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強
[摘 要] 自學能力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如果具備了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課堂學習效果就會得到加強,同時也有利于其他學科的發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樹立自學意識;啟發積極思維;引導自學方法;培養自學習慣。
[關鍵詞] 自學能力 意識 思維 方法 習慣
自學能力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如果具備了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課堂學習效果就會得到加強,同時也有利于其他學科的發展。由此可見自學能力多么重要。
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
一、樹立自學意識
學生只有具備積極的自學態度,才能產生強大的內驅力,促進自學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樹立自學意識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入手。
(一)以“境”引趣
我依據課文內容,設置情境,帶著學生進入情境中,激起學習興趣。
教《小馬過河》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書中所寫的“小馬兩次來到河邊,與老牛、松鼠三次對話的場面。”播放《小馬過河》的背景音樂、動畫及配樂朗讀,動感有趣的畫面一下子抓住了學生。他們沉浸在情境中,仿佛在和小馬、老牛、松鼠對話。視聽結合,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迅速提高了。
有了這種新奇的感受,他們再次學習的欲望更加強烈,不由自主地想嘗試進入下一篇優美的課文,自學態度有了雛形。
(二)以“讀”生趣
我特別注重用感情朗讀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以讀激情,以讀生趣。
教《錫林郭勒大草原》時,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大屏幕上,悠揚的馬頭琴聲緩緩地飄蕩起來,廣闊無垠的大草原綠的讓人心醉。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和著悠揚的馬頭琴聲,把學生帶入了美麗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學生仿佛也置身于其中,不由自主地跟著朗讀起來,接著師生對讀,賽讀,輪讀……學生越來越富有激情。
讓學生帶著最佳的心境,讀中感動,感動中讀,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有了學習興趣,孩子們產生了動力,自覺主動進入預習環節,自學的意識慢慢形成了。
二、啟發積極思維
開啟積極思維,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依托。讓學生經常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之中,把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化“身外之物”為自己的財富。
1.訓練思維的條理性
思考問題注重條理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思維由淺引向深處。
比如思考“為什么,怎么樣”,“哪幾方面”的問題,我依據課文內容,教孩子們使用材料組織語言,并告訴他們為什么要選取這些材料,然后啟發學生說,有意識地訓練他們思考問題的條理性,最后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堅持訓練,學生思維越來越有條理。
2.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學生認識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過現象去抓本質;理解課文,解答問題也往往限于表象。只知道作者是這樣寫的,但卻不知道這樣寫真正意圖。我依據教材,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多問幾個“為什么要這樣寫”,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習慣。
我在教《倔強的小紅軍》時,引導學生探究“小紅軍這樣做究竟為了什么”來挖掘作者寫作目的,訓練了學生深層思考,更加準確把握課文所反映的主旨的能力。
3.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課堂上回答問題,經常是“人云亦云”。這種從眾心理容易抑制學生的創造思維。我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引導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進一間房子,可以從哪里進?大多數回答“門”。在我的再三追問下,有的回答窗戶,煙囪。通過此告訴學生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學生豁然開朗。
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娛樂游戲中常常有意識的進行思維創造訓練。讓他們為自己的獨特發現歡欣雀躍,獲得成就感,喚起學生獵取新知識的欲望。
三、引導自學方法
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這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因此,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學習策略顯得十分重要。
我精心設計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學法。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從默讀逐步過渡到有聲朗讀,從了解課文內容的淺讀到質疑、感悟、有感情地深讀;劃,學生標明自然段,劃出生字詞語,標出疑難詞句;想,圍繞題目和課后題,借助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獨立思考,積極尋找答案;討論,組內發言,對課文進行分析和評價,交流學習心得。
因為掌握了自學方法,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他們自讀思考、交流討論,最后歸納總結,課堂上,圍繞一個問題,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一次發言都贏得陣陣掌聲,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能不得到激發嗎?
課前鼓勵學生大量進行自學實踐,自學能力得以提高。這時候,不用你催,他們自己就進入自學,期待下一次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四、培養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要培養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自學習慣呢?
1.有目的的自學習慣
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習道路上的指路明燈,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我把班里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每次上課前給他們布置自學要求,讓他們明確該節課的學習目的。另一組,讓他們在課前自由預習。經過一周時間的對比實驗之后,我發現:前一組學生上課時思維活躍,能夠積極回答問題,學習任務完成出色;而后一組學生形成了明顯的反差。由此看來,明確學習目的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每一課我讓學生訂立自學目標,以完成目標程度進行表彰獎勵。這樣有意識地訓練,使他們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自學習慣越來越好。
2.自主預習習慣
上新課前注重檢查預習效果,要求學生按照的四步自學法進行展示,激發學生興趣,養成課前自主預習的習慣。
3.勤翻工具書習慣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字、詞學習中,鼓勵學生動手,向工具書要答案,讓他們掌握一個字、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活意義”。
課堂上,我采用激將法、競賽法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字、詞的自學理解,學生查閱工具書的頻率越來越高,勤翻工具書習慣就會慢慢養成。
4.堅持閱讀、積累習慣
我鼓勵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閱讀,鼓勵學生養成讀思結合、堅持做好讀書筆記的習慣。讀書時看到好的材料或者有啟發的問題,立刻抄錄下來,并且嘗試寫下心得體會。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
我定期舉行閱讀、積累展示會,創造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孩子們從中獲得成就感。這樣持之以恒,在豐富學生詞匯、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堅持閱讀、積累的習慣。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不管哪一種方法,前提是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內外注意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的能力,那么,就一定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