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卿,張曉寒
(清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知識價值導向政策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
——來自湖北的經驗
潘文卿,張曉寒
(清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運用基于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成為近30年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現象。大多數集群政策工具的積極效用在處理市場失靈與穩定市場均衡等理論框架下已被證實,基于此,假設在不同種類的知識價值導向政策與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之間存在一般關系,公共服務平臺政策、教育培訓類政策、公共研究型政策、專項財政資金補貼、合作網絡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通過對湖北省2008年-2015年實施知識價值導向政策后的調查數據的計量分析發現,公共服務平臺政策與教育培訓政策對集群發展產生顯著的正效應,政府能夠通過鼓勵并支持培訓、信息、物流、咨詢、技術推廣等產品和服務來推動集群發展;公共研究型政策、專項財政補貼政策和合作網絡政策未對集群發展產生顯著的正效應,這意味著部分集群政策蘊含著政府失敗的風險。
集群政策;產業集群;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制定和實施區域產業集群政策,創造各種類型產業集群的理念在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丹麥等發達國家,以及東亞各國或地區成功實施。目前,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實現了集群發展,超過100個國家制定并實施了多個集群政策。集群成為強化合作與知識溢出、保持人力資本、技術和創新持續運轉最有利的組織形式之一。
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對外開放格局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為產業集群的萌發與成長創造了條件,全國各地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要業態的產業集群。但是,發展過程中,東部地區在集群規模、發展水平及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等方面均大大地高于中西部地區(魏后凱,2009)[1],這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區域經濟不均衡程度。國家“十三五”規劃制定了區域發展布局新戰略,強調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區域和產業增長極。一方面,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優先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另一方面,以綠色發展和生態功能為原則,運用政策的杠桿效應推動欠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知識創新、平臺創新和產業集聚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效應。可見,區域分工格局重塑和各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離不開集群效應的發揮。
2007年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關于印發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后,地方各級政府紛紛制定和實施以集群為服務對象、以發揮集群效應和推動集群發展為目標的產業集群政策,尤其加大了基于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的實施力度。2008-2014年間,湖北省各級政府制定并實施了推動地方中小型產業集群的基于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這些來自于政府的政策是否促進了集群發展?從哪些方面對集群發展產生影響?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0世紀末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產業集群政策從理論、案例和實證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并運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嘗試評價產業集群政策所產生的效應。在不同研究者所做的大量貢獻中,邁克爾·波特將產業集群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政策工具的研究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波特指出:“集群是由有聯系的公司、特定供應商、服務提供者、相關產業的公司,以及一些關聯機構(如大學、標準化機構和行業協會)在地理上的集中,這些主體在特定領域競爭而又合作”。此后,多項研究均顯示集群對于地區發展具有正向效應,成功集群的主要特征是集群內的企業及支撐機構之間發展出深層而廣泛的合作網絡(Porter,2000;Dei Ottai,2002)[2-3]。這種合作網絡通過節省集群的勞動力、原材料、運輸和交易成本,為集群帶來多方面的生產收益;能激發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企業與研發機構等各集群主體間的學習效應,創造源自知識溢出的創新收益(Asheim 1996)[4];能使集群主體獲得更廣泛的合作機會和更便捷的融資渠道,為集群創造豐厚的商業收益。集群所產生的利益使得人們認同集群建設是提升區域生產率、創新力和福利的當然途徑(Karlsson,2007)[5]。因此,對于區域和國家政府而言,產業集群政策成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流行工具。Kiese(2008)將集群政策定義為支持和發展集群的所有國家政策[6]。Andersson (2004)將集群政策劃分為:給企業提供穩定的市場需求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改善技能和能力的培訓政策工具以及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框架條件政策[7]。Brenner等 (2011)將集群政策歸為教育、公共研究、支持R&D和創新文化、起步支持、網絡組織和合作、基礎設施等類別[8]。一些中國的近期研究也顯示,政府作用是創新集群啟動和發展不可缺少的角色(韓言虎等,2014)[9]。建立市場、工業園區、行業協會等公共產品有效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發展(阮建青等,2014)[10],并為培育創新型集群的產業生態要素做出貢獻(薛強等,2014)[11]。區域共享平臺O2O 服務模式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提供很好的服務支持(王宏起等,2016)[12]。
雖然集群政策早已被視為支持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和區域創新的重要工具,但對于產業集群政策的效果的定量評價研究較為缺乏,尤其是針對中國的研究。Falck等(2009)運用DID方法評價了德國集群政策,其研究發現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推動了區域合作網絡的形成和創新體系的培育[13]。與此相反,McDonald(2006)分析了歐盟43個產業集群政策實施的數據,發現大部分政府公共政策沒有對集群增長和集群內合作產生重要影響[14]。Brenner等(2011)側重考察不同政策措施對于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起步期、擴張期、成熟期、衰退期及轉型期)的影響,并指出區域合作網絡的支持政策主要應用于集群的開創時期以及成熟時期[8]。問倩瑋(2011)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了天津濱海新區產業集群政策的效果[15]。lisa Giuliani等(2013)以集群政策實施前和實施后的相關指標為基礎,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探究集群行動者之間的合作行為,其設計的指標包括:公司層面的生產率(年產值、職工人數、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的價值、資本存量以及勞動力成本)、出口(出口值、出口產品數量、出口國數量)、創新(R&D費用、產品創新、過程創新)以及就業(工資、按照教育水平劃分的職工人數)[16]。童心、于麗英(2015)基于“促進對話與合作”、“拓展需求”、“提供智力支撐”、“促進國際聯系”、“完善集群框架”這五個維度評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政策的有效性,證明集群政策在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中的重要引導和支持作用[17]。
綜上,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獻為我們理解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已有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監控和評估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合作及其變化情況,因而增強了結果的可靠性。此外,運用案例分析和具體的實地訪談可以幫助解釋定量分析的實證結果。但是,為了更合理地評估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效果,還需要運用定量分析方法進一步探討其中的因果關系。
本文首先回顧國內外學術界關于產業集群政策理論以及集群政策評估方法等研究成果,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與集群發展關系的分析思路和框架,并運用湖北省2008-2014年實施知識價值導向集群政策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本文后續結構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在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若干假說;第三部分設定用于實證分析的計量模型、并對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與整理給出說明;第四部分是回歸結果和分析討論;第五部分給出本研究的基本結論與相關的政策啟示。
根據Bernner等(2011)[8]的研究成果,一般地,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工具包括以下五類:一是專項財政資金補貼,即政府以激勵性轉移支付的方式,直接支持產業集群內少數企業的創新項目,通過資金配套的杠桿原理與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達到以少量資金推動整個產業集群發展的效果。二是教育培訓類政策,即專注于改善集群的知識與人力資本的政策工具,通常分為長期和短期兩類,前者涉及大型科研院校的建設,后者側重于中小型人才培訓學校或技術培訓項目的設立。三是公共研究型政策,即政府通過設立科研院所或實驗室、鼓勵現存科研機構的新項目、搭建產學研中心,來支持產業集群的公共研究的政策工具。四是公共服務平臺政策,即集群所在地政府鼓勵并支持建設的、為集群企業提供融資、設計、試驗、檢測、質量認證、管理咨詢、物流配送、信息推廣等共享性公共服務的法人單位或社團組織,如:集群產品檢測機構、集群產品交易服務平臺、集群信息網站、集群融資擔保平臺等等。為避免重復,教育培訓類政策與公共研發類政策涉及的培訓機構與研發中心不納入公共服務平臺。五是合作網絡政策,是通過搭建地區網絡組織來增強集群主體間合作的政策工具。合作網絡能激發知識外溢、信息交換與商業合作,為集群創造競爭性優勢。
理解集群政策的作用機理有助于辨明集群政策的行動理由,從而建立對政策工具實施效果的清晰認識。根據學界對知識價值導向集群政策作用機理的研究,大多數政策工具的積極效用可在處理市場失靈與穩定市場均衡等理論框架下被證實。與產業集群相關的市場失靈包括協調失靈、信息不對稱與路徑依賴。協調失靈指個體企業在做出特定決定時,僅考慮該決策對企業自身的影響,而忽視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在于,即使集群企業愿意將其對集群其他主體的影響納入決策的考慮范圍,也因缺乏足夠的信息而無法做出使集群的總體福利最大化的正確決策;路徑依賴則指集群主體當下的決策會影響集群未來發展的道路,這使得協調失靈和信息不對稱對集群造成動態而持久的影響。這些特定條件導致與集群發展相關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集群企業獲取各類要素的交易成本過高、資源配置出現低效率。此時,公共政策必須多層面地處理與產業集群相關的市場失靈和公共產品屬性問題(Ketels等,2012)[18]。
成功的產業集群所需的資本基礎與發展條件是復雜且不斷演變的。政府能夠基于對集群產業的充足的信息,通過政府出資、機構聯辦、推動企業改建、推動行業協會主建等多種模式,以公共服務平臺的方式為集群企業提供對該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公共服務,同時降低集群企業從市場獲取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的交易成本(朱海霞等,2015)[19]。一般地,集群發展初期,集群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范圍主要以技術服務為主;隨著集群發展到成長階段,公共服務平臺逐步拓展為信息、咨詢、管理、市場開拓等綜合服務的有機結合。動態而多元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產業集群多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理論上,公共服務型平臺的數量越多,集群企業發展所需的資本基礎與發展條件越有可能實現。因此,本文提出假說1。
假說1:公共服務平臺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教育培訓一方面能提升集群內企業員工的技能水平,進而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這種情況下,教育培訓屬于私人產品;另一方面,教育培訓能改善集群的知識與人力資本基礎,促進集群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公共產品性質得以體現(Cheshire,2003)[20]。當個體企業單獨進行教育資源的供給決策時,難以將教育培訓為整個產業集群帶來的正外部性納入其成本收益分析,從而無法做出利于集群發展的最佳決策。此外,集群內勞動力要素的流動性使得勞動者可能成為潛在的“搭便車者”。上述兩個因素導致與特定產業相關的專業教育培訓的資源供給不足。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培訓類政策通過政府提供準公共產品來解決集群發展過程中的市場失靈問題。由政府主導的教育與培訓平臺越多,集群企業可能發展得越好。為此,本文提出假說2。
假說2:教育培訓類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充足的產品技術與創新能力是集群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集群內共性技術的開發與學習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集群的創新水平。集群企業可能出于創新溢出效應的存在而減少共性技術的研發投入。搭建公共研究平臺,有助于促進集群內共性技術的開發與學習,從而推動集群快速發展。這導致假說3。
假說3:公共研究型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在某一特定項目的決策上,集群內企業可能出于要素瓶頸和交易成本的考慮而減少創新投入。為使企業做出符合集群福利最大化的決策,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支持為集群帶來正外部性的項目,例如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等等。隨著專項財政補貼數額的增加,集群企業擁有更多可用于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的經費,這將激勵集群企業采用創新解決方案,推動整個集群在創新水平和專業化水平上的提升。這會導致假說4。
假說4:高數量的專項財政資金補貼與集群高水平的發展有關。
集群政策的另一出發點是穩定論。宏觀經濟波動和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在于投資者具有“動物精神”,即無意識的預期導致私人行為的不穩定性,從而使市場無法達到最佳均衡(Bénassy-Quéré,2010)[21]。政府可以通過約束市場主體的“動物精神”,穩定市場主體的心理和行為波動,使經濟達到最佳均衡。集群的合作網絡是集群行為主體(集群中的企業、學校、研究機構、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等)之間在交換、傳遞資源活動過程中建立的各種關系總和。深層而廣泛的合作網絡能為集群帶來生產收益、創新收益與商業收益。合作網絡政策,通過搭建地區網絡組織增強集群行為主體間的合作,穩定而持久地激發知識外溢、信息交換、商業合作等活動,為集群創造競爭性優勢。這導致假說5。
假說5:合作網絡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一)計量模型
為檢驗假說1-5,我們設定如下計量模型:
Growthi=β0+β1lnsubsidyi+β2Tranini
+β3Researchi+β4Servicei+β5Coopi
+β6LnAgei+β7LnSizei+β8LnInnoi
+εi
(1)
式(1)中,Growth表示集群發展水平,εi為隨機誤差項,i為樣本集群。式中等號右邊所有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含義詳見表1。
(二)變量選擇
從2008年起,湖北省財政廳面向全省具備成長潛力的70家產業集群,每年通過安排轉移資金1億元、貸款貼息、專項補助、資本金投入等方式,重點支持產業集群骨干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化建設、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鏈的延伸。在省級以下范疇,多地縣(市)政府設立“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專門的集群工作組織推動當地產業集群發展,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通過資金扶持、協會建設、技術服務、融資擔保、信息推介等多種政策工具支持當地產業集群的發展。本文以2008年作為湖北省產業集群政策的基期,以2014年作為評估政策實施效果的報告期。湖北省產業集群政策的實施對象為分布于省內的70家產業集群,這些集群生產的產品均屬于第二產業產品,以制造業為主。
1.被解釋變量
本文采用上述70家產業集群各自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2008-2014年的變化率作為集群發展情況的代理變量,即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反映湖北省內某特定區域的產業集群相較于湖北省在固定資產投資上的集聚水平,從而體現該產業集群的專業化程度。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越高,說明該產業集群在固定資產上的投入水平越高于湖北省同產業的狀況,故該產業集群顯示出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和較好的發展前景。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的公式如下:
進一步地,產業集群從2008年至2014年的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變化率則反映特定產業集群在集聚程度與專業化水平上的變化,從而刻畫政策實施期間集群發展水平的變化。
2.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
在上述理論分析中,我們認為湖北省各級政府針對產業集群實施的具體政策工具將影響集群發展。本文涉及的相關主要解釋變量包括:專項財政資金補貼、教育培訓機構數、政府主導建設的技術研發中心數、政府主導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數、行業協會或商會等集群合作機構數。除此外,本文還引入集群年齡、集群的初始規模以及集群的初始創新水平作為控制變量。上述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的具體變量名及其含義、度量指標等見表1。
(三)數據來源
本文被解釋變量來自2009-2015年湖北省統計年鑒。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數據由湖北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提供,為2008-2014年集群政策實施后,由湖北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協同各縣(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對70家集群企業調研所得。
各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如表2所示。解釋變量中,2008-2014年由樣本集群所在地政府主導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數量在0-9家不等,由樣本集群所在地政府主導建立的教育培訓機構、技術研發中心和行業協會或商會的數量則主要集中在0或1家。樣本集群于2008-2014年獲得的湖北省集群專項財政資金的平均總額為1120.946萬元。被解釋變量,即樣本集群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變化率的平均值為1.087,且存在較大標準差。

表1 變量描述和數據來源
(一)基本回歸結果
針對式(1),為避免多重共線性,我們采用
OLS逐步回歸法進行估計。表3顯示了所有解釋變量對產業集群的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變化率的影響。結果分析如下:
Service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公共服務型平臺政策的數量越多,集群發展水平越高(所有回歸)。政府為集群提供的包括融資、設計、信息、物流在內的準公共產品越多,更可能滿足集群發展所需的資本基礎和要素條件,集群的發展水平也越高,這是對假說1的有力支持。
Train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教育培訓類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所有回歸)。政策評估期間,政府所建立的教育培訓機構越多,集群企業所能雇傭的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越高,集群發展越好。因此,假說2得到很好的驗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培訓類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的正相關關系稍弱于公共服務平臺與集群發展的關聯。因為公共服務平臺囊括的公共產品與服務范圍較為廣闊,更可能滿足集群發展所需的復雜要素的組合;而教育培訓類政策僅包括專業教育培訓這一種準公共產品,與集群發展之間的關聯相對有限。
Coop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合作網絡政策與產業集群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正向關聯[回歸(4)、(5)]。
Research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公共研究型政策與產業集群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正向關聯[回歸(5)]。

表2 變量統計性描述

表3 基本回歸結果
注:括號中的值為t值,“*”、“**”和“***”分別表示10%、5%和1%的顯著水平。采用的軟件為STATA12.0。
Subsidy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專項財政補貼與產業集群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正向關聯[回歸(7)]。
Age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集群的年齡與集群發展狀況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回歸(3)、(4)、(6)、(7)]。形成時期較早的集群,相比新成立的集群而言更能形成密切的合作網絡,從而能發展得更好,這與我們的預計相符。
Inno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集群的初始創新水平與集群發展之間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回歸(4)-(7)]。初始創新水平較高的集群更可能激發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從而發展得更好。系數不顯著的原因可能與集群創新水平的代理變量的選擇有關。
Size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說明集群的初始規模與集群的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性。原因之一在于不同的制造行業存在著不同的規模經濟效應,因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之二,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集群規模和體量在市場瞬息萬變的過程中可能成為發展和轉型的桎梏。相反,集群的初始規模越小,其所處的成長階段越年輕,所以集群更可能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較快的發展速度。
總體而言,模型計量檢驗的結論較為穩健:盡管解釋變量的選擇存在一定變化,但本文關注的五類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公共服務型平臺政策、教育培訓類政策、合作網絡政策、公共研究型政策和專項財政補貼與集群發展之間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二)穩健性分析
我們分別采用子樣本估計和替代變量估計來檢驗上文回歸估計結果的穩健性。在第一種方法中,我們將初始規模小于10家企業的產業集群去掉,用剩下的子樣本來進行回歸,判斷子樣本估計結果與全樣本估計結果的一致性。第二種是替代變量估計,我們采用樣本集群從2008-2014年的企業數目變化率來替代其固定資產投入區位商的變化率,作為集群發展情況的代理變量進行回歸。
1.子樣本回歸結果
各方程的變量選取與表3的各方程相對應。結果如表4所示。
表4可見,公共服務平臺政策(Service)系數顯著為正;教育培訓類政策(Train)的系數顯著為正(除回歸(5)之外),合作網絡政策(Coop)的系數、公共研究政策(Research)與專項財政補貼政策(Subsidy)的影響不顯著。控制變量中,集群年齡(Age)的系數顯著為正(除回歸(5)之外),而初始創新水平(Inno)和初始規模(Size)的影響不顯著。子樣本的回歸結果與母樣本基本一致,本文提出的假說1-2仍然得到驗證。
2.替代變量估計
我們采用樣本集群從2008-2014年的企業數目變化率作為穩健性分析的被解釋變量,企業數目變化率越大,說明該產業集群的企業數目增長越快,故該產業集群顯示出較好的發展前景。企業數目變化率的公式如下:
各方程解釋變量的選取同樣與表3的各方程相對應。結果如表5所示。
表5可見,公共服務平臺政策(Service)系數仍顯著為正;教育培訓類政策(Train)的系數顯著為正(除回歸(5)之外),合作網絡政策(Coop)的系數、公共研究政策(Research)與專項財政補貼政策(Subsidy)的影響同樣不顯著。控制變量中,集群年齡(Age)的系數顯著性有所下降,初始創新水平(Inno)和初始規模(Size)的影響不顯著。替代變量的回歸結果與母樣本相似,本文提出的假說1-2仍得到驗證。
(三)對假說和結果的進一步討論
1.知識價值導向集群政策的出發點之一:解決市場失靈問題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公共服務平臺政策、教育培訓類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兩類政策均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來推動集群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證實集群政策在解決有關公共產品的市場失靈問題上的有效性。同時,配置論作為集群政策出發點的重要機理得到驗證。

表4 子樣本回歸結果
注:括號中的值為t值,“*”、“**”和“***”分別表示10%、5%和1%的顯著水平。采用的軟件為STATA12.0。

表5 替代變量回歸結果
注:括號中的值為t值,“*”、“**”和“***”分別表示10%、5%和1%的顯著水平。采用的軟件為STATA12.0。
2.知識價值導向集群政策的出發點之二:合作網絡與穩定論
本文以樣本集群所在地政府建立的行業協會或商會的數量作為衡量合作網絡的代理變量。計量結果顯示,合作網絡政策與集群發展之間呈現出正向但非顯著的相關關系。我們認為合作網絡的多樣性與代理變量選擇的局限性是造成非顯著關系的主要原因。
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演化,形成包括核心圈層、輔助圈層和對外網絡在內的網絡結構。其中,核心圈層網絡由集群內生產相同或相似產品的企業及其上下游關聯企業構成。輔助圈層網絡則為核心圈層內的企業提供一系列輔助性要素,如提供與企業要求相符合的勞動力或者人力資源的培訓學校、提供資金要素的融資平臺、提供技術的科研機構、提供政策支持的政府機構、溝通企業與政府的行業協會、實體性或虛擬的網上銷售市場、物流平臺及其運輸系統等等(雷如橋等,2004)[22]。對外網絡則指集群的核心網絡成員與集群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后者包括集群之外的企業、研究機構、集群和外部市場。集群所在地政府可通過搭建行業協會或商會來強化集群內的合作網絡,但行業協會和商會側重于強化從事同一行業的企業間的關聯,即核心圈層內網。而輔助圈層網絡和對外網絡也對集群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政府可通過搭建外圍圈層的支持機構、培育集群對外品牌、鼓勵集群企業“走出去”等多種政策工具促進多元的集群網絡發展。本研究中代理變量的選擇限于行業協會和商會的構建,故難以充分反映合作網絡政策對于集群發展的正效應。
3.知識價值導向集群政策的潛在風險:政府失敗
(1)對公共研究型政策的探討。集群所在產業的共性知識和技術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質,可被歸入集群發展所需的核心公共產品。政府能通過鼓勵和支持集群的共性技術研發,促進集群發展。然而,實證結果未顯示出公共研究型政策與集群發展間的顯著正效應。我們將其歸因于代理變量的選取局限和市場失靈假設的顛覆。集群所在地政府對公共研究的支持可包括設立新的科研院所或實驗室、鼓勵現存科研機構的新項目、搭建產學研中心等等。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我們僅選取樣本集群內由政府主導建設的技術研發中心的數量作為公共研究型政策的代理變量。集群所在地政府對現存科研機構的項目的支持未被納入考慮范圍,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檢驗結果的非顯著性。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發現大多數集群內的技術研發中心由龍頭企業創建,這意味著大部分集群的行為主體擁有足夠的激勵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其進行自主技術研發的收益足以覆蓋創新研發投入的成本和知識溢出的風險,這挑戰了共性技術短缺所帶來的市場失靈假設。當集群內不存在與共性技術短缺相關的市場失靈問題,集群所在地政府仍然出于信息不對稱與官僚主義的擴張慣性,過度干預了集群發展,就無法給集群發展帶來正效應,導致政府失靈。
(2)對專項財政補貼政策的探討。專項財政補貼政策的實質是通過激勵性轉移支付來矯正集群行為主體的決策,使其有利于整個集群在創新水平和專業化水平上的提升。但計量結果顯示,專項財政補貼與集群發展之間未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我們將其歸因于補貼資金的額度限制、受惠企業的范圍局限和信息的不對稱性。樣本產業集群所受的專項補貼主要來源于省級層面的激勵性轉移支付。2008年以來,湖北省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建立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其運用方式如下:先由各個產業集群申報其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再由湖北省經濟與信息發展委員會確定所支持的項目和相應的資金支持額度。由于每年1億元的專項資金總額限制,一個樣本集群每年僅有1-3個骨干企業的項目得到30-200萬的資金配套支持。那么,某特定地域的集群企業中,骨干企業的申報條件將脫穎而出;加上為成功申報省級層面的激勵性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傾向于將申報機會分配給特定的骨干企業,因此財政補貼的范圍常限制于集群內的少數龍頭企業。誠然,專項財政補貼資金希望以骨干企業作為渠道,推動整個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但該間接效應難以全面覆蓋大多數集群企業,甚至會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另一個導致財政補貼失敗的可能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在挑選專項財政資金的支持對象時,政府需要足夠的信息來判斷帶有正外部性的項目,并確定合理的支持額度。但市場經濟活動的復雜性會增加政府對信息的處理難度,且項目申報過程中,集群企業對于項目的粉飾更可能誤導政府的綜合判斷。信息的不完全性導致政府的項目選擇和支持額度出現偏誤。
1.主要結論
(1)本文所研究的五類知識價值導向的集群政策中,公共服務平臺政策與教育培訓政策同集群發展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在企業從市場獲取勞動力、土地、資本、人力資本等基本要素和服務的過程中,政府可通過鼓勵和支持特定類型的公共產品來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因此與公共產品問題相關的政府干預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證實。
(2)出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公共資源的有限性,政府并不總能正確判斷市場失靈,并采取合適的集群政策來推動集群發展,所以集群政策蘊含著政府失敗的風險。公共研究型政策、專項財政補貼政策和合作網絡政策未對集群發展產生顯著的正效應。具體而言,補貼資金的額度、受惠企業的范圍和信息的充分程度可能影響專項財政補貼政策的有效性;合作網絡搭建的廣度與深度則會影響合作網絡政策的有效性。
2.政策啟示
基于上述結論的政策啟示如下:
(1)集群所在地政府應堅定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角色,搭建和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教育培訓機構與公共研發中心,確保集群發展所需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充足性。為避免政府失敗的風險,政府應實施事前調研,獲取有關產業集群的充足信息,判斷市場失靈的程度,以決定公共產品的提供力度。加強事后評估,總結產業集群政策的實施效果,為集群的長遠發展確定最佳的政策支持方式。
(2)政府的專項財政補貼應從以少數大企業為重點支持對象的“點”的支持轉向對企業“面”的支持,尤其是針對那些有較好市場發展潛力,有較好的創新能力,但處于生命周期早期階段的企業,制定和實施快速高效的補貼政策,以促進其啟動和發育;此外,還須針對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研究更加務實的、科學的補貼政策,如租金補貼政策的申請標準及實施細則。廣泛的覆蓋范圍、充足的信息判斷和合理的干預方式才能有效矯正集群企業的決策,推動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
(3)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互聯網在經濟生活中的強力滲透,地方政府需要引導集群內企業和其他各種力量創建新型平臺經濟,或者參與平臺經濟,不斷提高平臺的知識創新能力,以強化其市場分析能力,提升其服務水平,促進集群產業的轉型升級[23]。新型平臺經濟是圍繞一項,或者一系列技術創新,或者圍繞一種商業模式創新而建立的,形成整套標準體系和運行規則的完整產業鏈。平臺經濟發展過程中,集群主體要重視打造良性生態經濟圈,其中,核心技術的突破最為重要。
(4)集群所在地政府應通過多種政策工具,深化集群多層次的合作網絡。針對核心圈層網絡和輔助圈層網絡,鼓勵建設和鞏固行業協會和商會,并定期組織集群論壇或座談會,為集群各個行為主體之間進行有效地交流與合作搭建有效的對話平臺。針對集群的對外網絡,政府可通過鼓勵集群企業走出去,支持集群企業參與國內與國際的博覽會,培育集群對外品牌形象,促進集群與外部環境的互動,全方位、多層次地深化集群合作網絡。
(5)完善并實施知識價值導向收入分配政策,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激勵機制,使知識紅利在市場機制中實現價值。在集群發展過程中,對于集群內企業科研人員,要突出收入與科研人員能力、業績貢獻相結合的機制,建立績效工資穩定增長機制;對于集群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科研成果轉化,要發揮科技成果產權對收入分配的長期激勵作用,探索對科研人員實行股權、期權、分紅激勵,加大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及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股權、崗位分紅權等的激勵,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順暢轉化奠定制度基礎。
[1] 魏后凱.論中國產業集群發展戰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9(1):1-7.
[2] Porter M.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0(14): 23-32.
[3] Dei Ottati G.Social concentr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2(10): 449-466.
[4] Asheim B.Industrial districts as learning regions: A condition for prosperity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6(4): 379-400.
[5] Karlsson C.Clusters, functional regions and cluster policies [R].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7(84).
[6] Kiese M.Cluster approaches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ceptual remarks and case studies from lower Saxony [M].UK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2008.
[7] Andersson T.The cluster policies whitebook [M].Sweden: IKED, 2004.
[8] Brenner T, Schlump C.Policy Mmeasures and their effects in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cluster life cycle [J].Regional Studies, 2011(10): 1363-1386.
[9]韓言虎,等.中國情境下創新集群策動的路徑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 2014(7): 10-14.
[10] 阮建青, 等.產業集群動態演化規律與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 2014(12): 79-91.
[11]薛 強,等.基于產業生態學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路徑分析——以32 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 2014(3): 67-78.
[12]王宏起,等.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區域共享平臺O2O 服務模式[J].中國科技論壇,2016(7): 99-104.
[13] Falck O, Heblich S, Kipar S.Local industrial policies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vidence from a cluster-oriented policy [C].The 3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EARIE, 2009.
[14] McDonald F, Tsagdis D, Huang Q.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ublic policy [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6(18): 525-542.
[15] 問倩瑋.區域產業集群政策評價研究[D].天津: 天津商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6] Elisa Giuliani, Alessandro Maffioli, Manuel Pacheco, et al.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luster development programs [Z].The United States: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2013.
[17] 童 心,于麗英.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政策有效性評價——以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6):15-25.
[18] Ketels C, Lindqvist G, S?lvell ?.Strengthening cluster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Europe: The role of clusterorganizations [Z].Sweden: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ness, 2012.
[19]朱海霞,權東計.大遺址文化產業集群優化發展的動力因素與政府管理機制設計的建議[J].中國軟科學, 2015(6): 103-115.
[20] Cheshire P C.Territorial competition: Less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 [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3, 111(6): 331-346.
[21] Bénassy-Quéré A, Coeuré B, Jaquet P.Economic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2]雷如橋,陳繼祥,劉芹.產業集群網絡作用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2): 60-63.
[23]王宗水,等.制造業產業集群知識服務平臺構建及優化策略研究——以吉林省知識服務平臺建設為[J].中國科技論壇,2015(8): 40-46.
(本文責編:辛 城)
專論
以六次產業理論引領創新創業
張來武 01/001
以互聯網創業引領新型城鎮化
辜勝阻 李 睿 01/006
以科技創新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趙志耘 09/001
開拓創新經濟學——在第十二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張來武 11/001
大數據時代對我國科技情報事業發展的新思考
李 萌 12/001
戰略與決策
基于“貿易-投資-貨幣”三維視角的國家競爭力測度與提升策略研究
侯經川 周 露 01/017
創新驅動發展中的最優專利制度研究
毛 昊 01/035
成本外部化陷阱:創新與經濟轉型最大的制度性障礙——“去外部化”的政策選擇
陳 圻 陳 佳 02/001
審計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劉笑霞 李明輝 02/011
中國政府經濟治理的項目體制研究
鄭世林 02/023
市場化進程中農戶兼業對其土地轉出選擇的影響研究
張 璟 程 郁等 03/001
農地的“三權分置”及改革問題:政策軌跡、文本分析與產權重構
張 毅 張 紅等 03/013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策略研究
王玉民 劉海波等 04/001
我國職業體育制度設計與跨域治理路徑展望
柳鳴毅 丁 煌 04/013
產業聯盟中知識轉移、技術創新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
劉穎琦 王靜宇等 05/001
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不同職工群體勞動權益保障差異變遷研究
程延園 宋皓杰等 05/012
跨國河流沖突與合作的博弈論分析
蔣新苗 虢麗霞 06/001
論中國水污染點源排放控制政策體系的改革——基于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政策整合
韓冬梅 06/008
氣候變化與北極響應——機遇、挑戰與風險
楊孟倩 葛珊珊等 06/017
海洋執法協調機制研究
閻鐵毅 付夢華 07/001
決定南水北調工程成敗的關鍵:水質抑或水量
陳 偉 07/009“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全域發展
李 鋼 劉 倩等 07/018
“南海問題”響應的復雜網絡演化進程分析
趙昌平 鄭米雪等 08/00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
析與對策建議
蘇毅清 游玉婷等 08/017
網絡安全規制的WTO法律問題探析——以2014年中國銀行業網絡安全和信息化
法規為中心
黃志雄 09/007
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基本框架
胡穎廉 09/018
中國汽車工業強基戰略與實施建議
趙福全 劉宗巍等 10/001“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國崛起的差異化發展策略
盧 偉 李大偉 10/011
資本市場功能視角下的企業創新發展研究
辜勝阻 莊芹芹 11/004
TPP與TTIP框架下的全球貿易再平衡及對中國影響
周 爽 齊天宇 11/014
基于經費收支視角的智庫組織治理:中美比較
譚 銳 尤成德 11/022
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背景下的港口合作機制研究
趙 旭 王曉偉等 12/005
認知氣候工程:氣候主宰還是氣候緩和?
辛 源 潘家華 12/015
科技與產業
中國進入全球價值鏈的“蘋果皮”路線研究
邱國棟 郭蓉娜等 01/046
中國大規模糧食進口的現狀與未來
毛學峰 劉冬梅等 01/059
農村失能老人現狀及長期護理制度建設
黃 楓 01/072
電子商務破解生鮮農產品流通困局的內在機理——基于天貓生鮮與沱沱工社的雙案例比較研究
汪旭暉 張其林 02/039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評價及時空格局——基于全國31個省會城市的統計數據
鄒永廣 02/056
非正式制度因素對創業的影響作用探討
田 園 王 錚 03/024
出口對高技術產業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研究
俞立平 李守偉等 03/035
中國農業保險“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大災風險分散
方式的模擬和比較
互聯網數據在輿情研判中的效用研究
杜洪濤 孟慶國等 04/034
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長期均衡與短期動態關系
羅超平 張梓榆等 05/021
收入效應與利益分配:農民合作效果研究——基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角色農戶受益
差異的實證研究
廖小靜 應瑞瑤等 05/030
原產地形象對農產品電商品牌化的影響路徑研究
張耘堂 李 東 05/043
“互聯網+中醫藥”:重構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陳靜鋒 郭崇慧等 06/026
農業政策變化的發生機理:基于多重制度邏輯視角——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例
彭小輝 史清華 06/039
人力資本視角下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門檻效應研究
王洪慶 06/052
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發能力、存在問題及改革建議
胡瑞法 王玉光等 07/027
中國就業變化的因素與潛力分析
滕 瑜 李天祥等 07/033
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基于附加值貿易的測算
劉 艷 李文秀等 07/043
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及私有企業對中國起飛階段的
貢獻比較研究
倪國華 張賢賢等 08/029
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協調互動機制研究
王艾敏 08/040
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對游客行為意愿的影響機制研究——以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旅游為例
張紅梅 梁昌勇等 08/050
新常態背景下服務業就業的滯后風險
丁守海 丁 洋等 09/028
美德中制造業創新發展戰略重點及政策分析
李健旋 09/037
走進巴斯德象限:中科院的論文發表與專利申請
溫 珂 蘇宏宇等 11/032
基于TMP的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知識產權管理模式研究——突破、難點及對策
劉 珊 余 翔 11/044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中國風能產業發展障礙因素研究
高建剛 馬中東等 12/024
“營改增”視角下流轉稅改革優化了產業結構嗎?
孫 正 12/037
我國制造業低碳創新系統及其危機誘因與形成機理分析
樊步青 王莉靜 12/051
科技與社會
荷蘭能源低碳轉型管理及啟示
薛奕曦 畢曉航等 07/056
基于資產指數的聯合國IFAD農村扶貧項目精準
脫貧效果評價
李文靜 帥傳敏等 07/066
基于廣義倍差法的臺風災害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研究
郭 際 劉 慧等 07/078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包容性發展
戴衛東 09/045
美國華人商會對促進中美關系的作用與效應分析
徐 晞 09/053
面向創新發展的眾籌參與度提升對策研究
陶曉波 09/064
社會結構變遷、社會資本轉換與農戶收入差距
謝家智 王文濤 10/020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測量與評價
張心潔 周綠林等 10/037
網絡輿情演進過程參與主體策略行為仿真和政府引導
胡瓏瑛 董靖巍 10/050
中美政府創新獎項的比較研究
張 攀 吳建南等 11/052
政府與公眾的網絡互動行為特征分析與策略建議——以微博破案為例
田 萃 韓傳峰 11/063
大學內部社會組織行為機制與政策研究
趙學義 12/061
政策執行“梗阻”問題與作為治理的協商民主——一個診斷框架
宋雄偉 12/070
城鎮化與區域發展
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
吳丹潔 詹圣澤等 01/079
超越困境:轉型期中國城市鄰避設施供給模式重構——基于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反思
高軍波 喬偉峰等 01/098論區域發展政策的空間屬性
周玉龍 孫久文 02/067
京津冀城市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水平測度與
影響因素分析
陳紅霞 席強敏 02/081區域創新系統協同演進研究
蘇 屹 姜雪松等 03/044
氣候移民動力機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寧夏案例
鄭 艷 孟慧新等 03/062
環境約束下長江經濟帶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吳傳清 董 旭 03/073
地鐵站設立與城市房價空間分布
況偉大 王優容等 04/045
優化非農建設用地空間配置——基于地方政府自發
改革試驗的機制重構
林善浪 郭建鋒等 04/058
環境約束下區域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
范 斐 張建清等 04/071
智慧城市的開放式治理創新模式:歐盟和韓國的實踐
及啟示
吳標兵 林承亮 05/055
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區域創業效應研究
魯釗陽 廖杉杉 05/067
城鄉結合部農業地域功能研究
劉 玉 馮 健 06/062
區域戰略規劃質量保證核心機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我國省級十二五規劃實證研究
顧春光 霍國慶 06/073
中國省域綠色創新空間格局演化研究
付 幗 盧小麗等 07/089
基于網絡DEA的區域創新網絡共生效率評價
葉 斌 陳麗玉 07/100
東亞海陸源污染防治區域合作機制探討及啟示
戈華清 宋曉丹等 08/062
中國城市化與糧食安全耦合關系辨析及其實證分析
姚成勝 邱雨菲等 08/075
地區差異、外資來源與FDI環境規制效應研究
李子豪 08/089
西部高新區產業選擇研究——基于一帶一路建設背景
薛偉賢 顧 菁 09/073
我國特大型城市的城市更新機制探討:全球城市
經驗比較與借鑒
吳冠岑 牛 星等 09/088
資源型城市財源建設的風險識別與制度優化路徑——以陜西省延安市為例
宋 敏 劉學敏等 10/062
區域產業轉移的定量測度與政策適用性研究
靳衛東 王林杉等 10/071
世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湯夢玲 李 仙 10/090
中國省際經濟增長的傳遞及其機制分析
安樹偉 常瑞祥 11/074
長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周正祥 張楨禛 11/084
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研究
敖麗紅 韓 遠等 11/098推動區域創新發展:歐盟的經驗與啟示
徐 峰 12/082
人口遷移、城鎮化與住房市場
楊華磊 何凌云 12/091
整體遷移模式下承接產業與本土產業融合互動的
情景分析——以河北承接北京八大產業轉移為例
張 偉 王韶華 12/105
企業管理與項目管理
開發支出與商業信用研究
程新生 程 菲 01/109
節稅驅動下的期權行權日操縱行為及其經濟后果研究
楊慧輝 潘 飛等 01/121
關系視角下創業網絡的形成過程研究
韓 煒 彭正銀 02/089
政府補貼對物聯網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滬深兩市2010-2013年公司數據的
實證檢驗
李曉鐘 吳振雄等 02/105
戰略導向、兩棲創新與企業績效
王德勝 辛 杰等 02/114
組織變革中工作壓力的形成機理:基于國有企業
樣本的實證研究
林 忠 鄭世林等 03/084
在線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消費者響應——基于中國背景的調節效應模型
沈鵬熠 范秀成 03/096
寓利于義?企業慈善捐贈工具性的實證解析
眭文娟 張慧玉等 03/107
新能源汽車創新生態系統演進機理——基于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案例研究
王宏起 汪英華等 04/081
企業社會責任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準實驗
劉 華 魏 娟等 04/095
“眾包”背景下顧客自我生產的前因及其對企業影響實證研究
李 耀 周 密等 04/108
ST企業高管薪酬與企業業績變化關系研究
張新民 褚洪生 05/079
董事會特征對內部控制失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
呂景勝 趙玉梅 05/093
管理者能力與企業風險承擔
何威風 劉 巍等 05/107
社會責任披露對股價崩盤風險的影響研究:基于會計穩健性的中介機理
權小鋒 肖紅軍 06/080
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與盈余波動性
孫 健 文 雯等 06/098
政府科技經費對企業創新決策行為的引導效應研究——基于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微觀面板數據
周海濤 張振剛 06/110
機構投資者能識別業績變臉的IPO公司嗎?
楊 敏 陳曉紅等 06/121
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科技孵化器商業培育能力研究——寧波市鄞創科技孵化器案例分析
蔣開東 吳 瑤 07/109
上市公司再融資與股利政策的市場反應實證研究
田寶新 王建瓊 07/117
區域因素影響下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動態調整研究
金桂榮 07/125
市場競爭、組織冗余與企業研發投入
解維敏 魏化倩 08/102
管理者任期、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研究
陳華東 08/112
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約束對投資效率影響的研究
潘玉香 孟曉咪等 08/127
中國企業跨境交叉上市改善了公司治理水平嗎?——基于分析師預測準確度的實證檢驗
董秀良 張 婷等 09/099
零售企業體驗性服務導向策略的影響因素研究
李 智 09/112
協同視角下的遠程醫療系統建設項目組織架構設計研究——以河南省遠程醫療系統建設為例
翟運開 09/125
游戲植入廣告頻次對植入品牌廣告效果的影響——基于游戲涉入度和交互性的調節作用
楊 晶 李先國等 10/098
股東資源、實際控制與公司控制權爭奪——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研究
張偉華 王 斌等 10/109
消費者產品知識和信息推薦代理對品牌忠誠度的影響研究
蔡國良 陳 瑞等 10/123
董事的海外背景能促進企業創新嗎?
宋建波 文 雯 11/109
政策不確定性、會計信息質量與銀行信貸合約——基于民營企業的經驗證據
錢愛民 張晨宇 11/121東道國制度環境與海外并購企業的創新績效
李 梅 余天驕 11/137
投資者對R&D投入的反應:企業財務狀況的信號作用
栗 新 王鐵男等 12/121
管理者任期、內部控制與戰略差異
殷治平 張兆國 12/132
理論·方法與案例
跨越低碳技術“死亡之谷”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投資者協同創新研究——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
方 放 王道平等 01/138
科技園區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研究
沙德春 王文亮等 01/146
商業模式設計的適應性進化機理研究
呂鴻江 程 明等 02/126
中國公共政策擴散的文獻量化研究——以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為例
張 劍 黃 萃等 02/145
基于社交媒體的公眾參與政府危機傳播研究——中美案例比較視角
謝起慧 褚建勛 03/130
結構性減稅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基于PVAR模型的分析
王 璽 何 帥 03/141
融資融券會加大投資者情緒對股指波動的影響嗎?
黃 虹 張恩煥等 03/151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對財產性犯罪率的非線性效應
張向達 張家平 04/122
基于網絡數據的經管學科研究趨勢測度
劉 娜 余光勝等 04/133
基于ELECTRE-Ⅰ法的“互聯網+”項目創新聯盟伙伴選擇研究
朱 清 楊 毅等 04/143
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機理及實證研究——基于中國制造業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
湯 萱 05/119
同行評議中的異常數據檢測方法研究——以科研項目評審為例
楊曉秋 李旭彥 05/133
全球經濟失衡:來自國際貨幣失衡的解釋
王 芳 李霄陽 05/143
京津冀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公平性研究
李扶搖 王紅漫 06/129
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再就業”
張洪潮 王 丹 06/136
基于Markov過程的人員規模與結構預測模型及實證研究
黎立博 鄔文兵等 06/143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能否產生逆向技術溢出效應?
陳 強 劉海峰等 07/134
環境規制與工業綠色生產率增長——對“強波特假說”的再檢驗
原毅軍 謝榮輝 07/144
不同主導力量下基于捆綁銷售的旅游供應鏈決策分析
高 尚 滕春賢等 07/155
物流集群的內涵與特征辨析
海 峰 靳小平等 08/137
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
劉 悅 鄭玉航等 08/149
企業社會責任資源配置的機理探析和影響因素考量——基于國家電網和用戶雙邊談判力模型的實證研究
祝金甫 郭 毅等 08/159
論列舉實驗在敏感問題調查中的應用——以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為驗證
王浦劬 季程遠 09/135
縱向財政失衡、政治晉升與土地財政
賈俊雪 張 超等 09/144
新農合對農村老年人勞動供給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
陳 華 張哲元等 10/135
經濟開放度、房地產價格及其空間溢出
鞠 方 雷雨亮等 10/147
集體林改下林業經營所有權結構與績效:基于OPP架構的研究
余吉安 和雅嫻等 10/159
全球價值鏈下低碳技術突破性創新風險管理研究——以中國制造業為例
劉曉東 畢克新等 11/152
相對績效評價方法研究:來自我國上市銀行的經驗證據
章剛勇 王立彥 11/167
基于MDM-SIM模型的高端制造業創新指數構建與測度
黃魯成 張二濤等 12/144
中國企業參與國外大型工程投標的多目標決策研究
周 英 12/154
學術動態與新視點“金磚五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評價與比較研究
張少杰 林 紅 01/154
國家審計質量與財政收支違規行為
黃溶冰 烏天玥 01/165
建設企業多項目管理中的資源調度問題研究
黃健倉 01/176
質量倫理、信息傳遞與模式變革:社會責任視角下食品企業的戰略創新
余吉安 楊 斌 01/184
國家治理體系視野下的政府戰略規劃: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
霍國慶 顧春光等 02/156
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高管薪酬契約
羅正英 詹乾隆等 02/169
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創造機理及實證檢驗——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
王清剛 徐欣宇 02/179
政府資助對企業R&D投入的影響——來自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證據
郭迎鋒 顧煒宇等 03/162
面向用戶滿意的養老社區服務體系構建
楊曉冬 武永祥等 03/175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模式及其實現路徑研究
閔宜仁 石 勇等 03/184
中聯重科并購CIFA獲得了什么?——5周年之后的回顧與反思
胡杰武 04/150
中美生產服務貿易的本地市場效應對比研究——基于投入產出面板數據的引力模型實證分析
劉恩初 李文秀 04/166
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效益分析——以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例
姜 玲 王麗齡 04/176
地方政府補助與上市公司選址的關系研究
歐陽煌 祝鵬飛等 04/184
政府主導下市場化扶貧機制的構建與創新模式研究——基于精準扶貧視角
宮留記 05/154
信息技術應用、包容性創新與消費增長
黃衛東 岳中剛 05/163
基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股票收益率影響因素分析
張玉華 宋韞赟等 05/172
科研眾包式科技創新研究——基于網絡大眾科技創新投入的視角
龐建剛 劉志迎 05/184
智庫以知識管理引導社會治理路徑探析
劉琦巖 06/154
互聯網金融創新與商業銀行品牌塑造模式
謝治春 06/159
服務價值鏈視角下的服務業多元化發展路徑探究
梁學成 06/171
政府補助、股權集中度與企業創新可持續性
李 健 楊蓓蓓等 06/180
中國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測度及政策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李憲印 劉忠花等 07/162
西部脫貧攻堅小康化醫療衛生精準脫貧模式研究
趙 韡 焦建彬 07/172
辱虐管理與員工促進性建言行為關系研究
鞠 蕾 07/182
央企形象與國家形象
胡 鈺 08/170
基于我國零售業市場特征的大型零售商買方勢力效應研究
張維今 李 偉等 08/175
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互動效能分析
戴德寶 范體軍等 08/184
市場化進程與勞動收入占比: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
汪前元 陳 輝 09/156
從組織記憶到組織遺忘:基于“拋棄政策”的戰略變革研究——以長春一汽發展歷程為案例
邱國棟 董姝妍 09/168
環境威脅與創業導向視角下的組織惰性克服研究
白景坤 王 健 09/180
大型復雜商業綜合體恐襲社會脆弱性量表——基于上海國金中心商場IFC Mall的實證研究
劉 霞 李佩兵 10/168
公益性建設項目的PPP投融資模式創新研究——以河南省水生態文明項目為例
柯任泰展 陳建成 10/175
基于平衡計分卡方法的財政科技經費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馬乃云 候 倩 10/184
自貿區成立對其區位優勢與協同互補性的影響研究:基于Dendrinos-Sonis模型的實證分析
任再萍 田思婷等 11/175
高新企業成長相關政策設計與執行對政策效果的作用分析
楊建昆 王心煥等 11/184
區域要素稟賦與制造業協同發展度評價與實證研究
何喜軍 魏國丹等 12/163
陸地邊疆省份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效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Granger因果檢驗
王子超 熊 靈等 12/172
知識價值導向政策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北的經驗
潘文卿 張曉寒 12/182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Value-Oriented Polic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An Empirical Study on Hubei Province
PAN Wen-qing ZHANG Xiao-ha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For three decades,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Value-Oriented Cluster Polici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pattern in regional economy.The active effect of most policy instruments has been confirm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arket failure dealing and market mobilization.Based on that, we assume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Knowledge Value-Oriented Cluster Polic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ublic platform polic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public research policy, subsidy policy, networking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Analysis using data after Hubei Province’s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ies from 2008 to 2015 shows that, public platform policy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Government can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s by providing the training, information, logistics, consult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products or services for the industrial clusters.Public research policy, subsidy policy and networking policy did not exert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industrial clusters, which indicates possibility of government failure.
knowledge value-oriented cluster policies;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
2016-08-29
2016-12-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573150);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資助項目(20161080166)。
潘文卿(1966-),男,河南臨颕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區域經濟研究。
F062.9
A
1002-9753(2016)12-01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