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花
(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英語系 河南鄭州 450054)
大學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研究
劉全花
(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英語系 河南鄭州 450054)
外語教學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文化教學,中國大學英語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本文擬從分析產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根源,分析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討在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外語教學中落實文化教育的建議。
中國文化失語癥目標語文化中國文化
英語教育不僅包括語言技能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也包括文化素養的培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語界研究者發現外語教育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外語教育中過多關注目標語文化的輸入已經不符合外語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時代要求。外語教育中存在忽視中國文化輸入導致外語學習者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即“中國文化失語癥”制約英語教育的發展。2000年從叢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指出具有相當英語水平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始終顯示不出大國學者應有的文化底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典型的例子是具有較好英語水平和較好的中國文化修養的博士在跨文化交流中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也無能為力。由此引起了中國外語界對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研究關注。
21世紀以來研究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外語學者不斷增加。外語界基于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研究結果主要表現在:1.理念研究、實證研究以及綜合研究。1.理念研究者主要關注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如石志華、楊娟等。石志華(2015)指出,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表達能力不足主要是由對學習母語文化的價值,教育偏誤導致中國文化“失語”。學習語言意味學習文化,語言文化交際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以目標語文化為驅動的英語學習已經不合時宜,趙恕敏(2015)基于中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研究指出,要消解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需要調整教師的文化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中國文化意識,協助英語學習者建立正確的文化觀,避免文化教與學的失衡現象。從叢(2000)指出中國文化失語是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如果是在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的含量缺乏,那么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含量幾乎為空白,無論是漢語詞“交流”或者是英語詞“communication”,其行為都是指雙向的交流,是文化的互動。2.實證研究。賈燕(2014)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的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大學英語教材很少涉及中國文化內容,“《新編大學英語》幾乎找不到中國文化內容”,“《新通用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的相關文章要稍多些,但基本沒安排在主題文章中”,“第四冊“Holiday and Tradition”這個單元涉及到Thanksgiving、Christmasday,韓國的秋夕節(Chuseok),泰國的宋干節(Song Kran),及伊斯蘭教的齋月節(Ramadan)”,卻沒有發現涉及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可見英語教材中國文化內容邊緣化或被忽略情況依然很嚴重,蔣亞瑜、劉世文(2005)、鄧文英、敖凡(2005)采用測試、訪談、問卷等工具進行調查研究英語學習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試不能夠用英語恰當地表達測試中涉及的中國文化。3.綜合研究。從叢(2000)指出為數不少的中國學者不知令西方人崇敬的孔子的英文譯名Confucius,還有把Mencius(孟子)奉為異國圣者“門修斯”。孫永、張偉偉(2011)發現“中國文化失語”源自“中華文化認同”意識的欠缺,很多學生對“圣誕節”、“愚人節”、“情人節”以及希臘神話,圣經故事滔滔不絕,而對中國京劇、太極、八卦圖、文房四寶及《論語》、《莊子》、《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很少學生知曉。
(一)跨文化交際理念和實踐中的偏頗
外語教育理念引領教育實踐。在大學階段現行的英語課程要求中規定了三個層級的要求,只是在“更高要求”部分的翻譯能力規定學生“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和文化的文章”,這一規定只顧及到一部分大學生,忽視對大多數大學生的要求,這種偏頗現象容易導致基于基礎階段英語課程標準文化學習要求繼續深入學習產生了中斷。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了文化意識培養的分級標準,諸如了解問候、稱謂、交際習俗的差異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力,在體驗差異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中已經把“熟悉我國社會生活的一般話題,例如職業、節日、風俗、社交“禮儀”、“能在交流中用英語簡單介紹祖國文化”、“有較強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作為知識和情感態度目標,但是大學英語課程標準這部分斷檔了。這反映了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標準創訂者對于這一問題的忽視直接影響到外語教師的教學實踐。當前大學外語教育實踐中目標語文化的輸入遠遠超過了母語文化即中國文化的輸入,在英語教與學實踐方面忽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脫離了對母語文化的學習和理解進行跨文化交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知己,也無法知彼。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互動,缺乏母語文化的參與,交流中只知目標語文化,不知母語文化,就會導致母語文化失語癥,文化失語癥不僅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進行,影響中國文化的傳播,更重要的是還影響到英語的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以及未來的生活幸福感。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實踐對大學生走入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英語文化學習對大學生成為社會人影響深遠,影響的不是大學生自身,而是人際互動間的互相影響涉及更多領域。目前“中國文化失語癥”已經在許多領域引起關注,在英語語言、文學文論、音樂美學、影視藝術等出現西方話語霸權無所不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值得大學英語教育者深思:在外語教育中落實一定的中國文化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二)外語師生中國文化教與學的力不從心
除極少數的學者外,大部分人對中國文化認識存在明顯的偏差。儒家的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富貴不能淫”被錯誤地翻譯成“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human beings sex is always good”“be rich but not sex”。有博士或教師把人名Mencious(孟子)和Chiangkai-shek(蔣介石)錯誤地理解成“門修斯”和“常凱申”。外語教師中國文化方面的欠缺無法實現英語教學的文化目標的落實。有的老師根本不知道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直接阻礙對學生的文化教學。學生沒有文化教學的引領實踐致使其對中國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在英語學習中過度關注目標語文化,顯得中國文化學習力度不夠。教師的英語教學和學生的英語學習多數聚焦在語言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上,很少關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英語教與學中傳遞文化能力培養更是少見。英語教學的現狀則遠遠不能滿足傳遞中國文化的需要。原因是我們偏于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中國文化的傳授,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大學畢業,英語通過了四級、六級都不知道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中國經典文化的正確翻譯。外語師生的中國文化的教與學的力不從心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外語教學中重語言技能輕文化素養滲透的外語課堂直接制約著中國文化的學習和傳播,也直接影響到外語課堂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不僅影響到文化教學目標的實現,更重要的是阻礙英語學習者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為改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升中國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培養英語學習者應具備用英語向世人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一味地強調西方文化的輸入,“有時候我們也感覺到借來的鞋難以適合自己的腳,別人的話難以言說自己的存在,但自己卻說不出自己的存在,一旦離開了別人的理論范疇,我們就不會思考,無法言說了”。“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與母語的水平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發揮。”(高一虹,1994)。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必須重視中國文化的學習,外語教師要有主動學習中國文化的意識,提高教師自身跨文化素養,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要有意識地滲透將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及時補充一些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或描述,協助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中學習目標語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同等重要性。
(二)課程設置與教材編寫增添中國文化內容
當前英語課程設置偏重于語言知識,忽視文化知識,在有限的文化內容設置中目標語文化明顯多于中國文化,有針對性的文化教學課程和文化教學材料作驅動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很多院校英語專業開設文選課程或英美文化概況課程,但是中國文化課程的開設現狀令人擔憂,大多數院系(7/70%)沒有按照教育部頒布的英語教學大綱要求開設任何形式的中國文化選修課”,(肖龍福等,2010)教材是師生教學的主要參考依據,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關鍵要素,“短時間內我們不可能系統地培養出大批合格的用英文授課的中國文化教師(大綱要求英文授課),但我們可能在短期內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肖龍福,2010),因此目前英語教育中重視選擇或編寫具有中國文化內容的英語教材是當務之急。
(三)增加測試中國文化考察比重
《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1)對中國文化教學提出要求:“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其中對大學生的更高要求包括“能翻譯反映中國國情或文化介紹性的文章”(同上:4)。但是當前英語考試中文化測試內容依然被忽略,這種情況直接阻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積極性,也影響著學生全面人格的發展和完善。增加英語考試中的文化測試內容并進行分析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文化學習,使在英語學習中體驗到文化學習的學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獲。基于外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我國英語教育界和漢語教育界有必要展開更多的研究,使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加強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學習,促進英語學習者語言技能和人文素養。
(四)師范院校加強職前英語教師文化教學培訓
師范院在英語教育中“加強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和諧共生是引導職前英語教師趨向雙語人和雙文化人的重中之重”。(劉全花,2014)師范院校培養的職前英語教師大多數都是未來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如果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師能做到有計劃在語言技能教學落實文化教育目標,將為英語學習者在今后高階段的英語學習中加強跨文化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英語中接受跨文化意識熏陶,將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接受文化教學指導的職前英語教師,將對數以萬計由小學英語學習者、中學英語學習者、大學英語學習者以及各個行業單位工作的社會人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英語語言學習的同時接受到的跨文化素使每個英語學習者受益終生,惠己、惠人、惠社會。師范院校重視培養和指導職前英語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是改善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有效措施。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2-10-19.
[2]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
[3]鄧文英,敖凡.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8).
[4]付京香.跨文化視域下的外語教學與母文化傳播[J].現代傳媒,2011(1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http://www.edu.cn/20040120/3097997.shtml.
[6]高一虹.生產性雙語現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
[7]賈燕.大學英語學習中的母語“文化失語”缺陷之考察.
[8]蔣亞瑜,劉世文.提高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方法與途徑[J].集美大學學報,2005(3).
[9]Larry A.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oreign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2000.
[10]劉全花.英語學習者文化認同實證研究[J].大學英語與教學,2014(5).
[11]石志華.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之反思*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0).
[12]肖龍福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研究,2010(1).
[13]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H319
A
1007-9106(2017)01-0154-04
*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2016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2016-JSJYYb-153)“職前英語教師文化教學能力培養改革探索與實踐:以河南省為例”及2014—2018年度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項目(JJWYYB2015050)“母語和中國傳統文化對英語教與學的影響”的部分研究成果。
劉金花,女,鄭州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師發展、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