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然 李廣平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馬克思的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理論研究
張浩然 李廣平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馬克思衡量經濟增長的因素有效率和技術進步,如何理解效率和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方式,就要深入分析其結構和機制。經濟增長方式即擴大再生產類型劃分為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型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任何一種擴大再生產類型即增長方式都是由投資增長率和投資效率決定的。馬克思提出全要素生產概率概念——TFP,是經濟增長理論一個關鍵性概念或變量。TFP作為資本積累規律的內在變量,它的變動主要是一個資本積累的總體結構的日趨合理化的過程。對TFP的衡量和模型的建立,對經濟增長有著深刻清楚地剖析。
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效率
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闡明了經濟增長運動的生產關系本質,即說明了經濟增長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積累過程,是剩余價值的動態化、長期化。由投資主導的外延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產生的高投資、高儲蓄、高增長速度雖然帶來了財富總量迅速擴大,但結果嚴重束縛了經濟增長中效率的提高,也導致了國民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公平、越來越有利于資本家階級而不是有利于雇傭勞動階級的利益。經濟增長中效率的提高、技術進步,從根本上看與公平分配不是相互沖突的,而是相一致的,而分析經濟增長的效率決定和技術進步也就是研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問題,即投入產出的關系的決定和變動趨勢的問題
什么是技術?什么是技術進步?效率這一概念的確切含義是什么?根據一般理解,技術是生產過程將投入(要素)轉換成產出的方式,技術進步則表現為生產函數向上移動的過程。這種移動的結果是效率(即單位要素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的提高。因此,技術關系是指經濟增長過程中投入產出關系。投入是指全要素投入,即K+V、△K+△V,產出指Y=V+m。通常認為這種投入產出關系是純粹物質的工藝關系。但馬克思認為,技術(即投入產出率),不單純是物質工藝關系,而是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決定的社會關系。新古典增長模型將技術視為一個獨立、外在于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就忽視了技術的社會生產關系特性。因為技術進步作為決定效率的提高的工藝、知識積累過程的因素和力量,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方法,即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是資本積累的方法。它涉及到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方式類型劃分標準及轉換機制問題。

“社會勞動生產力率的水平就表現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著工人勞動的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在這里,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但是,不管是條件還是結果,只要生產資料的量比并入生產資料的勞動量相對增長,這就表示勞動生產率增長。”
由此可見,技術進步也可以通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表現出來。然而,技術進步本質上不是單純工藝、物質關系,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因此不弄明白經濟增長方式類型的轉變機制問題是無法弄明白效率和技術進步的各種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及相關手稿中,將經濟增長方式既擴大再生產類型劃分為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型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任何一種擴大再生產類型即增長方式都是由投資增長率和投資效率決定的。我們不能認為外延型增長方式中只有投資或生產要素的增長發揮作用,而生產資料的效能沒有發揮作用;同樣也不能認為內含型擴大再生產中只有生產效率起作用,而不存在投資擴大的因素。人們通常用投資量是否擴大,作為劃分兩種經濟增長方式的標準,以為因積累或資本增大而增長是外延型增長;因非積累或資本增長而擴大的經濟增長是集約化、內含型增長模式。為弄清兩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界限,我們可以看看馬克思的有關論述。他認為,生產的擴大“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外延上擴大了;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這種規模擴大的再生產,不是由積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引起的,而是由從固定資本的本質分出來,以貨幣形式和它分離的價值再轉化為追加的或效率更大的同一種固定資本而引起的。”這里,馬克思雖然明確指出了內含式擴大再生產是由生產資料效率提高引起的,但它容易引起誤解:以為外延型增長方式是單純靠生產資本的擴大而不是靠效率的提高。事實上,在內含型增長方式中,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取決于生產資料效率提高,而且也不能離開積累或投資的擴大。經濟增長過程中效能的提升,是不能離開資本積累的。沒有純粹的脫離資本積累的生產效率或技術進步。在有關技術進步、效率的觀念上,馬克思的觀點不同于新古典學派。后者將技術或效率視為獨立的生產要素,而馬克思將效率或技術不是看成非體現的,而是看成體現的,是存在于資本積累過程中的資本使用效率。
其實內含增長模式與外延增長模式的區別可通過投資或生產要素的增長率與一般產量或收入增長率的對比體現出來。“在考察再生產時,首先假定生產方式不變,而在生產擴大的時候,生產方式實際上在一段時間內也是保持不變的。這里生產出來的商品量所以增加,是由于使用了更多的資本,而不是由于更有效地使用了資本。但是單單資本的量的增加,同時也就包含了資本的生產力的增加。”(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96頁)。馬克思明確指出了所謂生產效率是資本的生產力,真正表現生產率概念的是生產資料的效能,它體現在固定資本、設備、機器的使用與更新中,表現在用質量更好、效能更高的設備、機器替代舊的設備。所以,“勞動資料的大部分都因為產業進步而不斷革新。因此他們不是以原來的形式,而是以新的形式進行補償。”生產資料的效能通過技術更新和改造才推動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但是,增長方式轉變的標志不是生產資料效能絕對水平的提高,而是通過投資、勞動等生產要素增長率與一般收入或產出增長率,即G和g的對比體現出。馬克思明確指出,“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投入更多的資本,但在某一點上也總會在質上表現為進行再生產的條件具有較大的效率。因此,產品質量的增加比率要大于在擴大再生產即積累中資本增長的比例。”
上述論述意義在于提出了經濟增長理論一個關鍵性概念或變量,即全要素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即TFP。在西方,自從索洛提出新古典增長模型以來,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越來越重視分析TFP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從理論上看,TFP代表著技術進步因素,從實證研究發現TFP作為經濟增長中效率擺動對經濟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1960—2000年,41%~90%的經濟增長差異不是由物質資本或人力資本,而是由TFP引致的。克魯格曼(1997年)指出:“TFP不是全部,但在長期中,TFP幾乎決定一切。”(轉引自:《經濟研究》2005年第10期)。西方學者對TFP的計量及核算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長期將TFP看成經濟增長外生變量,或只是單純從技術關系角度分析這一變量,并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積累規律來分析TFP的本質及決定機制。在馬克思那里,預付資本的的使用效率就是TFP,它是由Y=(K+V)·q這一模型給出的,是指單位預付資本和產出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既:



應當指出,這些內容同新古典主義增長理論觀點是基本一致的,索洛從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Ka·L(1-a)·A出發,通過公式變形得到:



根據勞動價值論,商品價值量與投入商品中活動投入量(即勞動力規模或人口規模設為N)成正比,與勞動生產力的大小成反比例關系(Q):

此公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學模型,可以說明許多重要經濟社會問題:




這一公式表明勞動力轉移率水平受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實際工資水平;二是各經濟行業、部門、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實際工資水平越高,勞動力轉移率越高,而企業勞動生產率或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越高L越小。對比公式進行變形,勞動力轉移增長率的決定和核算公式是:



經過變形得到公式:


從不同視域研究全要素生產率(q)或TFP為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也就是由以要素投入為主的增長方式,改變以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為主的增長方式。經驗研究也說明了,經濟增長中資本積累的逐漸變得次要,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終極根源。索洛通過研究得出結論:TFP的提高能夠解釋經濟增長的80%。喬根森和尹普對多國數據進行了仔細研究,他們發現接近80%的日本產出增長以及超過40%的德國和意大利產出增長,可歸因于TFP增長。所以,增長方式轉變和技術進步本質上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公式(5·1)說明了經濟增長中三種效率變量,即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勞動生產率、資本有機構成之間內在必然聯系。先取對數,然后對公式兩邊變量時間求導數,即:

得到以下公式:




也就是說,人均產出增長率,也是經濟增長率和勞動力增長率之間的差額。


設m’+1=e所以公式(5·6)亦為:
取增長率公式變形為:

公式(5·7)說明,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不單純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更是剩余價值規律的要求,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由絕對剩余價值生產轉向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表現。人均產出水平、人均資本水平、剩余價值率都是調節TFP的因素。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分析決定預付資本使用效率的因素時,明確指出了加強勞動剝削程度、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是兩個重要的因素。還有兩點要注意:人均總資本增長速度與TFP是一種此消彼漲的關系,也就是說,人均資本的增長限制TFP的增長,資本積累和TFP之間是相互排斥的關系。這里調節TFP上升的剩余價值率只是指相對剩余價值率,根據公式






第一,對公式(5·13)進行整理、變形,可得到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人均資本的積累公式:

人均產量取決于兩個變量:一是TFP的變動,二是人均資本水平。經過變形得到以下人均產出增長率決定和計算模型:


增長方式轉變、技術進步是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長的過程,是人均產出增長率快于人均資本增長率并且二者的差額越來越大的過程。問題是:調節、決定這一進程的根本性因素或力量是什么?是實際工資水平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其所決定的商品市場價值的下降。


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曾在分析投資建設周期問題時指出,在投資建設周期內,效率是較低的,社會絕大多數企業在一段時間內沒向市場提供任何產品,但同時卻要不斷從市場上取走生產資本的各種物質要素,取走各種消費資料。這樣,較低水平的TFP意味著g-G〈0或AD〉AS的賣方市場的存在。


3.TFP作為資本積累規律的內在變量,它的變動主要是一個資本積累的總體結構的日趨合理化的過程。決定資本積累結構合理化的力量正是市場價值下降和實際工資水平上升,確切地說,平均利潤率遞減規律必然要求積累結構即投資結構,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產品質量升級、人力資本積累、研發型投資、設備更新改造投資的擴張和變化。
第一,TFP作為技術進步的存在,不是外生變量,它們是資本積累的表現,是資本積累結構變動的產物和表現。技術進步,TFP的增長的內容及原因表現為預付總資本的結構的變化。①提高對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在總固頂資本投資中的比率;②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在可變資本支出中的比率;③擴大研究與開發投資在總投資中的比率,提高勞動者素質,擴大企業研發人員在就業人口中的比例;④改進投資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投資的產品結構改進包括產品質量升級換代,產品品種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擴大。應當說,這些問題,當代西方的各種新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已經涉及到了。這一理論將技術進步內生化了,其方法是建立專門的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源積累的生產函數,并且探討了技術進步的各種具體形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技術進步不是純粹物質、工藝方法,而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及資本主義積累方法,只有將技術進步作為資本積累的函數,才能真正理解技術進步的內生變量的性質。當然,推動TFP增長或技術進步的并不是資本積累規模和速度,而是積累結構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總投資結構(包括不變資本支出及可變資本支出)的改變及產出結構的改變問題。


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尤其是技術進步、增長方式轉變機制思想對于科學認識、解決當代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增長及發展中一系列緊迫、重大問題具有極重要的指導意義。近30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呈現出高增長、高投資率、高儲蓄率格局。自從1993年以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一直是負值;而投資率則上升到45%以上。盡管從表面上,中國的人均資本增長率水平因為高儲蓄率而較高,但如果考察到中國經濟中需要淘汰的落后生產力成分較多,尤其是較高的資本消耗水平為(-9.17%),及占世界第一位的能源、資源、污染、損耗凈額,不僅表明了(n+d)·k結構極度不合理,它也說明了當代中國真實的人均資本增長率是較低的。這樣看來,中國人均產出增長率的統計需要大打折扣。盡一切努力提高要素生產率水平,已成為當代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最根本性任務。
應當指出,無論是廣大專家還是決策者自己早已感受到了當代中國經濟增長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因為不努力緩解TFP下降的問題,不爭取逐步提高TFP在經濟增長中的份額,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可能具有可持續性。但不得不看到如下事實:盡管我們早已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提出了這一任務,一切可能想到思路、對策都已被提出來,并付諸了實施,但問題不但沒有得到絲毫解決,而且趨于惡化。由此看來,大家并沒有找到當代中國技術進步動力缺失及增長方式難以轉變真正癥結所在。
馬克思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機制的基本模型為我們理解這一癥結并提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舉措,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模型認為實際工資水平、工資率和市場價值的相互關系是制約TFP增長的內在生產關系因素。已知V=Y·R,且V=ε·P,并且可以得到Y=q·k以下公式:

(1)高度重視工資分配政策的意義,作為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關系,它應當置于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要逐步改變低工資的狀況,在近10年內逐步將工資率,即工資總額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確保實際工資每年以不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平穩、長久的遞增,在千方百計提高勞動力成本的同時,盡一切努力抑制其他生產要素價格,如土地、能源、原材料價格過快增長,控制居民生活費用支出的過快增長,實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目標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此相適應,要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體系,根本改變現行以間接稅為主稅制結構,過渡到以所得稅為基本稅種的稅制結構,爭取在中國建立累進的所得稅制,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社會福利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實行就業技能準入制;高度重視對企業勞資關系處理,指導各類企業建立正常協商工資機制。
(2)全面而強有力地推行企業加速折舊的政策,要大幅度提高折舊率,強制縮短設備生命周期,加快舊設備、舊技術廢棄,新設備、新技術充值的速度。高度重視對現有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總投資中更新改造投資所占比重;堅決執行舊設備、舊工藝的淘汰政策,爭取在不太長時間內淘汰國內一切落后的生產力成分,對一切超齡的,能耗、物耗高,使用效能低、所出制品質量不達標,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和設備禁止使用和關停;建立新建項目的技術標準和準入制,對一切沒有達到技術、工藝、節能、降耗及環保標準的新建投資項目一律禁止開工、施工及投入使用。以此為前提,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勵企業普遍實行一切可行、有效的節能、降耗、環保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這樣,就能擴大(n+d)·k中dk的比重,減少nk的比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降低商品的市場價值,提高實際工資水平和工資率,為TFP的增長創造條件。
(3)逐步降低名義儲蓄率,提高真實儲蓄率。在宏觀經濟總量方面,要實行逐步降低儲蓄率、投資率,提高消費率的政策。爭取在近10年內將儲蓄率、投資率降到35%左右,將消費率提高到65%。在消費需求中,壓縮公共消費率,鼓勵、開放個人消費水平增長,提高個人消費率。通過制度改革,降低、消除各級政府的擴充項目、擴充投資的欲望,消除投資過快增長的制度根源。力爭在不太長時間內解決投資增長率一直遠遠高于產出增長率的問題,這樣能降低投資的加速系數,提高投資乘數。更為緊迫的問題是:我國的名義儲蓄高達48%左右,但資本損耗比率過大(占GDP9.17%),能源、資源、污染耗減爭額過高(占GDP7%左右),中國的真實儲蓄率大大降低。應當通過調整(n+d)·k的機構及其他一些措施,包括著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措施,提高中國的真實儲蓄率,這是確保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基本途徑。
(4)努力提高投資效能、改進投資結構,采取相應舉措鼓勵企業提高研發性投資在企業預付總投資中的比重,提高研發人員在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國家要真正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提高政府支出中科技支出、教育支出的比重;下決心解決中國的教育系統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嚴重脫節的“精英式”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訓體系,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居民參與技能培訓的成本,增加培訓的收益;努力解決日趨嚴重的、因為教育產業化和科研功利化帶來的教學研究質量下降,教研秩序混亂的問題;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國家創新體系,把自主創新政策變為真正的現實。
F224
A
1007-9106(2017)01-0045-11
張浩然,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廣平,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