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華++何小貞
關鍵詞:顯性需求;隱性需求;就業服務;個性化服務
摘要:當前高校圖書館在開展就業服務中存在與讀者就業需求不對稱、與就業信息機構聯系不緊密、對就業信息關注度不夠等問題,通過引入需求理論作為指導,以圖書館就業服務平臺為媒介獲取顯性需求,并挖掘隱性需求,使隱性需求顯性化,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提高就業服務質量。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12-0024-03
《2001年—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報告顯示,2001年高校畢業生有114萬人,2015年增長到749萬人[1],就業人數不斷激增,就業形勢日益嚴峻。《2015年第二季度全國部分省市人才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情況分析報告》顯示,求職人員中應屆畢業生占26.15%,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占20.52%[2],其中對本科生的需求相差更甚,本科學歷求職人員占29.63%,而用人單位所需本科畢業生崗位僅占18.59%,相差11個百分點,本科生就業壓力更大,競爭更加激烈。因此,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大學生學習和科研的重要場所,具有良好的環境、先進的技術設備、強大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專業化的學科館員隊伍等優勢,應利用其自身優勢增加就業服務功能,為大學生提供具有準確性、針對性且優質的個性化服務,使其在就業過程中脫穎而出。
1大學生就業需求理論分析
1925年,英國一位圖書館員奧尼·麥可文首先提出了需求理論,他強調公眾需求是圖書館館藏建設和發展的根本基礎,圖書館館藏建設和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滿足公眾的需求[3]。圖書館界一直在研究用戶的信息需求,其中以科亨的“三狀態理論”為代表。“三狀態理論”把用戶信息需求分為客觀層、認識層、表達層三層,其中客觀層和認識層受外在客觀條件所限存在于主體需求之外,因此可以視為用戶較為隱蔽的信息需求;而表達層是用戶直接表述自身需求,視為顯性信息需求。
基于需求理論分析,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也可分為顯性就業需求和隱性就業需求,其中顯性就業需求指大學生能夠用語言或書面語形式直接提出的就業需求;隱性就業需求指大學生雖然沒有直接通過語言或書面語形式直接提出,但卻對實現其顯性需求具有潛在作用的一類需求[4]。用戶的就業需求會隨著時間和空間而不斷變化,顯性就業需求與隱性就業需求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隱性就業需求來源于顯性就業需求,是顯性就業需求的延續,與顯性就業需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顯性就業需求往往具有共同特點,圖書館比較容易獲取,但是隱性就業需求則隨著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與個體素質差異性而改變,不容易獲取。顯性就業需求是隱性就業需求的部分反映,也就是說隱性就業需求在顯性化過程中存在著逐步消減的特點,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才能轉變成顯性就業需求。因此,挖掘大學生隱性就業需求,是圖書館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的重要體現。
2高校圖書館開展就業服務的現狀
2.1圖書館服務與大學生就業需求不對稱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空間。目前,大學生已經不再滿足圖書館的借還圖書、自習空間等物理環境的需要,而是提出更多個性化需求。如:24小時自助圖書館、圖書館個性化教研空間、互動學習空間等現代化的需求。大學生在就業壓力之下,迫切希望圖書館提供更多的就業服務,然而多數高校圖書館尚未意識到開展就業服務的重要性。實際上大學生自入學起,其就業目的就貫穿于整個大學的學習生涯,高校圖書館具有環境、文獻資源、設備技術等優勢,應利用這些優勢為大學生提供現代化、個性化的就業服務,滿足大學生就業需求。圖書館有效地開展就業服務能夠提升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目中的認同感。
2.2圖書館與就業信息機構聯系不緊密
大學生就業服務涉及學校的就業服務中心、教務處、學工部、圖書館等部門。圖書館為大學生提供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是大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教務處對課程設置提供指導,合理的課程分配能更好地服務大學生;學工部通過開展活動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等。因此,圖書館應與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各學院、教務處、學工部緊密聯系,才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服務。
2.3圖書館對就業服務信息關注度不夠
高校圖書館往往關注已有館藏資源,強調對現有資源信息的營銷和推廣,對于館外資源關注度較低,然而有效的就業資源信息往往來源于各大門戶網站就業信息發布、企事業單位就業信息公告等。這種信息是海量的,大學生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猶如大海撈針,因此存在海量就業信息與大學生就業需求之間的矛盾。圖書館具有信息資源優勢,通過數據挖掘抓取與本校學科發展相關的就業信息知識,有利于大學生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信息。
3基于大學生需求的高校圖書館就業服務途徑
3.1準確把握大學生顯性需求,開辟就業信息專欄
就業信息資源需求強烈、目的性強、能夠主動通過圖書館或圖書館員了解就業動態、就業文獻的大學生,是具有顯性就業需求的大學生。圖書館應開辟線上線下就業信息專欄,不定期在圖書館大廳、走廊、閱覽室等展出就業政策、招聘信息、就業情況、公務員考試信息、考研信息、學科需求分析、筆試面試指南等相關就業信息。同時,在圖書館網頁的就業信息專欄推介圖書館館藏就業文獻資源。如相關圖書、期刊、音像、視頻、數據庫等,并做好文獻檢索、獲取與利用等相關培訓,讓大學生及時有效地獲取所需資源。圖書館應增加就業信息專欄互動溝通功能,讀者直接提交就業信息需求問題,圖書館定期進行回復,保持信息傳遞暢通,讓大學生通過就業信息專欄獲取更多的就業知識,強化就業意識,樹立學習目標和前進的方向。
3.2挖掘大學生隱性需求,開展個性化就業信息服務
3.2.1開發圖書館就業服務平臺。大學生顯性就業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在大學生未意識或不能準確表達其需求的情況下,圖書館的就業服務就不能有效開展。為此,高校圖書館應以測評系統[5]為依托,開發圖書館就業服務平臺[6],通過該平臺挖掘大學生隱性就業需求,達到深化大學就業服務目的。圖書館就業服務平臺基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構建,平臺依據大學生個人信息和各種測評系統的分析報告進行評價職業發展需求,在大學生填寫客觀真實信息的前提下,平臺能夠獲取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幫助大學生將潛在的就業需求及時轉化為顯性需求,并為其提供就業服務。
3.2.2開辟個性化就業服務學習空間。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良好的環境資源優勢提供優質的就業服務,拓展圖書館學習空間,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將自習空間多樣化,提供自主學習空間、小組交流空間、教研實習空間等;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提供視聽室、錄音室等服務空間。就業服務學習空間根據大學生的就業興趣和就業需求進行不斷變化和完善,讓讀者在圖書館逐漸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3.2.3提供就業模擬服務。高校圖書館就業服務不僅僅是提供信息資源信息的服務,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其寬敞的環境、個性化的自習空間、先進的技術設備等,可以提供就業現場模擬服務。圖書館還可以與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各學院協作,合力舉辦就業模擬服務比賽,邀請專家、企事業單位人員做評委,對選手們進行評議,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應對面試的素質;同時,也可以將就業模擬服務嵌入圖書館信息服務之中,提供一對一或多對一的虛擬就業服務。
3.3了解大學生間性需求,協作化就業服務
3.3.1圖書館應與學校各部門緊密結合。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表現為顯性,有時表現為隱性,有些則介于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之間,可稱之為間性需求。間性需求沒有及時發現可能轉化成隱性需求,通過一系列的數據挖掘,間性需求又可能顯性化。為有效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圖書館應聯合學校其他就業服務部門,共同開展就業服務,及時把握大學生顯性就業需求,將隱性需求轉變為顯性需求,更準確地提供就業服務。
3.3.2圖書館應建立全程化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就是圖書館及學校就業服務部門應在大學生入校之初就傳授與就業相關的知識、技能等,使其了解就業市場與社會需要,客觀評價自我,不斷加強個人知識儲備,提升自我素養,適應社會需求。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應積極關注就業市場,了解社會需求,樹立符合社會實際的就業理念,從個人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不盲目選擇高薪職業。學校要重視就業指導工作,開設專業從社會需求出發[7],以職業生涯與發展理論為基礎,將就業指導服務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之中。
4結語
按需開展大學生就業服務是解決圖書館與讀者就業需求不對稱、圖書館與就業信息機構聯系不緊密、圖書館對就業信息關注度不夠等問題的方式之一。高校圖書館通過開辟就業信息專欄解決大學生顯性就業需求;通過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挖掘大學生隱性就業需求以及讓隱性就業需求顯性化,解決了圖書館就業服務盲目性、需求弱等問題,有效開展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拓展就業服務功能;通過與各部門協作、全程化就業指導解決大學生間性就業需求,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網.2001年—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EB/OL].[2015-06-18].http://www.cssn.cn/zt/zt_xkzt/gxzt/byjzjy/jyxstp/201506/t20150618_2040702.shtml.
[2]中國人才資源市場網.2015年第二季度全國部分省市人才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情況分析報告[EB/OL].[2015-08-21].http://www.chrm.gov.cn/Content/843/2015/8/98257.html.
[3]全昌淑.用戶信息需求特點與圖書館服務改進[J].情報探索,2013(5):131-132.
[4]吳江華.高校圖書館讀者隱性需求問題的探討[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4):34-35.
[5]就業測評系統推薦[EB/OL].[2015-08-18].http://www.bjbys.net.cn/cpxt/.
[6]朱會華.基于測評系統的圖書館就業服務平臺框架與功能[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7):166-169.
[7]井海明,王淑玉,何大年.國外大學生就業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6):31-35.
(編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