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林
關鍵詞: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資源;服務推廣;重慶圖書館
摘要:文章根據重慶圖書館的相關實踐,總結重慶市地方資源服務推廣的措施及實施情況,分析當前資源服務推廣面臨的困境,并結合時代特征提出應變的思考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12-0093-03
1背景
資源建設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共享工程”)的核心。近年來,共享工程通過實施地方特色資源項目,以數字化、影像化方式,建成一批優秀原創數字資源成果,內容涵蓋舞臺藝術、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歷史文化等領域,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群眾文化活動,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新的指示與要求,共享工程也將面臨更多挑戰和機遇。如何實現資源成果的有效轉化,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共享工程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在2016年度資源建設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加強服務推廣”的原則,將資源的服務推廣擺在了與資源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重慶圖書館在穩步推進資源建設工作的同時,始終在積極探索地方資源服務推廣的渠道與方式。筆者在總結重慶市地方資源服務轉化具體措施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服務推廣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根據全媒體時代特征提出釋困途徑。
2重慶市地方資源服務推廣的措施
2.1堅守傳統陣地,有效開展地推服務
在信息技術與全媒體移動終端迅猛發展的浪潮下,重慶圖書館堅守陣地服務,充分發揮自身公共空間的職能,在有限的實體空間內切實打好傳統服務牌,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將地方資源有效推送給每一位進館的讀者。首先,館內開辟了近300平方米的展覽館,用于定期開展資源專題展覽,截至目前共開展百余次專題資源展覽,累計服務群眾達數萬人。其次,對資源成果進行數字化加工,充分利用云平臺、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實現了館內所有LED屏、觸摸屏資源成果的滾動播出;整合優勢資源,將“重慶抗戰文化”資源庫以及“重慶抗戰史跡”系列專題片整合再加工,并結合特色館藏,進一步豐富相關內容,建立了“重慶抗戰文化”特色展覽館,利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抗戰資源,成為重慶圖書館資源服務推廣的一大亮點。另外,重慶圖書館還結合“世界讀書日”、兒童節、國慶節等大型節慶日以及周末講座,積極開展資源的有獎競猜、光盤贈送等活動。
2.2依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特色服務品牌對外輸送資源
重慶市于2003年啟動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現已基本實現市、區縣、鄉鎮、村四級服務體系全覆蓋。重慶圖書館在此基礎上打造了農民工文化服務品牌——重慶市公共圖書館文化共享農民工聯盟。聯盟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先后在南岸區、大渡口區等25個農民工集聚地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點,為農民工提供貼心服務,定期為服務點輸送優秀地方資源,深受農民工群體的歡迎。
此外,重慶圖書館還依托重慶市文化共享工程各級服務組織機構,通過與婦聯系統、共青團、教育系統、NGO等組織合作,開展了鄉村留守兒童關愛行動項目。該項目以資源為載體,搭建起“E路共享數字閱讀平臺”,通過輸送豐富的地方資源和特色服務,成為重慶市公共圖書館集群化服務的品牌活動[1]。
2.3開辟網絡服務窗口,擴大資源傳播范圍
2009年,文化共享工程重慶市分中心網站正式上線運行,讀者通過網站可以詳細了解重慶市共享工程概況、專題活動、共建共享等內容,在線瀏覽資源成果,反饋使用意見。網站先后經過兩次改版,逐步優化功能設置及用戶體驗,強化資源成果展示,簡化資源使用步驟。截至目前,網站累計訪問人數達400余萬人次。市級分中心網站的開辟與運行,突破了現實空間的物理局限,通過互聯網在虛擬空間實現了更大范圍的傳播與更多受眾的覆蓋。
近年來,隨著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及全媒體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重慶圖書館開發制作了“掌上重圖”APP。“掌上重圖”除了能滿足公共圖書館圖書借閱、參考咨詢等基礎服務外,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海量地方資源、電子圖書在無線網絡環境下隨時隨地使用瀏覽,進一步縮短了地方資源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同時還為后續的資源精準推送與個性化服務提供了接口與路徑。
3地方資源服務推廣面臨的困境
3.1資源吸引力不足,文化產品與群眾需求脫節,群眾主動使用意愿不高
近年來,隨著共享工程的不斷發展,資源建設的選題有不斷專業化、學術化的趨勢,而群眾喜聞樂見且密切相關的大眾文化、娛樂文化、主題講座以及技能培訓等選題卻鮮有涉及。例如:重慶圖書館近年來承建的《陪都記憶·統一戰線在重慶》文化訪談錄、《紅巖豐碑——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文化訪談錄》等項目,從主題到內容,再到表現形式都比較專業和嚴肅,對受眾的政治素養與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而更多的普通群眾對這類資源明顯興趣不大,網絡上的點擊瀏覽率始終不高。因此,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的表現形式應站在百姓視角,策劃、建設更多的對接百姓需求的產品。
3.2資源形式單一,全媒體移動終端適配性差
共享工程地方資源的成果形式經歷了圖文資料到多媒體資源庫、專題片的演變過程。早期通過衛星網絡、互聯網等渠道實現了城、鄉、村的多級覆蓋與資源的有效配送,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無線網絡、全媒體移動終端、智慧城市等新興的技術與產品已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與閱讀方式。傳統的多媒體資源庫在建設之初就注定了對電腦終端的依賴性,無法在移動終端上實現快速、便捷的傳播。而目前以專題片形式為主的資源形式,在體量、時長、內容的設置上也偏向于電視渠道以及網絡形式的傳播,限制了全媒體環境下的發展空間和推廣方式[2]。
3.3經費成為制約資源服務推廣的瓶頸
地方資源建設按照先申報再立項后撥款的流程進行。項目經費由資源建設費用與軟硬件設備費用兩部分組成,并未單列資源成果的推廣服務專項經費。由于缺乏推廣經費,大型的有特色的品牌服務活動就無法開展,甚至連常規的服務方式都無法常態化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務推廣的開展。資源推廣服務與資源建設同等重要,資源成果為民所用才能實現資源本身的價值,資源建設才有意義。建而不用或者重建輕用,都有悖共享工程的初衷。
3.4文化單位孤軍奮戰,社會化力量參與不足
以重慶為例,共享工程地方資源的推廣應用主要依靠各圖書館、共享工程分支中心、文化館等,社會單位的參與十分有限,服務的范圍、社會影響力也十分有限,無法實現規模效應與品牌效應。
4改進創新地方資源服務推廣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4.1切實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策劃接地氣的資源產品
文化共享工程的初衷是讓普通百姓,特別是農村普通百姓通過互聯網等現代傳播方式享受優秀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國家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務保基礎、守底線的數字工程,不具有瀕危資源搶救、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專業任務與工作目的。因此,應突出用戶意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提高資源內容的豐富性、針對性、適用性,努力實現資源內容建設與群眾需求的對接[3]。
在資源的選題、策劃環節要優先考慮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帶著需求搞建設才能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發揮資源建設的積極效能,因此,在資源策劃環節要秉持兩個“放開”。①要放開思想。集思廣益,打開門搞建設,廣泛吸納文化系統內外不同行業的意見,擴大資源選題范圍,建立資源選題庫。在選題的環節除了有專家的把關,還需要群眾代表的參與,避免閉門造車、孤芳自賞。②要放開腳步。下基層、跑田野,了解群眾真正需求、真正感興趣的文化產品,要在群眾身邊尋找選題。只有站在群眾的角度,才能有效地改變資源成果吸引力不足、文化產品不接地氣的局面[4]。
4.2改變形式單一的現狀,積極適應全媒體環境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無線網絡與全媒體移動終端時刻影響著群眾的生活。在這個大的背景下,人們學習、娛樂、交流的環境與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內容呈現出定制化、個性化的發展態勢,單純依靠PC終端的遠程瀏覽已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腳步。手機、平板電腦、觸摸屏、無線館舍、智慧城市等無線終端及設施迅猛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各種信息以快捷、可視、片段化的形態搶占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只需一部智能手機,人們就能很方便地了解新聞資訊、觀看影片、下載數字資源等。共享工程資源成果要在移動終端上實現精準服務,一方面要在技術上滿足各種移動終端播放的要求,提高移動終端的適配性,增強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功能;另一方面項目成果本身也要適應移動化、輕量化的表現形式。大部頭、長劇集的作品無疑是不適合移動終端的,更多地推出微視頻、微音頻、聽書作品等項目,對往年資源成果進行二次加工,使其微型化、片段化,以多元化服務方式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4.3突破公共文化機構壟斷,尋求社會力量合作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文化共享工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之一,最終也將呈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的格局。自2013年開始,重慶市面向全市進行資源項目的征集與申報,以社會化的工作思路開展資源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資源成果的服務推廣上也要借鑒這種思路。畢竟圖書館人員、技術都是有限的,其能擴散的范圍也是有限的。因此,打開門搞建設,走出去談合作也是必由之路。不局限于圖書館、文化館的自身力量,廣泛開展社會合作,與社會各單位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才能增強資源傳播動能,提高資源影響力。
4.4創新傳統服務方式,特色活動搭臺,實現資源成果的定點持續輸出
在重視新興傳播手段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資源成果的傳統推廣方式。基層群眾,包括基層工作人員所知道的資源內容和資源使用方式,與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建設、宣傳的資源總量、資源傳授手段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有一種“有貨倒不出”的感覺。成千上萬TB的資源成果掛在網上,或許還比不上一場農村文藝匯演所能帶來的文化愉悅及滿足。這就需要文化共享工程分支中心、基層工作人員帶著資源成果再回到群眾中去,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特色活動,將資源成果有針對性地推送到群眾身邊。地面推廣不能限于活動的單次輸送,而需要形成一種資源成果有效梳理、定期定向輸送的機制,活動的策劃開展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側重于系列化、持續化。雖然這種方式服務的群眾人數是有限的,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5結語
文化共享工程是國家的一項重大惠民工程,是讓老百姓享受優秀文化產品的工程,資源建設的內容要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形式上要適合老百姓,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在推動資源成果服務轉化的道路上,公共圖書館還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在順應需求、迎接挑戰的同時,堅持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優化管理機制,努力探索資源服務的更多新路子。
參考文獻:
[1]張波,嚴軒.重慶市歷史文化傳承問題的思考: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項目建設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5):153-154.
[2]楊小鳳.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成果推廣服務模式研究[J].情報探索,2015(2):50-51.
[3]賀定安.以地方特色理念構筑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建設與服務體系[J].圖書館建設,2008(2):59-60.
[4]劉丹.特色品牌化 服務專業化:淺析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建設與發展[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3):219.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