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江
(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設備維修公司支持中心,甘肅 蘭州 730060)
如何避免防轉銷頂觸靜環
孫衛江
(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設備維修公司支持中心,甘肅 蘭州 730060)
在安裝、檢修、更換機械密封靜環時,為了避免防轉銷頂觸靜環,通常的做法是在靜環防轉槽底部與防轉銷留有1~2mm的間隙。在密封腔內壓力較低(如<0.5MPa)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是可行的,但在密封腔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就存在防轉銷頂觸靜環的危險。尤其當靜環材料為碳化硅時,其韌度低、脆性大的特性有可能導致靜環斷裂。本文通過實驗的方法給出了靜環槽底安全距離Lmax,以供在密封檢修時參考。
實驗;靜環;防轉銷;O形圈;變形;安全距離
機械密封用于各種離心泵和轉子泵上,其作用是阻止泵內流體泄漏到大氣側。機械密封是由許多元件組成而具有旋轉密封性能的部件。其中靜環(也稱非補償環)是密封面一側的零件,它安裝在密封端蓋,靜止不動(但有軸向、徑向的輕微振動)。橡膠O形圈的作用是密封住靜環周圍的流體泄漏出大氣側,需要橡膠O形圈一定的預壓縮變形(15%~21%)來實現密封性能。防轉銷阻止靜環做圓周滑動,它與靜環上的槽配合來達到防止靜環旋轉的作用,如圖1所示。在組裝機械密封時,安裝靜環的通常做法是讓靜環槽的底部與防轉銷的頂部保持1~2mm的間隙。當機械密封承壓時,靜環受壓發生軸向位移使這個間隙減小,當泵壓力達到較大值時,防轉銷觸及靜環槽底部。這種情況造成密封泄漏,甚至靜環斷裂造成事故。以下就確定上述間隙的問題,用實驗的方法展開討論。

圖1 機械密封結構簡圖
(1)在靜環上方施加力(由彈簧拉壓力實驗機提供),O形圈變形,靜環產生位移,記錄位移數據。見圖2。(2)選取密封腔絕對壓力為2.2MPa。按照API682-2004選取系列1密封作為依據。該系列密封用于非ISO13709密封腔的情況,但需要滿足AMSEB73.1,AMSEB73.2和ISO3069C型密封腔的尺寸要求。其適用范圍如下:密封腔溫度-40℃(-40℉)~260℃(500℉);密封腔絕對壓力≤2.2MPa(22巴或315磅/平方英寸)。
蘭州石化在用常用的密封制造商的密封產品的最大設計壓力集中在2.1~2.5MPa,以下是常用的旋轉式金屬波紋管密封的統計,見表1。(3)實驗機加力大小的計算。
公式:F=(A+A1)Ps+ft。

表1 常用密封的最大設計壓力表

圖2 力作用下靜環位移

圖3 液體靜壓作用在靜環上的有效面積

圖4 靜環槽底安全距離Lmax
其中:A、A1:為液體靜壓作用在靜環上的有效面積,見圖3液體靜壓作用在靜環上的有效面積,單位:㎡。Ps:密封腔內流體壓力,此處指液體靜壓為2.2MPa;ft:波紋管在壓縮6mm時的彈簧力,用彈簧拉壓實驗機測得,單位:N;F:液體靜壓為2.2MPa時,靜環受到的軸向推力,單位:N。(4)選取靜環規格為45~95,所對應的靜環尺寸和O形圈規格符合EN12756、ISO3069、GB/T6556標準,見表2靜環尺寸表。(5)實驗設備:彈簧拉壓力實驗機T2000,拉壓力測試范圍0~2000N(精度±1N),位移行程0~120mm(精度0.02mm)。

表2 靜環尺寸表
3.1 實驗過程
(1)在O形圈涂和壓蓋抹皂水,用臺式手搖鉆將靜環整體壓入壓蓋內,用深度游標卡尺測量密封端面到壓蓋端面的距離,確保靜環安裝平行。(2)工件平穩放置在彈簧拉壓力實驗機平臺,加壓力至2000N,記錄儀自動給出壓力—位移數據。(3)以5N為記錄的初始0位移位,直到指定力F時的位移就是O形圈的變形量△h。
3.2 數據分析
由于O形圈壓縮變形數據受到橡膠硬度、過盈量、表面粗糙度、安裝等因素的影響,O形圈壓縮變形數據存在一定誤差,但大致能夠顯現存在一定的規律:(1)O形圈處于不受壓的安裝狀態時,O形圈處于徑向壓縮狀態,其截面產生軸向變形(寬),與初始O形圈的截面直徑d1相比,變寬了10%~15%。(2)O形圈處于受到較大軸向壓力的工作狀態時,O形圈的截面尺寸軸向變窄,與O形圈的截面直徑d1相比,變窄了15%~22%。靜環位移1.5~2.4mm,其實驗數據見表3。

表3 O形圈壓縮變形數據表
3.3 推薦辦法
安裝靜環前要測量靜環臺階端面到槽底部的距離L,和壓蓋臺階端面到防轉銷邊緣的距離L1,按Lmax=L1+0.78d1-1(單位mm,d1:O形圈截面直徑)計算最大靜環臺階端面到槽底部的距離Lmax,如圖4所示。
在靜環防轉槽底部與壓蓋防轉銷邊緣之間留有1~2mm的間隙存在安全隱患。當密封腔壓力大于1.2MPa的工況下,這個安全的間隙應確定為3~3.5mm。在實際檢修中測量該間隙時,由于空間位置限制,不能保證做到測量準確,本文的“確定靜環槽底安全距離Lmax”簡便易行的方法。
[1]離心泵和轉子泵用軸封系統.美國石油學會標準APISdt:2004.國際標準化組織ISO21049:2004.
[2]何玉杰,等.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密封選用手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8.
[3]顧永泉著.密封實用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TB42
A
1671-0711(2016)11(下)-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