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關鍵詞: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翻譯文學
摘要:民國時期的商務印書館,以傳播文化知識、振興中華為己任,組建編譯所,延聘文化名人主持,依靠高素質且文學素養深厚的編譯隊伍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出版了大量以小說為主的域外翻譯文學作品,給中國文學帶來新的氣息。其以期刊連載、單行本、叢書為主的多種出版形式,適應了不同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為中國翻譯文學出版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12-0063-04
民國時期是中國翻譯史上三個重要時期之一,以西方翻譯為主,其中域外文學作品的翻譯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近代翻譯文學相對于科學著作翻譯發展較晚,直到1899年,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與王壽昌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問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使中國翻譯文學開始走向新的發展道路。在此之后,林紓又翻譯了外文小說180多種,其中世界名著40余種。周作人曾說過:“我們幾乎都因了林譯小說才知道外國有小說,引起一點對外國文學的興味?!盵1]進入20世紀,翻譯文學迅速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其數量之多,大約相當于自明末清初以來三百多年間所譯西方科學著作(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和”[2],構成西學東漸時期西方科技、文化傳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商務印書館出版域外翻譯文學之概況
在中國近代域外翻譯文學作品繁榮的歷史中,創辦于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作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出版機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創辦到新中國成立,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大量圖書,不僅包括國內經典著作,也有大量的國外著作,尤其是出版的域外翻譯文學作品占有很大比例,為中國文學翻譯事業的起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商務印書館最初只是一個手工印刷的小作坊,主要為別人代印一些書籍,但是作為商務印書館創辦人之一的夏瑞芳,對于辦理編譯所頗感興趣。包天笑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夏瑞芳)又常常詢問我:‘近來有許多人在辦理編譯所,這個編譯所應如何辦法?我說:‘要擴展業務,預備自己出書,非辦編譯所不可。應當請有學問的名人主持,你自己則專心于營業。夏君搖頭嘆息道:‘可惜我們的資本太少了。慢慢地來?!盵3]可見,當時商務印書館的管理者已經認識到出版社要擴展業務,自己編譯出書,擴大印書館的機構設置,適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發展壯大,有自己的編譯所和文化名人的主持至關重要。商務印書館的編譯所成立于1902年,并邀請在文化界具有一定聲望的張元濟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并與夏瑞芳約定“吾輩當以扶助教育為己任”[4]。張元濟曾說:“欲取泰西種種學術,以與吾國民之民質、俗尚、教化、政體相為調劑。掃腐儒之陳說,而振新吾國民之精神耳?!盵5]商務印書館從一開始就懷有一種引進西方學術以開啟民智,傳播文化知識促進中西文化融合與國民進步,從而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在張元濟的主持下,逐步擴大編譯所規模,這為大量出版文學翻譯書刊準備了條件。編譯所成立后,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是以下三類出版物:“①編印新式教科書。②翻譯出版《華英初階》《華英進階》一類英語讀本。③印行西方學術著作譯本。前兩類圖書在普及新學和西學方面,提供了啟蒙讀本,起了拓荒的作用;后一類圖書,給一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有志之士和廣大知識界以啟蒙教育,打開了眼界,在思想領域開拓了新疆。”[6]商務印書館從創立至1949年共出版譯著3,880種,占商務總體出版種數的25.63%。在商務印書館各種譯書的種類比例中,以外國文學占第一位,共764種,占所有譯著的19.69%[7]。
商務印書館翻譯文學來源國別多達20多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俄國等。據不完全統計,商務印書館這一時期翻譯出版文學作品最多的國家主要有英國258種、美國82種、法國136種、俄國79種等,這些翻譯文學作品類型主要是小說、劇本、詩歌、散文等。
在這些翻譯文學作品中,以“林紓的外文小說影響很大,林譯小說,總數達一百七十余種,大多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其中最為著名的,首推《巴黎茶花女遺事》和《黑奴吁天錄》等書。林譯小說,在近代中國也起了啟蒙的作用,在嚴譯、林譯問世以前,中國對歐美狀況,十分隔膜。被洋人幾番戰敗之后,始知西方物質文明之厲害,以后又逐漸認識中國政治腐敗,不若西方政治制度開明,但在文學領域,仍然無視外國。林紓的譯書,給中國知識界進一步開闊了視野,知道歐美亦有文學,而且價值不亞國粹。此后,方開翻譯外國文學之風氣,譯品日漸增多。影響所及,中國創作的小說,也打破章回體裁,仿效歐美小說寫法”[8]。在此后商務印書館又相繼出版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多是世界名著,大大開闊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眼界。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翻譯文學作品,還包括各國詩合集、各國劇本合集、各國戲劇合集、各國論文合集等作品,另外還有一些文學史、文藝思潮、文藝批評、文學研究等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性質的著作。
2商務印書館出版域外翻譯文學之特點
2.1出版的翻譯文學作品以小說為主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文學作品種類很多,且以小說為主。僅從其編輯、發行的期刊可見小說在其出版種類中的地位。如1910年創辦的《小說月報》、1903年創辦的半月刊《繡像小說》是專門的小說期刊,其中發行有相當部分的域外翻譯文學作品。即使是著名的《東方雜志》,雖然不以小說直接命名,但該雜志刊行小說51種,并以翻譯小說為主。另據《商務印書館目錄(1897—1949)》所列國別書目信息統計可知,如著錄美國文學作品58種,有小說37種,占64%;著錄英國文學194種,有小說86種,小說占45%;著錄法國文學103種,有小說55種,小說占53%;著錄波蘭、新猶太、阿拉伯、匈牙利的文學作品皆為小說,共15種。各國文學合集中劇本有10種,小說18種。此外,商務印書館還出版了《說部叢書》和《林譯小說》等叢書,包含了較多的翻譯小說。這一時期,商務印書館域外翻譯小說出版較多,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小說自身的優勢有著重要的關系。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緊閉的大門被迫打開,開始接受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新鮮事物。隨著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西方文學作品隨后也不斷流入,為中國傳統文學帶來新的風氣,特別是外國小說的傳入,中國人始知外國也有小說,且與中國傳統小說截然不同,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轟動。另外,上海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在東西文化的不斷碰撞中,形成多元文化,具有接受外界文化的極大優勢。設立于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充分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不斷發展壯大。需求促進發展,逐漸興起的來自市民階層的文化需要,也是促進商務印書館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國外通俗小說不僅新鮮,而且在普遍的民眾中更具影響力。所以,商務印書館適應時代需求,抓住時機,迅速出版大量外國小說,借小說批判現實,宣傳進步的政治思想,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
2.2叢書、單行本和期刊等不同出版形式相輔相成
商務印書館在出版域外文學作品時,既有期刊又有單行本和叢書,以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翻譯文學以此為載體,進入人們的閱讀視線,這三種出版形式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翻譯文學類叢書最具代表性的是《說部叢書》和《林譯小說叢書》?!墩f部叢書》收錄的圖書主要來自歐美的翻譯文學著作,屬于文學類的叢書,具有相同的版式、裝幀形式等。該叢書分初集100種130冊,二集100種162冊,三集100種173冊,四集22種35冊,總計322種500冊。這部書影響很大,現當代很多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都曾受過它的影響。著名文學家冰心在回憶時說:“我攢夠了賞金,就請海軍學校每天到煙臺市取信的馬夫,到市上的明善書局去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部叢書》,大多數是林琴南先生譯的小說……這些書中動人的句子,至今我還能背了下來!無疑這些課外閱讀對于我的作文,有很大的幫助?!盵9]這部書是“在舊文學與新文學的銜接上,在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上以及對老一輩學者在了解西方文化上起到相當作用的書?!盵10]
《林譯小說叢書》共兩集,第一集50種97冊,第二集58種89冊,總計108種186冊?!耙晃蛔骷以谝患页霭嫔绯霭媪巳绱硕喾N多樣的著譯,這在國內是前所未有的。林紓和商務印書館之間是長期合作、相輔相成的文字之交。他是在商務印書館出書最多的作者,而他的著譯在商務印書館的集中出版又擴大了出版社的聲譽,提高了商務印書館在國內文化界的地位?!盵11]林紓一生中翻譯了包括英、法、美、俄、希臘等十幾個國家的文學作品,向中國的讀者介紹了國外著名的作家,如莎士比亞、狄更斯、雨果和托爾斯泰等。這些翻譯文學作品,使中國人得以了解歐美的社會、思想和生活,創造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出版叢書的同時,商務印書館還大量出版域外翻譯文學作品的單行本,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由于叢書部頭大、價格高,對于不太富裕的讀者來說,購買整部書較為困難,而出版單行本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單行本域外翻譯文學作品的出版,既滿足了讀者的需要,又提高了商務印書館的圖書銷量,增加營業額?!吧虅沼^自開辦之初到1920年,出版單行本小說592種”[12],其中大部分為翻譯小說。
商務印書館創辦并發行的期刊有二十多種,包括《繡像小說》《東方雜志》《教育雜志》《小說月報》等。期刊刊載內容比較廣泛,更新時間較快,并有著穩定的讀者。這些期刊上刊發的翻譯文學作品多采用連載的方式發行,以最快的速度將內容新穎的域外文學作品呈現在讀者面前。期刊連載完之后,再出單行本,使讀者易于獲取完整的文學作品,便于收藏。除出版單行本之外,商務印書館再有選擇性地收入叢書。以包天笑從日本轉譯的《馨兒就學記》為例,在《教育雜志》1909年2月第一期上開始連載,截止于1910年2月第十三期。1910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成為當時最暢銷的教育小說,其發行量高達幾十萬冊。
3商務印書館出版翻譯文學作品原因之分析
3.1善于把握時機,適應時代需求
鴉片戰爭失敗后,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教的同時帶來了西學和先進的印刷技術。相對于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國人更多地要求學習西方的文化,這必然要求大量西方先進著作的翻譯的傳入,于是西學東漸逐漸興起。國外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不僅使國人了解了國外政治及生活,也有助于改造國人的思想,所以很受歡迎。
商務印書館誕生于此時,并及時出版大量的翻譯文學,與其創辦人的經歷有著重要的關系。其創辦人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和高鳳池四人均在教會接受過西式教育,后來又進入美華書館工作。美華書館由美國傳教士創辦,是當時上海印刷設備最先進、最齊全的出版機構。在此期間,夏瑞芳等人接觸了西方先進的印刷技術,并且看到出版業的巨大商機,為商務印書館日后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商務印書館的出版人高瞻遠矚,認識到出版翻譯著作的重要性,便于1903年設立編譯所,并邀請張元濟擔任所長。在張元濟等人的支持下,商務印書館開始大量出版翻譯文學。翻譯文學作品的出版是時代的需求,也是解放思想和文化革新的需要。通過翻譯文學啟發民智,適應時代需求,商務印書館順勢而行,善于抓住時機,可以說“商務印書館創辦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為時代服務,影響著時代”[13]。
3.2擁有一支文學素養較高和重視人才的編譯團隊
從商務印書館設立編譯所以來,出版了大量的文學翻譯圖書,這與該館擁有一批才華橫溢、精通中外文學的編譯者是分不開的,如鄭振鐸、惲鐵樵、包天笑、伍光建、吳梼等。這些編譯者大多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文學家、翻譯家等,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商務印書館的編輯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而且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為確保譯文質量,他們不僅親自動手校定譯文,詳加批注,就算是對當時名氣較大的林紓的譯稿,編譯所所長張元濟也曾親自校定,可見商務印書館編輯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商務印書館不僅大量出版域外翻譯文學作品,而且對譯者也是竭力扶持。在扶持翻譯家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和林紓的合作,林紓絕大部分的譯著都是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其他如吳梼、伍光健、孫毓修等翻譯家,都與商務印書館有密切的關系。1907年,商務印書館刊印了周氏兄弟合譯的《紅星佚史》,并在報紙宣傳中稱“譯者復以奇古之筆出之,誠為說部中石破天驚、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之作”[14]。這種不論作者名氣,只看譯著質量的擇稿原則,使商務印書館能從眾多的投稿者中發掘出許多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學的進步,也值得現今的出版社學習。
憑借著一種文明開放、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學術情趣,商務印書館廣招人才,使商務印書館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一道成為各方知識分子匯集的中心。商務印書館作為翻譯文學的傳播機構之一,不論對中國文學,還是中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貢獻。茅以升說“商務不只是一家出版商,而且也是傳播我國文化的一位先驅者”[15]。商務印書館出版外國文學著作,促進中西文化交流,開闊國人視野,是商務印書館作為傳播文化先驅者的重要表現。
在半個世紀的文化巨變中,商務印書館由一家普通的印刷作坊轉變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全國性的出版機構,成為晚清民國時期普及、傳播新知識、新文學的文化重地。商務印書館造就了中國出版業的一個奇跡,在中國出版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周作人.林琴南和羅振玉[J].語絲,1924(3).
[2]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述略:兼論文學翻譯遲到的原因[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70-76.
[3]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236-237.
[4]張元濟.東方圖書館概況·緣起[A]//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我和商務印書館:1897-1992[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21.
[5]張元濟.張元濟詩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71.
[6][8]高崧.商務印書館今昔[A]//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我和商務印書館:1897-1992[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528,531.
[7]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77.
[9]冰心.我與商務印書館[A]//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1897-1987[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313.
[10]陸昕.說《說部叢書》[A]//齊魯書社編.藏書家第三輯[C].濟南:齊魯書社,2001:106.
[11]東爾.林紓與商務印書館[A]//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1897-1987[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527.
[12]賴靜.商務印書館與清末民初小說[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13]汪道函.在上海舉行的商務印書館創立一百周年上的講話[A]//商務印書館一百年[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2.
[14]上海商務印書館續出最新小說七種[N].時報,第1246號,1907-12-08.
[15]茅以升.我與商務印書館[A]//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1897-1987[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18-219.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