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靜
(南京中醫藥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46)
高校武術專項課運動損傷調查及防護對策研究①
樊靜
(南京中醫藥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46)
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南京高校武術專項課運動損傷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對研究武術專項課運動損傷發生的部位、性質、類型、發生的時期、不同等級運動員發生損傷的特點及損傷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了解武術專項課運動損傷發生的內在規律,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防護建議,以期降低武術專項課運動損傷發生。
武術 專項課 運動損傷 防護對策
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集健身、防身、修身、娛樂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還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1-4]。然而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常常受到運動損傷困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術專項學生的學習和訓練[5]。運動損傷不僅會損害學生身體健康,影響日常學習和生活,嚴重了會對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如何防范運動損傷的發生依然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該文對南京高校武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運動傷害發生的特點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探討相關防護對策,旨在提高人們對武術教學過程中運動損傷發生的認識。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以南京市部分高校武術專項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高校包括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體育學院6所院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數據庫以及查閱國內相關期刊、專著等大量文獻資料,進一步了解相關武術專項運動損傷發生特點、規律研究現狀,為該研究奠定豐富的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以南京市上述6所高校武術專項課學生300人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3.33%。
1.2.3 數理統計法
表1 納入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及損傷情況表(±S)

表1 納入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及損傷情況表(±S)
性別 人數 年齡(歲) 身高(cm) 體重(kg) 受傷次數(次)男 163 20.89±2.12 169.48±3.01 62.13±4.11 3.72±1.38女 117 19.93±2.34 162.91±3.77 53.04±2.38 1.98±0.86

表2 不同性別對武術專項課程發生運動損傷部位的影響(個)

表3 不同損傷部位的損傷性質

表4 不同性別發生運動損傷類型的特點

表5 不同運動等級學生運動損傷發生頻率情況

表6 運動損傷的發生時間
運用excel和SPSS軟件對有效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2.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該研究共對300名武術專項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剔除無效問卷后納入研究共計280人,其中男子163人,女子117人,被調查的所有受試者均有不同次數的運動損傷經歷,基本情況見表1。
2.2 武術專項課程發生運動損傷部位特點
武術套路動作結構復雜、完成一套質量較高的套路動作往往對運動員力量、靈敏、柔韌、耐力和速度有著較高的要求,武術運動過程中,對腰部核心區域力量及控制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在完成武術套路中旋風腳、旋子轉體等高難度動作時,都需要腰部肌群的參與,因此在腰部核心肌力及穩定性不足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6-7];另外,武術套路中膝關節常常處于半屈曲位,在完成跳躍動作、急停動作時,膝關節要承受地面的沖擊力和自身的重力,造成膝部負荷過大,容易導致損傷的發生[8]。另外由于人體解剖結構的特點,踝關節外側副韌帶較內側副韌帶弱,且足的內翻肌群力量大于外翻肌群力量,因此人體解剖結構特點導致了踝關節容易發生內翻而導致踝關節損傷。該研究進一步對不同性別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發生部位進行分析發現,男性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部位的前三位分別是膝部、踝部和腰部,分別占男子運動損傷發生總數的26.8%、26.4%和16.5%;而女子發生運動損傷的前5位分別是踝部、膝部、腰部、腕部和肩部,分別占女子運動發生總數的23.2%、21.8%、18.3%、11.2%和10.7%(表2)。
2.3 不同損傷部位的損傷性質
從時間層面來劃分,運動損傷可劃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兩類[9]。高校武術專項學生由于專項訓練時間較短、專項技術掌握程度相對高水平運動員低,發生慢性損傷的概率較低。該研究發現運動損傷的發生多集中于急性損傷,踝部、膝部和腰部損傷分別占27.4%、23.0%和15.5%;運動損傷發生后得不到及時處理、同一部位多次發生損傷容易導致慢性損傷的出現(表3)。
2.4 不同性別發生運動損傷類型的特點
按照損傷的類型劃分可將損傷劃分為挫傷、擦傷、扭傷、拉傷、軟骨損傷、骨折、關節脫位、勞損等[5,10,11]。該研究發現,男子運動損傷的類型主要集中在挫傷、擦傷、扭傷、拉傷以及勞損等方面,分別占男子總損傷次數的18.0%、13.2%、8.2%、20.5%和12.9%;而女子損傷的類型主要集中在挫傷,擦傷、扭傷、拉傷等方面,分別占女子總損傷次數的19.0%、16.5%、30.4%和16.5%(表4)。
2.5 不同運動等級學生運動損傷發生頻率情況
由表5可知,對不同運動等級的學生的運動損傷發生頻率發現,人均受傷次數最多的為無級別的運動員,其次是一級、三級和二級。可能原因為,無級別運動員武術技術訓練年限較短,綜合素質較差,容易發生運動損傷;而一級運動員由于訓練年限較長,發生慢性損傷的幾率明顯增加。提示,在訓練的早期應注意科學訓練預防損傷的發生,而隨著訓練年限的增加,應注意防范慢性損傷的發生。
2.6 運動損傷的發生時期分析
由表6可知,運動損傷發生的時期多集中于比賽和賽前集訓階段,分別占總受傷人數的26.8%和27.9%,而專項訓練和體能訓練階段發生損傷的情況較少分別占15.4%和12.1%。
2.7 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
武術訓練內容復雜,基本功、基本動作訓練內容繁多,對身體素質要求全面,而武術運動損傷發生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該研究歸納為技術動作錯誤、準備活動不足、局部負荷過大、過度疲勞、場地原因、帶傷訓練、注意力不集中、天氣原因和意外等幾個方面[12]。大學武術專項課主要以提高專項技術、發展專項素質為目的[13],訓練過程中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往往較大,尤其是在完成一些動作難度較大、多肌群共同參與的動作時,肌肉被動的過度拉長,超過肌肉本身的伸展性,容易造成肌肉拉傷或肌腱的損傷[14]。因此,運動負荷的安排是武術訓練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一方面提高運動成績需要進行大強度和大運動量的訓練從而產生超量恢復;另一方面,大強度、大運動量訓練后得不到及時的恢復導致疲勞的積累,引起注意力下下降、神經肌肉控制能力降低,運動損傷風險將大大增加。該研究調查發現,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準備活動不足導致的損傷13.2%,局部負荷過大占18.6%,過度疲勞17.1%,天氣原因占10.4%、意外占11.4%(表7)。

表7 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
3.1 結論
(1)從運動損傷發生的部位來看,武術專項課程運動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踝部、膝部、腰部、腕部和肩部;按照損傷的性質來看,這些容易損傷的部位發生急性損傷的幾率大于慢性損傷的幾率。
(2)從運動損傷的類型來看武術專項課運動損傷發生的類型多集中于挫傷,擦傷、扭傷、拉傷和勞損這幾方面。
(3)從運動損傷發生的時期上看,武術專項運動損傷發生多集中在比賽、賽前集訓和專項訓練階段,損傷發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準備活動不足、局部負荷過大、過度疲勞、天氣原因、意外等幾個方面。
3.2 建議
(1)武術專項訓練過程中,應著重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力量的訓練,著重發展運動員核心肌力,增加核心穩定性,并注意訓練后腰部肌群的放松,防止疲勞的積累,誘發腰肌勞損;同時加強膝部、踝部周圍肌群的力量、提高膝關節、踝關節的穩定性。
(2)教練員重視不同學生身體特點,改進訓練形式與訓練方法,加強并注重大、中、小運動負荷在訓練中的比例的控制、避免局部的過度負荷。
(3)加強訓練前的準備活動和訓練后的整理活動,結合訓練內容有針對性的準備活動能夠降低肌肉的粘滯性、增加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降低運動損傷發生地風險;訓練后的放松練習能夠有效減少肌肉中乳酸的堆積、促進代謝廢物的清除,有利于疲勞的恢復,對于運動損傷的預防具有積極的意義。
(4)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和醫務監督,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采用醫學手段監督運動過程中機體的變化,及時了解運動員的疲勞程度,另外,加強運動防護產品的應用。
[1]關博,楊兆山.武術教育的文化性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4,35 (3):83-87.
[2]郭玉成,范銅鋼.武術文化傳播構建國家形象的戰略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5):80-85,98.
[3]胡平清.武術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4]李印東.武術釋義[D].北京體育大學,2006.
[5]馬二浩,邢文濤,高和平.武術套路訓練中常見損傷及預防[J].中華武術(研究),2015,4(12):57-60,74.
[6]王攀.競技武術套路運動核心力量訓練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9.
[7]鄭楠,王美娟.武術套路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1):75-79.
[8]林小美,沈鳳銘,周永平.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膝關節損傷調查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8,44(3):134-137.
[9]王平.山東省優秀摔跤運動員運動損傷特征及預防對策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2.
[10]孟龍.對學校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原因分析與恢復方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8):25-26.
[11]潘杏娟.技校生體育活動中運動損傷預防和處理的調查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4):5-7.
[12]魏巍.易導致武術套路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技術動作分析 [J].體育科技,2013,34(2):53-54,62.
[13]王增平.山東省高校體教專業開展武術課程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9.
[14]謝天賦.對武術訓練中的肌肉拉傷的預防和治療[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7):198.
Research of Sport Injury and Protective of Wushu Special Course in Colleges
Fan J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jury situation of Wushu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by means of literature dat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nature, type, occurrence period and different grades of athletic injury characteristics of injuries and the causes of injuri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laws of sports injuries in Wushu special course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ertinent protective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artial arts special sports injury.
Wushu; Special course; Sport injury; Protective measure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016
G804
A
2095-2813(2016)12(b)-0016-03
樊靜(1980—),女,漢,江蘇句容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