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步青,王莉靜
(1.山東萬通人才資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011;2.哈爾濱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及其危機誘因與形成機理分析
樊步青1,王莉靜2
(1.山東萬通人才資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011;2.哈爾濱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從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構成要素入手,從主體層面、資源層面、環境層面三個維度分析了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和系統功能,從運行機制中提煉出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低碳技術創新、低碳創新系統結構和低碳資源運行等三方面的誘因,基于自組織理論和復雜系統脆性理論揭示了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形成機理。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運行機制;危機誘因;危機形成機理;自組織理論。
氣候峰會和G20峰會形成的共識就是人類已經開始進入了低碳經濟時代,歐盟委員會推出的“歐洲2020戰略”建議方案提出了構建“創新型聯盟”的設想,美國、日本等政府都設計出一套低碳技術的路線圖,《巴黎協定》將全球氣候治理的理念進一步確定為低碳綠色發展。為了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我國在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前也提出了清晰的量化減排目標。開展制造業低碳技術創新需要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支持[1]。首先,相比于傳統的技術創新,低碳技術創新大多是比較新的技術,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未來績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次,低碳技術創新的“外部性特征”使得低碳技術創新會產生高額的成本支出;第三,現有技術的支撐系統會產生“技術鎖定”,即便存在可供選擇的更優的替代低碳技術,政府、金融機構、供應商和現有的基礎設施之間的正反饋系統仍支持和維護現有技術。
國際國內頻發的危機事件已成為經濟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戰,危機管理越來越成為每個組織謹慎而又積極對待的重大問題。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是一個具有動態性、開放性、層次性、非線性和不可預測性的復雜系統,為了保障系統的有效運行,必須對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進行高效、全面的危機管理。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對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誘因,基于自組織理論和復雜系統脆性理論對危機形成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這對完善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構建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管理體系和危機管理戰略,規避低碳創新危機,提升低碳創新績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內涵
Rothwell和Zegveld(1985)首次針對產業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展開研究,之后國內外學者對產業創新系統、低碳創新系統的內涵進行了研究。本文在國內外學者對產業創新系統、低碳創新系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是指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從環境效益出發,以制造業產業鏈條上縱向和橫向分工的各企業(核心企業、競爭企業、供應商等)為核心主體,在低碳創新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方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政府等)為輔助主體,以人才資源、資金資源、物力資源、知識要素、技術要素和信息要素等為資源要素所共同構成的,通過主體間的信息交流,資源共享,人才流動,技術的開發或引進、擴散和應用等,實現制造業低碳技術創新(低碳產品創新和低碳工藝創新)、低碳知識創新、低碳管理創新、低碳政策創新和低碳觀念創新等低碳創新),最終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復雜性、開放性系統。
(二)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構成要素分析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是多主體、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復雜開放系統,其運行也是系統要素不斷進行優化、組合、分配從而進行合作創新的過程。在國內外相關學者研究基礎上,本文將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要素分為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和環境要素。
1.主體要素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主體要素是指系統中的創新行為主體,四個主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關聯架構起整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基本框架。
(1) 企業——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核心主體
《中國制造2025》中多次指出制造業創新體系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首先,制造業企業是低碳創新系統中的投入主體。2013年,各類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9075.8億元,比上年增長15.7%,企業、政府所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占全國經費總量的比重分別為76.6%、15%和7.2%,企業已經成為創新的投入主體。低碳創新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企業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直接面對市場的唯一主體,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市場需求的變化,引導低碳創新的方向,成為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核心投入主體。
其次,制造業企業是低碳創新系統中的創新活動主體。在低碳技術基礎研究—低碳技術應用研究—低碳技術開發—低碳技術測試—低碳產品試產及小批量生產—低碳產品大批量生產—低碳產品銷售—低碳產品服務的技術創新全過程中,企業是必不可缺的創新活動主體,如果缺少了企業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主體性,技術創新將永遠停留在實驗室或者是政策導向,很難實現技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2]。
再者,制造業企業是低碳創新系統中的低碳創新成果應用主體。低碳創新系統中產品創新成果、工藝創新成果、管理創新成果和政策創新成果都在企業中得以推廣和應用,并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2) 政府——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政策主體
在日益嚴重的資源供應和全球變暖的壓力下,各國政府已在推動和開展低碳創新方面達成共識。在理論界,弗里曼等眾多學者通過對不同國家、區域創新系統的實踐研究,發現政府在創新系統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有強外部性的低碳創新系統中,更是如此[3]。
首先,對企業行為進行政策引導和約束。制造業低碳創新的強外部性,要求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約束和引導企業走低碳創新之路,發揮企業的積極主動性,參與到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京都議定書》、《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大氣污染法》等的制定和實施,就是政府發揮其政策主體功能的重要體現。
其次,對低碳創新企業進行資金和財政支持。低碳技術的開發成本遠遠超過一般技術的開發,尤其是我國低碳技術積累和技術水平與國外多年的差距,這種巨額的資金投入,企業作為低碳創新的創新行為主體往往難以實現,需要政府通過資金投入、財稅支持等手段對低碳創新企業進行扶持。
再次,資源調控,促進制造業創新系統內的創新合作。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個宏觀發展目標,政府應當站在戰略高度對創新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和分配,引導資源在不同主體間的流動,促進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與中介機構等的合作創新。
最后,培育創新文化,刺激低碳市場需求。政府應當積極發揮其構建和培育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大力宣傳低碳理念,形成低碳創新社會價值觀,從而刺激社會成員的低碳需求,而市場需求是企業進行低碳創新的直接動力,從而推動整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
(3) 高校和科研院所——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知識創新主體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知識源泉。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用過分考慮市場風險和市場價值,具備寬松的學術研究環境,雄厚的教授、專家和研究團隊資源,先進的低碳研究方法和設備,源源不斷地產生出新的低碳思想、低碳管理方法和戰略以及低碳知識和低碳技術,成為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知識源泉[4]。
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的智力源泉。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自身優勢,在濃厚的低碳學術研究氛圍中,培育出具有低碳創新知識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參與過低碳研究的高層次人才。
(4) 中介機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知識服務橋梁
在低碳創新成果產生階段,由于低碳創新的風險性、復雜性和高投入性,制造業創新系統需要整合各類資源和力量,為制造業低碳創新提供全面的、完整的、高效的解決方案。中介機構通過提供與制造業低碳創新相關的低碳企業管理咨詢、技術咨詢、決策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鑒定、低碳風險分析以及政策法律法規咨詢等專業服務,使制造業低碳創新的各類資源在不同的主體間進行流動,使資源有效配置,提高低碳創新績效,降低低碳創新風險[5]。
在低碳創新成果產業化階段,中介機構借助其專業知識通過提供資金融通、信用擔保等服務,為制造業低碳技術成果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撐;通過建立低碳中試基地、低碳科技孵化器、低碳技術示范推廣基地、低碳科技園區為低碳創新成果產業化提供資源條件、設施和基地的必要服務;通過提供市場營銷方案、廣告策劃、產業化過程中的會計、法律和產權等系列專業服務,加快市場化進程。
2.資源要素
(1) 人才資源
人才資源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一切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人才資源不僅僅是制造業低碳創新中可供支配的資源要素,還是組織和參與制造業低碳創新活動的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制造業低碳創新作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迫切需求的最重要手段,需要組合和開發大量的新知識和新信息,人才資源是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的載體,獲得了高科技人才資源,也就意味著掌握了先進的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甚至優秀的人才資源作為企業無形資本可以為企業吸引更多的投資。因此培育掌握高科技知識的人才資源,并進行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對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運行績效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6]。
(2) 資金資源
資金資源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一切資源中具有特殊性質的資源。一方面,資金資源的獲得和形成從某種角度講是前一階段低碳創新系統中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有效利用的結果;另一方面,資金資源投入的數量、分配的比例和應用的情況又直接影響著其他資源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投入量和產出效率。所以說,資金資源影響著制造業創新系統中其他資源的循環和再造[7]。在經濟核算中,資金資源的投入相比其他各類資源是最容易精確統計和衡量的,因此成為衡量創新系統中資源投入的重要因素,其中,R&D活動經費支出往往被作為最重要指標之一。有學者通過對發達國家R&D發展的歷程進行研究,得出R&D經費投入需要經歷政府主導型、政府企業雙主導型和企業主導型三種R&D投入模式[8],我國目前處于政府企業雙主導型模式,但是企業籌集的R&D經費的比例在逐漸上升,這也與企業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核心主體的地位相吻合。
(3) 物力資源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物力資源是指,為了進行制造業低碳創新所投入的機器、儀器設備、實驗室、基地平臺等等一切物質資源的總和,它們為低碳創新概念的落實、低碳技術的開發、低碳產品的試驗和生產提供了操作平臺。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物力資源具有雙重特性,既是創新系統中人才資源、資金資源、知識和信息資源等其他資源要素投入后的物化結果,又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其他資源要素投入后能夠高效產出的基礎保證。
(4) 知識與信息資源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發展中,尤其是在創新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實際上就是形成了知識和信息的聯盟,使知識和信息在系統內部實現共享、傳遞、流動,減少了知識和信息轉移的交易成本,加快了傳遞和流動速度[9]。在這樣的知識優勢下,通過系統中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開發和利用,以實現系統創新的目標。
3.環境要素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環境要素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環境,另一方面是政策與制度環境。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和功能實現并不僅僅是主體要素在人才、資金、物力和知識等資源投入后物化的結果,還需要一定的物質環境和政策與制度環境作為支撐和保障。物質環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運輸、通訊等[10];政策和制度環境主要指有利于創新的法律法規及各項政策規章;低碳創新具有很強的外部經濟性,系統中主體要素往往缺乏主動性,這就需要市場制度、政策環境的干預和引導,才能更好的發揮創新主體的作用。
(一)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運行機制分析
關于系統的運行機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和研究,其中包括而不限于形成機制、整合機制、擴散機制、長效機制、動力機制、耦合機制、演化機制、共生機制、機構機制、協調機制等。本文借鑒清華大學陸小成的研究思路[11-12],結合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要素和結構,從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主體層面、資源層面和環境層面等三個方面分析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
1.主體層面
通過上述分析已知,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是由制造業產業鏈條上的企業、政府、盈利性質第三方組織所共同組成的多主體系統,要想確保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高效運行,首先要在主體之間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各個主體的作用。
主體層面的知識創新機制構建的重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各主體之間建立協同和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各個主體的作用。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不同主體各司其職,各個主體也有自己的目標,如何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建立各個主體間的組織模式、知識轉移機制,從而有效地進行創造、引入、改進、擴散新的低碳知識和技術,保證低碳創新系統有效運行是首先要面對的。第二,各主體間利益分配模式。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制造業鏈條上的企業是核心主體,企業的性質就是以盈利為目的;第三方組織與核心主體之間形成合作關系,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設備等支撐也具有盈利性質;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具有強外部性,政府、行業協會等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起到一定的引導和約束作用,但最終還是市場機制發揮主要作用,因此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是保證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主體間合作的根本。第三,信任是低碳創新系統中各主體協同合作的基礎,缺少了信任,主體間的合作將不復存在,因此要建立主體間的信任機制,形成長效知識生產機制。
2.資源層面
創新離不開資源,應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建立資源共享和流通機制,使得資源被最大程度地獲得和利用,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一方面,建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網絡資源平臺,整合系統內外部有關的制造業低碳創新資源,包括全球制造業低碳創新政策經驗信息,系統內部最新的產品、技術、知識、人才等信息,建立制造業低碳創新學習、合作、服務的網絡資源平臺,實現網絡資源共享和學習平臺;另一方面,建立制造業低碳創新資源流通和傳遞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等輔助主體的作用,開展低碳基礎研究、低碳信息咨詢、低碳人才供給、低碳技術推廣、低碳宣傳培訓等,使低碳創新資源在系統內部快速、高效流動,為創新主體——制造業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
3.環境層面
在全球變暖的環境下,推行低碳創新已經成為每個國家的必經之路,正是由于低碳創新的強外部性,需要構建良好的低碳創新環境,促進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有研究表明OECD國家環境政策的發展經歷了命令與控制手段、市場手段、混合途徑三個階段。目前,我國應該更多地運用混合途徑構建完善的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環境,一方面,由政府出臺一系列的低碳政策或制度,推動制造業低碳創新,鼓勵和促進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主體間的長期合作;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約束和引導,比如碳交易市場、企業信用體系等,通過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共同發揮作用,營造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環境。
(二)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功能分析
1.主體層面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低碳技術、低碳知識和低碳能力的市場化是最重要的,沒有市場化,創新就無從談起。通過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促進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主體間的協同合作,將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的基礎研究和知識創新加以市場化運作,形成低碳工藝或低碳產品;其他第三方機構作為知識服務橋梁為制造業企業低碳創新提供管理咨詢、技術咨詢、決策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鑒定、低碳風險分析以及政策法律法規咨詢等專業服務,提高市場化進度,降低市場化風險。
2.資源層面
實現低碳知識擴散、創新資源流動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核心功能。低碳知識擴散實際上也是低碳知識學習的過程,通過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運行機制,促進低碳知識從知識的生產者傳遞到知識的使用者,以此來實現低碳技術的引進、吸收和開發。資源流動主要指的是掌握低碳知識和低碳能力的人力資源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流動,通過作為知識和信息資源載體的人力資源的流動,使資源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提高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效率。
3.環境層面
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在與已有的技術和產品競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更多的難題,一方面是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比原有技術和產品含有越高的附加值,開發的成本也越高,因此價格一般高于其他產品;另一方面原有的產品在產品配套等方面一般較為健全,因此需要制造業綠色創新系統的內部活動實現行為引導。比如,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引導企業行為和消費者行為轉向低碳研發、低碳制造、低碳銷售和低碳消費;通過初期為低碳技術創造保護空間,形成臨時利基市場,提高競爭力;或為低碳技術或產品提供稅收優惠政策。
(三)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特征
國外對于危機管理研究要早,一些知名的學者和專家,如危機研究的先驅赫爾曼、危機研究專家羅森塔爾、班克思、里賓杰、美國危機管理機構ICM等從不同的視角界定了危機的內涵,揭示了危機的特點。自危機管理學被納入國內管理學研究的對象以后,一些國內著名學者也對危機管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危機公關專家雷永軍、清華大學薛瀾教授、北京大學艾學蛟、武漢大學成舟與譚小芳、上海交通大學余明陽等。我們從中提取出危機的共性特征,認為危機具有突發性、損害性、不確定性和狀態性等特征。
由上文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構成要素與運行機制的分析,可知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結構和主體間相互作用關系更為復雜,系統與環境之間、系統內部信息、資源的構成更復雜,而且低碳創新不僅僅涉及到制造業,其創新效應和危機效應還會影響全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除了具備以上危機的共性之外,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具有不確定性多、危機來源廣泛、危機危害程度大等特征。
目前危機誘因論的研究一般從內部的戰略層面誘因、運行層面誘因和外部的突發層面誘因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對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誘因的研究也從內部誘因和外部誘因兩方面著手。
危機誘因論認為內部誘因多來自于戰略層面和運行層面,對于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而言,通過對其結構和功能的分析可知,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戰略是為了實現制造業低碳創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制造業企業為核心的多個主體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組成的復雜性、開放性系統,具有強外部性。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戰略多是在國家創新戰略和低碳戰略的指導下,由專家團隊綜合制定的,因此本文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內部危機的重點是運行危機,暫不考慮戰略危機。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的外部誘因主要是由突發性事件引起的,如與經濟、政策相關的經濟危機、國際環境標準的變化,與自然環境相關的自然災害等。外部誘因對于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來說往往具有不可抗拒性,無明顯規律性可循,不易進行控制和管理,因此本文進行的危機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運行危機。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運行危機應從運行的必要條件和運行機制兩個大的方面考慮,主要包括低碳技術創新誘因、低碳創新系統結構誘因和資源運行機制誘因。
(一)低碳技術創新誘因
低碳技術創新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主要目標之一,當低碳技術本身或者是環境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會破壞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技術安全性和可信度,給系統帶來巨大的財物損失,從而破壞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可信度和穩定性,這些誘因主要來自于低碳技術的不確定性,低碳技術創新過程等方面。
首先,低碳技術的不確定性。低碳技術創新是人們為了開發有效掌握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包括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而進行的技術創新。但是低碳技術本身是把“雙刃劍”,其本身隱含著積極和消極的因素,在進行低碳技術創新過程中,往往只看到其中的積極因素,而忽略了消極影響,導致一些低碳技術在開發甚至應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才顯露出技術的危害性。而低碳技術一旦存在安全問題,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性。從社會層面來看,有些技術會帶來人類健康問題,隱形環境污染,誘發社會動蕩等;從創新系統來看,會引發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生存危機[13]。
其次,低碳技術創新過程。開展低碳技術創新不僅僅是我國的選擇,而是在全球變暖的形勢下,開展的全球性低碳戰略。在低碳技術研發環節,制造業低碳技術的可替代性、國際間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等都有可能導致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技術被替代、技術研發成本沉沒導致經濟危機等后果;在低碳制造環節,由于制造工藝或人員操作有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性能的損失,低碳產品對原材料要求過高等也會導致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經濟循環危機;在低碳營銷環節,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程度、認可程度低,國際市場激烈的競爭,發達國家的低碳標準過高或技術貿易壁壘等都會導致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生存危機。
(二)低碳創新系統結構誘因
通過對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結構和運行機制的分析,可知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是一個多主體復雜系統,要想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高效運行,需要在多個主體之間建立知識創新生產機制,一旦主體間的關系和運行機制被破壞,會引起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主體間關系的變化,從而破壞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結構,我們把這類危機誘因稱作結構誘因。
首先,市場失靈誘因。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使系統中的多主體實現雙贏或多贏,因此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實際上是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低碳創新技術成果的公共性與低碳技術知識的外部性效應等特點,會導致市場失靈,一旦市場失靈,各獨立主體,尤其是制造業企業、盈利性質第三方組織會降低合作的積極性,破壞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結構,導致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14]。因此,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應建立資源分配、利益分配機制,避免市場失靈。
其次,信用缺失誘因。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不僅僅是在市場機制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存在和運行的,也是一種信用機制作用的結果,合作各方之間建立信任機制,保持長久的合作關系尤其重要。在合作過程中,一旦合作雙方或多方存在不平衡、矛盾、誤解或欺詐,會引起信任危機,破壞主體間的合作機制,從而使得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結構動蕩或瓦解。
(三)低碳資源運行機制誘因
低碳創新的高成本性、高外部性決定了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內資源共享和傳遞機制的重要性。一旦出現資源缺失或是資源共享和傳遞問題,創新主體獲得的資源不足或資源信息不對稱或資源共享機制不暢就會增加創新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增加會增加創新失敗的概率,使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創新績效偏離預期目標,從而引起創新系統的效率低下。因此說資源運行機制不暢是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形成的根源之一(見圖1)。

圖1 資源運行誘發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
(一)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分析
自組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建立并發展起來的,研究滿足系統的開放性、遠離平衡態、系統內不同要素間存在非線性機制、系統存在“漲落”等四個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動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系統理論。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滿足自組織理論的四個條件,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危機的發生是在遠離平衡態的前提下,系統中各種能量因子的無序“漲落”和系統要素間的非線性作用,導致制造業創新系統發生紊亂的結果。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的混沌運動滿足耗散結構中的運動機理,都經歷了從有序到無序,再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最終達到平衡狀態,實現了從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因此自組織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根據自組織理論可知,在危機發生之前,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在負熵因子和熵增因子的作用下,處于相對有序平衡的狀態。在危機發生前,伴隨著系統中各種熵增因子的增加,如技術的不確定性、利益分配不合理、資源供給不足、信息不對稱等,破壞性能量越來越急劇膨脹,而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內維持系統穩定、沖抵熵增因子動力不足,如技術創新管理、主體間協同機制、資源運轉機制等,就會造成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內部秩序紊亂,自組織功能弱化,系統遠離平衡態;隨著熵增因子的不斷膨脹,一旦負熵因子被熵增因子脅迫到最低點,而熵增因子的破壞性能量達到爆發的臨界點,此時一個很小的隨機擾動因素就能夠引起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的全面爆發[15];危機爆發后,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采取危機應對和恢復措施,引入系統內外部的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等重構主體協同機制、資源運行機制等,也即向系統內引入大量的負熵因子,不斷抵減熵增因子的破壞影響,經過一系列系統因子的“漲落”,系統恢復到新的平衡態。在系統危機爆發、處理和應對的過程中,系統自組織和漲落情況見圖2。通過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形成機理的分析可知,在危機管理過程中,要想維持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有序平衡狀態,應向系統內引入更多的負熵因子,并盡可能的控制熵增因子[16-18]。

圖2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管理過程中自組織情況
(二)基于復雜系統脆性理論的分析
復雜系統脆性理論是將材料力學中脆性的概念引入到復雜系統當中,指的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由于受到內、外干擾因素的作用導致其中一個子系統(部分)產生崩潰,由于系統間的關聯性產生的連鎖效應,使得其他子系統(部分)也產生崩潰,最終導致整個復雜系統崩潰[19]” 。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完全可以用復雜系統脆性理論的觀點來闡述和揭示。下面本文利用復雜系統脆性理論中的多米諾骨牌模型,來研究和揭示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形成的過程和機理。

圖3 危機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模型
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模型中(見圖3),每個骨牌代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的一個事件,其中第一塊骨牌是危機誘因(在復雜系統脆性理論中稱為脆性源),后邊的骨牌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在復雜系統脆性理論中稱為脆性接收者)。骨牌和骨牌之間的“距離”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方面是兩個相鄰事件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是第一個事件產生的危機能量(在復雜系統脆性理論中稱為脆性強度)[20-21]。當事件1(危機誘因)出現時,如果沒有及時地發現并遏止,由于系統內資源和信息的傳遞,以及系統與外部能量的交換,首先會將危機能量傳遞到其它部分,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傳染和誘發“距離”最近的事件2,緊接著會誘發事件3,依次類推,最終會導致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爆發。當然,前一個骨牌是否會壓倒另一個骨牌,主要取決于兩個骨牌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在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一旦前一個事件爆發,如果能夠及時控制住事件發生的態勢,降低危機能量,危機發展的鏈條會在這一階段被切斷,避免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中危機的發生(見圖4)。

圖4 危機被中斷的多米諾骨牌模型
當然,本文給出的概念模型和理論解釋只是制造業創新系統中危機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可能,還有一種情況,當有一個誘因(事件)出現時,會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面產生影響,形成多個危機發展的鏈條,加速系統危機的爆發。
實施制造業低碳創新是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手段。同時,國際國內頻發的危機事件已成為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戰,危機管理已經逐漸由單一事件的處理演變為常態化管理。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是一個動態性、開放性、層次性、非線性和不可預測性的復雜系統,只有深入了解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才能構建全面的、高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本文從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構成要素、運行機制與功能入手,分析了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的誘因和形成機理,得出以下創新性結論并給出相應建議。
(1)構成要素和運行機制方面。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是一個多主體、開放性系統,其構成要素包括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和環境要素,其運行機制主要是主體層面的知識創新生產機制、資源層面的流通和共享機制、環境層面的混合途徑構建機制。
(2)危機誘因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運行層面的誘因,得出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誘因主要來自于低碳技術創新、低碳創新系統的結構、資源運行層面,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檢測和預警應該從這三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進行危機監測,將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從源頭上根除和遏止。
(3)危機形成機理方面。一方面,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危機可以通過向系統內引入負熵的方法避免或處理,主要包括對系統內主體間的結構、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進行重構等措施,將系統因子的漲落控制在平衡態附近。另一方面,根據系統脆性理論,系統內某一環節或部分危機出現時,可以通過降低先出現危機事件的能量,切斷或減少出現危機部分與其他部分的聯系對危機進行控制和管理。
[1] A M Forster, S Fernie K, Carter P, et al. Innovationin lowcarbon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An historic analysis for obviating defects [J]. Structural Survey, 2015, 33(1): 52-72.
[2]Adamsa P, Fontanab R, Malerbab F. The magnitude of innovation by demand in a sectoral system: The role ofindustrial users in semiconductors [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1): 1-14.
[3] PerDannemand Andersen, Allan Dahl Andersen, Per Anker Jensen, et al. 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 foresight in practice: Nordic facilities management foresight [J]. Futures, 2014, 61(9): 33-44.
[4] JonathanK?hler, Wolfgang Schade, Guillaume Leduc, et al. Leaving fossil fuels behind? An innovation system analysis of low carbon car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48(6): 176-186.
[5]Brendan Haley. Low-carbon innovation from a hydroelectric base: The case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Québec Original [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4, 16(6): 1-21.
[6] BruceTonn, Paul D. Frymier, Dorian Stiefel, et al. Toward an infinitely reusable, recyclable, and renewable industrial ecosystem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6(3): 392-406.
[7] RainerQuitzowa, Rainer Walzb, Jonathan K?hler, et al. The concept of “lead markets” revisited: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theory [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4, 10(3) : 4-19.
[8]鄧向榮,文 青.中國R&D資源投入模式及其相關政策分析[J]. 當代財經,2004(3):23-26.
[9]崔 蕊,霍明奎.產業集群知識協同創新網絡構建[J]. 情報科學, 2016,(34)1:155-166.
[10]陳 莞,謝富紀.大都市圈創新系統城市科技潛力研究[J]. 科研管理,2010,31(3):61-67,126.
[11]陸小成,劉 立. 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區域低碳創新系統架構分析與實現機制[J]. 中國科技論壇,2009(6):32-36.
[12]陸小成,劉 立. 區域低碳創新系統的結構-功能模型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9,27(7):1080-1084
[13] Jens Maesse. Crisis management policy:How discourses shape academic-political actors On the Horizon [J]. 2015, (23)3: 231-245.
[15] William Patrick Forbes, Sheila O Donohoe, J?rg Prokop. Financial regulation, collective cognition, and nation state crisismanagement: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bank failures in Germany, Ireland, and the UK [J].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2015, 16(3): 284-302.
[16] 張根明, 洪曉忠. 現代大型制造企業自組織管理模式研究[J]. 經濟管理,2007,(29)6:34-37.
[17] 齊善鴻,樂國林,劉金巖,等.基于熵與自組織理論的突發事件分析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238-241.
[18] 于麗英,蔣宗彩.基于復雜系統觀的城市群公共危機形成機理研究[J].系統科學學報, 2013,21(3):62-65.
[19] 韋 琦,金鴻章,郭 健,等.基于脆性的復雜系統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04,19(3): 326-328.
[20] 管杜娟,郭 鵬.基于脆性聯系熵的項目組合脆性風險分析[J].管理學報,2015,12(10):1553-1561.
[21] 武淑平. 基于“多米諾模型”的產品傷害危機形成機理研究[J]. 江蘇商論,2014(10):11-14, 20.
(本文責編:辛 城)
Crisis Precipitating Factors and Crisi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
FAN Bu-qing1,WANG Li-jing2
(1.ShandongWebtonHumanResourcesManagement&ConsultingCo.Ltd,Weifang261011,China;2.SchoolofManagement,Harb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80,China)
Starting from the elements of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is paper analys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ystem function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n, based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we refine the precipitating factors from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operation structure, and running of low carbon resources.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complex system brittleness theory, we also reveals the crisi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perating mechanism; crisis precipitating factors; crisis formation mechanism;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2016-06-29
2016-09-21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7147205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4YJC630125)。
樊步青(1991-),男,山東青州人,山東萬通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碩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F061.5
A
1002-9753(2016)12-0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