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英
(許昌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護理專業體育教學改革初探①
蔣紅英
(許昌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臨床護理技術操作能力是護生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核心。在體能占主導的護理專業技能操作中,護生的專業技能操作質量不僅取決于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來說護生的身體素質對專業技能操作的質量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醫學院校通過多種渠道進行體育教學改革以加強護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已迫在眉睫。
應用型人才培養 護理專業 體育教學改革
2013年2月教育部啟動《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并選擇全國31所高校作為試點院校,這一重大戰略對于試點院校的發展來說既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也是一次極大的生存挑戰。培養應用型人才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社會對實用人才要求的需要,也是未來高校發展的總體趨勢。與此同時,在當前新醫改逐步深入和大多數患者與醫護人員接觸相對頻繁的今天,我國醫學衛生人才培養工作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及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不適應的矛盾日漸凸顯。大眾普遍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還要有過硬的職業身體素質。近年來,一些大型醫院在招聘護士時除了對她們進行理論考核、面試外,還把身體素質考核作為是否錄用的一個重要條件。部分醫學院校對護生的職業體能素質教育重視不夠,導致部分畢業生在理論考核和面試都合格的情況下,體能達不到護理崗位的要求而遭淘汰。這充分說明當前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相對滯后于現代社會對醫療衛生人才的要求。
2.1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義
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高精尖理論型、學術型人才而言的,是掌握直接應用型知識和具有更具體實踐能力的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以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為原則,以大眾化教育為取向,強化實踐能力,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注重知識的實用性[1]。通過有的放矢的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更扎實,動手能力更強,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時間加快,真正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

表1 體育教學改革課程內容學時分配表
2.2 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內涵
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核心主要是護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護生職業能力即護生在未來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所具備多種能力的綜合,它包括臨床護理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健康評估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2]。其中臨床護理技操作能力是護生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在體能占主導的護理專業技能操作中,護生的專業技能操作質量不僅取決于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護生的身體素質對專業技能操作的質量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護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也是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該文主要從加強體育教學改革提高護生職業身體素質方面加以探討。
近年來,隨著國家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進程的深入,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有了很大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如選項課、男女分班課、體育俱樂部等授課形式的開展,為高等院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在授課形式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授課內容依然以體育理論基礎知識、基本運動技能、身體運動技能、身體素質達標項目等傳統內容為主。根據醫學院校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傳統的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培養的護生已不能較好地適應現代用人單位對護士的整體需求,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具體表現為:體能不足導致難以勝任臨床繁重的護理工作;職業責任感較差、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部分護生營養過剩導致體重超標,影響護理操作的敏捷性等。另外,體育教師人數偏少,且大多數都是從事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致使部分護生對于體育課程教學毫無興趣。總體來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出發點,醫學院校通過多種渠道進行體育教學改革,以加強護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已迫在眉睫。
護生階段是一名護理專業學生過渡到合格護士的重要階段,護生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豐富閱歷、積累經驗、準備承擔護士責任的過渡期,也是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期。由于護理專業對身體素質的特殊要求,護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以適應勞動強度比較大、站立時間長等未來職業環境。應用型護理人才的職業基本身體素質需求是多樣的,它包括身體形態、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度、柔韌度等素質。通過與在職護理人員的訪談得知,由于臨床護理操作的靈活性和敏捷性需求,身體形態是護理操作的基礎身體素質。護理操作中應用頻度較多的部位首先是上肢,主要為手指、手腕的靈敏、柔韌及手指力量,然后是手臂、腰腹肌和腿部力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身體素質——耐力,它是護理操作的核心身體素質[3]。
針對應用型護理人才職業基本身體素質需求,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了教學改革的嘗試,采取課內以傳授知識和掌握鍛煉方法為主,課外以加強身體素質鍛煉為主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揮體育課堂教學的輻射帶動作用,使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銜接,良性互動。教學內容設計要在兩個學期完成,體育課每周2學時,共72學時;課外體育活動每周2次,每次1學時,共72學時。具體如表1所示。
在實施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體育課堂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課程內容可以科學地選配組合、靈活運用,嚴格執行每周體育課堂與課外活動的合理安排,每相隔4周調整一次運動項目的組合和練習密度。根據學生的具體身心狀況和健康標準中測試的內容,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教學方法則采用興趣導入法、游戲比賽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如情景教學法就是將體育課教學與護生實際工作場景相結合,模擬職場氛圍進行情景式教學,使護生身臨其境,更容易掌握相關知識與動作技能[4],以達到改善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提高職業體能的最終目標。
每周規定星期二、四有規律地組織兩次課外體育活動,主要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改善學生體形、提高身體機能的教學內容為主。通過有氧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一定的力量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上下肢力量以及核心部位的控制力,也可以改變學生的身體形態;有氧運動可以消耗大量脂肪,讓胖的瘦下來,瘦的通過鍛煉可以增加肌肉橫截面,變得強壯。通過這些課外活動的交流學習還可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優劣,加強學生考勤,保證學生的出勤率,特別是課外活動時間的出勤率,把課外活動出勤率納入學生平時出勤考核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效果。
通過一學年的體育教學改革,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能操作質量明顯提高。總之,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下的體育教學改革是一項多種教學資源整合的系統工程,在實際操作中需要一線體育教師系統研究、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薛松梅,楊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1):132-134.
[2]陳月琴,楊丹丹,劉方.模擬臨床測試在護生職業能力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8(2):102-103.
[3]蔣紅英.護理專業學生體質健康與職業體能需求現狀分析[J].運動,2015,2(3):56-57.
[4]李霞,李立斌.以“職業體能”為主導的高職護生形體課程的構建[J].宜春學院學報,2011,4(33):147-149.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004
G807.4
A
2095-2813(2016)12(a)-0004-02
本文系許昌學院2015年度校級教學改革課題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護理專業體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0201511)。
蔣紅英(1972-),女,漢,河南許昌人,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