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狀振
我國網絡電視臺發展簡史
□楊狀振
網絡電視臺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拓展市場空間的陣地,自本世紀以來,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自由生長到有序規范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體現了市場的力量,也體現了政策規制的力量。如今,網絡電視臺正帶著確立“在新媒體傳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社會責任日益壯大。
網絡電視臺 搶注 規范
2005年前后,中國民營視頻網站開始出現。當年4月,視頻分享網站土豆網(www.tudou.com)在上海成立,同月56網(www.56.com)在廣州上線運營,6月第一視頻網(www.v1.cn)在北京成立,8月主營機場電子屏視聽業務的航美傳媒在北京成立。2006年5月,民營視頻分享網站六間房(www.6.cn)上線播出,7月酷6網(www.ku6.com)上線播出,12月優酷網(www.youku. com)上線播出,而在此前的2004年11月,國內另一家日后引領正版影視劇風云的專業視頻分享網站樂視網(www.letv.com)已在北京中關村宣布成立。在專業視頻分享網站紛紛進軍網絡音視頻服務市場的時候,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也在嘗試著進行業務轉型,利用自己充沛的視聽節目資源和品牌優勢向新生的網絡視聽服務市場拓展空間。
對于互聯網媒體屬性的加強和網絡視頻服務的迅速增長,廣播電視管理機構和廣播電視臺一直給予了密切關注。1995至1999年,《中國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陸續在互聯網開辦電子版報紙和單位網站。到1999年底,中國網上報紙數量已達700多家,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網站數量也超過了100家。“在這一階段,不僅上網媒體數量迅速增加,而且廣泛采用獨立域名,新聞信息內容的更新頻率加快,網絡的多媒體功能、交互功能和查詢功能被普遍使用。”①
2000年后,互聯網的普及速度明顯加快,再加上音視頻技術的更新和市場需求的增長,互聯網站開辦視聽節目服務成為其拓展新生業務的重要方向之一。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把“健全信息網絡體系,提高網絡容量和傳輸速度”,“大力發展高速寬帶信息網,重點建設寬帶接入網”,以及“促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②作為“十五”期間文化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在展開內容建設研討的同時,針對網絡視聽新媒體的內容管理工作已迅速啟動。2000年4月,原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信息網絡傳播廣播電影電視類節目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廣發社字[2000]166號文件),提出對網絡視聽節目傳播單位實行《網上傳播廣播電影電視類節目許可證》準入制度及年檢制度,對其播出內容則按新聞類、影視劇類、娛樂類(含音樂/戲曲/體育等)和專業類(含科技/教育/醫療/財經/氣象/軍事等)進行分類管理。其中,對新聞類節目和影視劇類節目的管理,特別強調了只能從國內廣播電視媒體中已經播放的節目中選取的要求。《暫行辦法》第十八條提出:“國家鼓勵廣播電臺、電視臺通過國際互聯網絡傳播本臺廣播電視節目。通過信息網絡直播、轉播、使用廣播電臺、電視臺節目的,應取得該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許可。”③這一規定無疑為后來網絡電視臺的開辦奠定了基礎。
2004年10月,為了進一步落實和貫徹200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新聞宣傳和信息內容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2〕8號文件),原國家廣電總局修訂了《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廣電總局第39號令)。該《辦法》明確提出,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單位應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相較2000年的廣發社字[2000]166號文件,廣電總局第39號令進一步明確了把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納入廣播電視管理范圍,實行行政規制的原則與操作辦法。
同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視察中央三臺(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新聞媒體時強調:“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潛力和優勢,進一步整合新聞宣傳資源,不斷拓展對外宣傳新渠道,大力發展互聯網在線視聽,盡快形成同我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對外宣傳體系。”④這一表態,在強化互聯網媒體屬性功能的同時,也為此后網絡視聽新媒體的建設提供了除產業視角之外的另一種解讀,同時也是更為重要的解讀,即互聯網視聽新媒體在承擔產業革命角色的同時,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政治使命與社會功能。
在原國家廣電總局加強網絡視聽服務監管的同時,一些互聯網門戶網站和民營資本開辦的冠以“網絡電視臺”稱呼的音視頻播送服務也在迅速推進當中。
2005年3月,在第13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年會(China Content Broadcasting Network, 簡 稱CCBN)期間,搜狐網站就以年會獨家網絡支持商及互聯網技術參展商的身份,突破門戶網站資訊報道的圖文直播方式,向全體與會者和互聯網民推出了名為搜狐IT“網絡電視臺”的音視頻直播服務,并設立了“網絡電視臺”新聞主持人。當時的媒體在報道中稱:“搜狐IT頻道此次升級傳統視頻直播理念推出的‘網絡電視臺’,是搜狐在網絡媒體報道形式和技術方面的進一步嘗試和探索。它標志著搜狐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媒體平臺,正在引領網絡媒體報道模式的更新換代。”⑤此后,一系列冠以“網絡電視臺”的互聯網公司和民間視頻網站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
這些“網絡電視臺”不僅在節目內容設置上非常完備,涵蓋了從時政、經濟、社會到娛樂、體育、法制、旅游等各個領域的報道,還仿效傳統電視媒體的欄目標識和編排模式,推出了“××新聞聯播”“××臺節目表”及自己的主持人和播音員,人員的構成與專業要求也與傳統電視臺幾乎一致。更為重要的是,部分“網絡電視臺”還專門購買了自己的新聞采訪車,組建了自己的新聞采編團隊,在全國設立分支機構,以電視臺的名義發布消息、征集新聞,進行公開的社會宣傳和招商活動。這些現象引起了中央有關媒體的關注,但當調查記者試圖與這些網站取得聯系時,卻發現“這些網站的聯系方式一律采用郵件方式,找不到任何電話號碼,而網站的具體地址也無法查詢”。⑥
為了規范網絡音視頻服務市場秩序,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原國家廣電總局依據《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廣電總局第39號令),先后兩次對民間“網絡電視臺”進行了整頓和取締。“中國國際網絡電視臺(www.ccnettv.com)”“中國國際傳媒網絡電視臺(www.cimn.tv)”“中國國際經濟電視臺(www.ccentv.com)”“中國國際中文電視臺(www.ccztv. com)”等非法視頻網站被關停。2009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再次對非法視聽節目網站進行整頓和清理,先后關停了“BT China”“悠悠鳥”等530多家存在問題的視聽節目服務網站。而在此之前的2007年12月,為了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服務的管理工作,原國家廣電總局和信息產業部還于當年年底聯合下發了《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廣電總局、信息產業部第56號令)。與之前的管理規定相比,第56號令明確提出了“未經批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的要求。這意味著“網絡電視臺”作為專有名稱,今后在使用時必須得到行業主管機構的審批。
在對大量非法視頻網站和民間網絡電視臺進行清理整頓的同時,以傳統電視臺為依托盡快籌建官方網絡電視臺,搶占網絡視聽傳播的新高地,也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管理部門和廣電行業管理機構亟需解決的問題。
2008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紀念中國電視事業誕生暨中央電視臺建臺5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提出:“要加強網絡電視建設,加快建設體現國家水平、在國際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網絡電視臺,創新網絡電視節目的生產制作模式,鼓勵原創節目,增強互動性,吸引廣大網民上傳和下載健康生動的網絡視頻,最大限度地擴大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占領網絡視頻新陣地。”
在這一講話精神的直接指導下,2009年12月28日,依托中央電視臺的優勢節目資源和網絡平臺優勢,中國國家網絡電視臺(www.cntv.cn)上線開播,并在半年后實現與原央視國際網站(www.cctv.com)合并運營。此后,安徽網絡電視臺、上海網絡電視臺、黑龍江網絡廣播電視臺、江蘇網絡電視臺、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等各地方省級網絡電視臺也陸續上線播出。截至2016年5月,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開辦的網絡廣播電視臺(包括國家臺、省級臺和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共31家,涵蓋了除新疆、西藏、內蒙古和貴州之外的所有省區市。
為促進網絡電視臺和其他視聽新媒體的健康有序發展,切實發揮其在互聯網領域的主流媒體作用,2010年5月和2013年1月,原國家廣電總局又先后下發了《關于開辦網絡廣播電視臺有關問題的通知》(廣發[2010]43號文件)和《關于促進主流媒體發展網絡廣播電視臺的意見》(廣發[2013]1號文件)。在這兩份文件中,“提升主流視聽新媒體的影響力,為改革發展穩定創造良好的網絡視聽輿論環境,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網絡電視臺建設的主要任務。對于網絡電視臺的建設目標,廣發[2013]1號文件則作了如下設定:“經過三至五年努力,形成一批導向正確、內容豐富、業態新穎、技術先進、影響廣泛、綜合實力強的網絡廣播電視臺,確立網絡廣播電視臺在新媒體傳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⑦
這事實上為各地大力推進的網絡廣播電視臺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政治要求和建設方向,即網絡電視臺是傳統電視臺在互聯網領域的延伸,須積極主動承擔引導網絡輿論、傳遞黨和政府權威聲音的責任,這也是網絡電視臺同一般視頻網站的主要區別。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
①劉連喜:《崛起的力量:中國網絡媒體1995—2003》,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362頁。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新華每日電訊》,2001/03/18。
③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信息網絡傳播廣播電影電視類節目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中國有線電視》,2001(7)。
④孫承斌:《李長春走訪慰問中央新聞單位 強調把握正確導向》,http://news.xinhuanet.com/。
⑤《搜狐“IT網絡電視臺”首次亮相》,《中國電子報》,2005/03/17。
⑥倪洪章:《網絡電視臺為何遭禁?》,《計算機世界》,2007/03/26,第A03版。
⑦國家廣電總局:《關于促進主流媒體發展網絡廣播電視臺的意見》(廣發﹝2013﹞1號文件),http://www.zjjxw.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