說服自己以后,才能謹慎地向學生報告執教者的思考和研究,這也是對學生負責的一種態度。
例如,我曾經執教人教版四年級的《鄉下人家》,這是陳醉云先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但最后一句“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的表達我以為值得商榷。為什么呢?因為這里只有時間沒有地點,而課文的第1、3、4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前半部分寫的都是地點。執教時,我提出了這樣的改進建議:“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走到哪里,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通過這樣的教學,同學們意識到,這篇文章是按空間和時間交叉的順序展開的,這樣,文章的寫法學習也就水到渠成;而且,這樣的表達,作者喜愛鄉下生活的情感也才能更突出,也才能更強烈。有了“走到哪兒”,后面的教學就可以圍繞“寫了哪些地方”展開賞析了。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大學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