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玥
芒團傣族女性古法造紙及其傳承
付云玥
通過對芒團傣族女性古法造紙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到造紙的工藝流程、工具及產品使用,分析了造紙技術的文化特征,對芒團古法造紙的傳承做了初步的探討。
芒團傣族 古法造紙 傳承
造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距今已近2000年的歷史。距離中緬邊界線僅30多公里的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芒團村,因盛產白棉紙而聞名,村民家家都掌握造紙技術,有“中華造紙第一村”的美譽。2006年,芒團村構皮手工造紙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芒團,延續至今的民間手工造紙,600多年來仍然使用著東漢時期蔡倫所發明的那一套完整工序,堪稱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芒團村位于孟定鎮東北約6千米處,目前從事手工造紙的農戶有69戶,建成構樹種植基地2700畝,每年到芒團參觀手工造紙和購買白棉紙的海內外游客達8萬多人,產值400萬元。在從事手工造紙的家庭中,造紙技術人員全是傣族女性。
芒團村傣族女性所造的白棉紙以構樹皮為原料。主要在每年的7、8月采構樹,這時的纖維較嫩且緊密,最適于造紙。造紙時主要采用的是構樹的樹枝,不采主莖。樹枝采后,第二年主莖上又會重新長出樹枝,還可再次采?!皹嫎淦ぁ?,傣家人叫“埋沙”。生產過程為浸泡、蒸煮、掏漿、抄低、晾曬五個流程,11道工序。
(1)采料。每年七八月間,用刀剝下構樹主干或枝干的皮,再將綠色的表層去掉。
(2)曬料。將采剝來的構樹皮掛在場院內外,讓太陽曝曬,曬干后儲存備用。
(3)浸泡。將干構皮置于溝溪之中,讓清澈的泉水浸泡,或者將干構皮置于盆槽之內,用涼水浸泡,直至構皮完全發軟為止。
(4)拌灰。先用篩子將火過篩,去掉火炭及其他雜物,然后將泡軟了的構皮置于其中,讓火灰均勻地附著在構皮上,(火灰的質量與所燒木柴有關,木柴質地越好,火灰的堿性就越強)使構皮得到充分的堿化(火灰的堿性還與紙的質量有關,堿性越強紙就越白)。
(5)蒸煮。將已經上灰的構皮置于已盛水的鍋中,蓋上麻布,用中火蒸煮。煮的時間一般在10個小時左右。蒸煮的時間與火灰的堿性有關,堿性強則用時短,堿性弱則用時長。不管時間長短,只要構皮煮透就行。
(6)洗滌。構皮煮透后,就將煮透了的構皮挑到溪流之中,讓水將附著在構皮上的火灰沖走,同時用手不斷浣洗,并將一些雜質及硬物清理干凈,直到沒有雜質了為止。
(7)揭漿。將清洗干凈了的構皮置于石墩上,用木槌反復捶打,直到構皮的纖維能夠在水中自然散開為止。
(8)澆紙。先在紙床里盛上七分滿的清水,然后將紙模放入紙床里的水中用石塊固定,再將適當份量的漿(多了紙厚,少了紙薄,必須適中)撒在紙模里,先用雙手攪開,再用均勻棒拍打,待紙漿都沉淀到紗布上后,再移動石塊,慢慢傾斜著豎起紙模,讓水濾干才抬到陽光下去曬。
(9)曬紙。將澆好的紙連同紙模一起抬到陽光下曝曬。曬時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絕不能讓與淋壞了紙。
(10)砑光。當紙曬到七八成干時,就用邊緣光滑完整的瓷碗去輕輕地打磨紙模背面,讓緊附白紗布一面的紙更光滑更有色澤。
(11)揭紙。紙曬干后,用手撕開一個角,然后就用很光滑的揭紙木刀輕輕地揭下整張的紙。紙揭下后,就按顧客的要求折疊打捆。
(1)采料刀。用來采剝構樹樹皮及剝去構樹皮的綠色表層。
(2)石墩。一般用比較粗糙且堅硬的圓石制成,用作捶搗構皮。
(3)均勻棒。用原木制成,一般直徑5厘米,長45厘米左右,正中安置手柄,用作均勻紙漿。
(4)澆紙床。一般有可移動和固定的兩種,可移動的用木板斗制,固定的用水泥澆灌、澆紙床一般長1米,寬90厘米,高15厘米。
揭紙木刀:用質地較好的木板,做成矛形木刀,用作揭下已經曬干的紙。
(5)木捶。用質地堅硬的原木制成,大小輕重以使用人而定,用作捶搗構皮。
(6)鐵鍋:用來蒸煮構皮。
(7)瓷碗:邊緣光滑無破損的瓷碗,用作砑光紙面。
(8)紙模:用竹片作框,內繃土制白紗布,四周用竹篾扎綁。紙模大小根據需要而定,通常有45cm 45cm、46cm 92cm 和68cm 68cm幾種。①
芒團傣族造紙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過去是專為土司生產。在民國時期的《新纂云南通志》卷142中已有記載,其中說:“鎮雄及鎮康、孟定壩擺夷, 亦能用構皮造一種大白紙, 較外國牛皮紙尤韌,力撕不破。”②
(一)芒團紙的用途
走進芒團村,家家院落都擺放著一排排竹制的抄紙架,抄紙架布簾上晾曬著雪白紙漿,經過亞熱帶強烈陽光的一番照曬,紙漿就變成了雪白的純手工紙張。手工制作的“構皮紙”,傣家人叫“潔沙”,因具有耐磨、耐用、質白、書寫流暢、久存不陳、防腐防蛀、不易破損等特點仍在使用且供不應求,舊時被官府用來頒布告示及公文行文,是當地佛寺及少數民族抄寫經書,如今也被銀行用來捆扎人民幣,騷人墨客用來寫字作畫,民間用來剪紙刺繡、裱龍糊鳳,茶葉集團用來包裝普洱茶等等,深受消費者喜愛,遠銷昆明、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
(二)芒團紙的傳承
長期以來,芒團村手工紙產品多以包裝用紙、書寫紙為主,產品單一,銷售價格低,造紙利潤小。如何對白棉紙進行深加工,開發新型紙產品,特別是開發專業書畫用紙、高端包裝紙、特種用紙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紙工藝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造紙收入,是芒團村民在閑暇之余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現如今,部分芒團村民在外出考察學習之后,認真鉆研制作高端、利潤較為豐厚的紙品技藝,在傳統生產白棉紙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制作出了許多新型工藝紙品,活態傳承了芒團村的古法造紙技藝。
(一)傣族宗教信仰的普遍性是芒團古法造紙得以傳承的基礎
公元6—8世紀之間,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并逐漸興盛,在傣族宗教信仰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最終成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為了適應傣族的社會生活,與原始宗教相融合,具有了傣族的本土特色,使得傣族宗教信仰中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原始宗教并存互通。③因此,傣族地區有很多民族民間手工藝, 其在傳播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以宗教為基礎的、橫向的、傳統的傳承機制。這種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還是一種信仰傳承。如今芒團傣族手工紙的主要用途仍然是供傣族抄寫南傳上座部佛教經文和傣文經典。孟定鎮的傣族家庭均有請當過和尚的老人或佛爺抄寫經書的傳統。紙本經書是傳承傣族文化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獻,同時不間斷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活動也使得傣族手工紙一直以來在孟定及其他傣族地區頗受推崇。除了用巴利文書寫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經典記錄在傣族手工紙上,用傣族文字書寫的傣文經典(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經典的詮釋和注釋以及傣族的民族經典)和傣文書籍(包括傣族的天文歷法、地理歷史、算術和文學作品等)也大量記載于紙本經書上。④孟定當地人將與南傳上座部佛教有關的經典和傣族經典統稱為“坦”,這一類書籍一般使用制作精良的芒團傣紙經書本來抄寫。傣族的傳統智慧正是依賴于傣族古法造紙來傳承的。⑤
(二)芒團傣族女性是芒團古法造紙得以傳承的主體
在芒團寨從事手工造紙的家庭中,造紙技術人員全是傣族女性。芒團傣族從事手工造紙的有65位,常年造紙婦女就有48位。由于有兩戶造紙戶家中有兩位常年造紙人,所以常年造紙戶46戶,非常年造紙戶17戶。芒團古法造紙傳女不傳男,至于其緣由,寨里的人也無法說清,這大概是傳統的沿襲,已經成了不成文的規矩。芒團造紙戶家中的男人一般負責一些粗重的體力活和造紙工具的制作,但造紙活動的主要步驟(澆紙和砑光等)基本都由婦女完成,所以紙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婦女所掌握的技藝。造紙女性不僅決定了造紙的時間、節奏、樹皮的用量和造紙量,而且掌管著造紙活動的資金周轉,賣紙所得收入也由婦女管理。
孟定傣族女性構皮古法手工造紙工藝是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寶貴遺產。從造紙的原料看,它是古代造紙術的延續。從工藝流程上看,它是造紙術發明初期的歷史再現。從應用范圍上看,它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
注釋:
①此部分資料來源于孟定鎮文化局調研資料以及作者的實地考察[Z].
②李春龍.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83.
③鄧殿成.南傳佛教史簡編[M].北京:中國佛教協會出版,1991:188,189.。
④王松,王思寧.傣族佛教與傣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84.
⑤莫力.芒團傣族手工造紙技藝文化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5(6).
[1]李春龍.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2]雷九江.傣家女傾情造紙術[J].風情耿馬,2015(4).
[3]鄧殿成.南傳佛教史簡編[M].北京:中國佛教協會出版,1991:188~189.
[4]王松,王思寧.傣族佛教與傣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5]莫力.芒團傣族手工造紙技藝文化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5(6).
[6]李曉岑,朱霞.云南少數民族手工造紙[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9.
[7]邱宣充,吳學明.孟定傣族的原始造紙[J].云南文物.
[8]朱霞.云南孟定傣族的傳統手工造紙[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
(作者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附圖)芒團造紙工藝流程圖片展示

付云玥,女,拉祜族,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