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
(甘肅文化出版社 甘肅蘭州 730030)
以審慎精嚴彰顯民族出版精品
——以《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為例
劉彥
(甘肅文化出版社 甘肅蘭州 730030)
《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是由甘肅文化出版社策劃出版的一套藏族民間文學類大型叢書,本叢書先后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國家‘十二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規劃項目”。本文以《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為例,從出版工作、出版特色與優點、出版價值三個視角對其作出評價。
藏族民間口傳文化整理翻譯出版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藏族是人口較多、居住區域較廣闊、文化較為發達的少數民族之一。藏族人民在其悠久的歷史中,創造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鮮明時代特征的藏族口傳文化。藏族民間口傳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精神產品,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世代相傳。它作為藏族傳統活動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大量的生產生活信息,真實、全面地反映著藏族的精神世界、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傳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地處我國西北的甘肅文化出版社以堅持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的出版宗旨,策劃出版《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該出版項目先后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國家‘十二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規劃項目”。現從以下幾個視角對《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叢書的出版特色與創新予以評價。
該叢書資料搜集范圍遍及甘、青、川、滇、藏五個省份,搜集范圍之大、搜集地域之廣,前所未有。所搜集的資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有的已經出版但是年代久遠,還有一些則是組織人力在藏區搜集的未出版的第一手資料。整個整理分類階段,注重編輯人員參與資料的整理分類和相關的協調、溝通工作。首先將這些資料匯總到藏文編輯手中,根據文學體裁的不同做一個大致分類,例如民間故事類、頌詞類、諺語類、民歌類、謎語類、敘事詩類等。之后將這些資料分發到該項目的專家組,專家們對其進行更細致和專業的劃分,例如民歌一類,安多地方的情歌被稱作“拉伊”,將其分為一類,根據“拉伊”所表達的情感的不同又細分為追求、接受、相戀、離別、思念、悲傷、抱怨、譏諷等篇章;將安多地區在婚禮和新年等慶典上唱的民歌——“贊歌”分為一類;將在衛藏等地流行的民歌歸入“衛藏民歌”一類,再根據內容細分為“情歌”“酒歌”和“果諧”。《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第一輯共60冊,分為十三個大類,分別是民間故事、斯巴長歌、斯巴問答歌、敘事詩、頌詞、拉伊、對歌、贊歌、酒歌、情歌、果諧、諺語、謎語。整理分類除了使這套叢書的編目更科學、更清晰之外,還有四個目的:第一,剔除其中消極的、非正能量的內容,例如敘事詩中重點描述藏族和回族歷史矛盾的作品;第二,盡量剔除近些年的一些作品,保留歷史久遠的民間文學;第三,剔除一些不完整的或是其內容已無法考據的作品;第四,剔除同一類中重復的作品。
翻譯是《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整個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翻譯質量的優劣決定著整套叢書的質量和品位,還決定著后期編校工作的難易程度和工作效率。早在藏族民間口傳文學資料整理之時,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特聘藏漢兼通的二十余位翻譯專家,組成了專業的翻譯團隊。在翻譯工作中,根據這些專家的專長,給他們分配了不同類型的口傳文學資料。翻譯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在轉換過程中要忠實、準確地傳達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就藏族民間口傳文學而言,不能為了保留藏族文化的古樸和原本面貌,而忽略了讀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同時在準確地傳達原作品的內容時,不能忽略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我們始終要求這些專家堅持語言本土化、表達準確化、文風通俗化,原汁原味地體現藏族語言文化的魅力和藏族的傳統文化,力求“信、達、雅”。
《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的編校是一項需要投入許多精力和人力的工作。其編校工作包括藏文編校和漢文編校兩個部分。
(一)藏文編校
藏文編校的工作難度大,不僅要對藏文原文進行校對,還要對漢文譯稿進行校對;與此同時,還需更細致地檢查同一類的口傳文學中是否有重復。考慮到本社藏文編輯力量的薄弱,以及藏族口傳文化內容、種類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我們邀請了數十名特約編審。特約編審都是藏族人,對藏族傳統文化非常了解,漢藏兼通。我們將特約編審集中到一起,自由組成兩人的審稿小組或者一人獨立審稿。《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第一輯共60冊、十三類。因此編校工作中,都由一個小組對一類稿件進行校對,此為一校。到第二校時,會將這十三個種類重新分配給不同的小組。這樣一來,在一校中未發現的問題或者錯誤,會在二校中得到及時解決。另外,將本社的藏文編輯和特約編審集中到一起工作,在遇到編校問題和編校工作的分配等問題時,大家可以面對面商量、溝通,既能提高稿件的編校質量,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根據稿件的難易程度(包括藏文原稿和漢文譯稿),藏文編輯和特約編審一般最少要做到三校,有的稿件甚至經歷了四校、五校。
(二)漢文編校
藏文編輯和特約編審的工作結束后,漢文編輯還要校對漢文譯稿,主要是看漢文譯稿是否流暢、優美,特別是看譯稿能否為其他民族的讀者所理解。藏族口傳文學的內容涉及藏族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之藏語和漢語在表達習慣和思維邏輯上的差異,使得譯稿中的有些內容在語言和表達方式上晦澀難懂。但是漢文編輯又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而任意修改,因此需要再三斟酌,并與藏文編輯相互溝通,以確保譯稿的修改既不失藏文化本色,又能為廣大讀者所理解、接受。
《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主要有以下特色和優點。
第一,資料搜集的地域廣泛,內容豐富,種類多樣。其中收錄的藏族民間口傳文學涵蓋了甘、青、川、滇、藏五個省份的各個藏區,涉及藏語三大方言區(安多、康巴和衛藏)。僅第一輯中就有十三類,其內容囊括了藏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歷史、宗教信仰、觀念、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
第二,分類更科學化、專業化。藏族民間口傳文學分布地域廣泛,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將這些資料匯總分類,不僅要從整體把握,考慮其地域文化特色,還要從內容細節、特點等方面入手進行分類。因此,我們在《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第一輯60冊中分出十三大類,每個大類下根據所表達的內容、特點以及其用途又進一步分類。例如諺語,以往諺語的分類整理大部分是按照藏文字母的順序來分類,或者極少數按照諺語的內容進行一個大概的分類整理。此次,以諺語的內容為依據,囊括說教、哲理、贊頌、譏諷、訴白、暗語和格薩爾諺語七類;每個類別又根據細節內容再次分類,如“說教”一類又細分為做人修心、思想品德、語言、世事、家庭五個內容。如此分類確保讀者在閱讀本書時,通過目錄索引可以查詢任意一條諺語,極大地方便閱讀與研究。
第三,藏漢對照。本套叢書是藏漢對照,即以藏文原稿為依據,翻譯成漢文。這套書面對的不僅僅是眾多的藏族讀者,還有非藏族讀者群。此外,根據一些讀者的反饋,藏漢對照,對于從小在以漢語授課的學習環境下成長而對母語略知一些的藏族同胞和想要學習藏語、藏文化的其他民族來說,是學習藏語、了解藏族傳統文化的很好的參考書。
第四,高質量,低定價。本套叢書藏漢對照,圖文并茂,采用四色印刷;在裝幀設計方面,封面和內文裝幀設計充分凸顯民族元素,高雅大氣,獨具特色。考慮到讀者的購買能力(特別是廣大的藏族讀者),分冊定價在18~22元,具有高質量、低定價的特點。
(一)《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的出版,對搶救和保護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
藏族民間口傳文學是藏族民眾長期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反映的是藏族民眾的真實生活,它自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并被不斷地修改和加工,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廣大的藏區,口傳文學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古樸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隨著整個社會的改革,藏區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在這個過程中藏族的一部分傳統文化在流失、消亡,例如在某些藏區,婚禮中的儀式逐漸簡化,甚至部分儀式被取消,與之相應的婚禮各項儀式中的頌詞(如梳頭頌詞、哭嫁歌、迎親詞、新娘坐騎頌詞、新郎系腰帶頌詞、帽子頌詞等)也逐漸失傳。當然,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也是一部分口傳文化逐漸散佚失傳的重要原因。為了搶救和保護藏族口傳文學,我們一方面收集、匯總已有的藏族民間口傳文學;另一方面,組織人力采用民族學田野調查法、文獻資料搜集法等,進一步挖掘、搜集瀕臨散佚的藏族珍稀口傳文化,將其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將這些資料匯總,加以整理、翻譯,最后正式出版,對藏族民間文學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二)《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匯總了各種形式的藏族民間口傳文學,具有學術價值。
《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中匯總了甘、青、川、滇、藏五個省份藏族地區流傳的各種形式的口傳文學,是藏族民間口傳文學的一次補白之作,為研究藏族民間文學提供了更為全面和豐富的資料。此外,藏族民間口傳文學真實再現了不同時期藏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宗教信仰、倫理觀念、審美觀念、道德情操及民族心理素質,可以說,是反映藏族社會及生活各個方面的一部百科全書。《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中收錄的藏族民間口傳文學將為國內外眾多學者在研究藏族民間宗教信仰、民俗、語言(方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提供更為詳實可靠的參考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三)《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的出版,架起了又一座藏族與多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
策劃、出版《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的初衷之一就是傳承、弘揚瀕臨散佚的藏族珍稀口傳文化,促進藏族與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本套叢書將收錄的藏族民間流傳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口傳文學,全部翻譯成漢語,并配以反映藏區地理風貌和藏族社會生活的圖片,不僅使藏族民眾,還有其他民族中對藏族、藏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能夠全面、翔實地了解藏族古樸而又鮮活生動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學,還可以促進其他民族對藏族的深入認識,有利于不同民族間在文化方面的友好交流。
綜上所述,《藏族民間口傳文化匯典》的出版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在資料的整理分類、翻譯、編校等工作環節中還需要組織一批具有專業素養和嚴謹工作態度的高水平人才。從學術層面來講,這項工作是對藏族口傳文學的一次更全面、更清晰的梳理,是對藏族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識;從社會層面而言,搜集、整理、出版瀕臨散佚的藏族珍稀口傳文化,傳承和弘揚藏文化,傳播藏文化的正能量,有力推動藏族與其他民族間的互動和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1]斯農平措,劉驤.藏族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0).
[2]劉勇.藏族民間文學的概念、對象及理論構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0).
[3]李曉麗,張冀震.藏族民間文學中的民俗因素[J].中國藏學,2007(4).
[4]陳榮澤.藏語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歷史地理人文背景[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G239.2
A
1007-9106(2017)01-0176-03
劉彥(1986—),女,民族學(藏學)碩士,甘肅文化出版社藏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