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軍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不斷增多,過程觸目驚心,性質十分惡劣,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殘忍惡劣,侮辱性極強,引起人們對校園欺凌現象的廣泛關注。中職校園也時有發生。校園欺凌頻發,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原本應該充滿歡聲笑語的菁菁校園,為何會欺凌事件頻發,是什么讓青少年變得如此暴戾?
一、 校園欺凌的概念
欺凌是指一種反復發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惡意侵害行為,通過孤立、侮辱、威脅、打罵、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校園欺凌概括來說 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一個或多個學生集中 持續地故意傷害或破壞某個或某些學生的財物、身體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學生肉體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的欺凌者還將欺凌過程、欺凌照片發布到網上,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難以平復的傷害,甚至促使自殺行為的發生。有些被欺凌者會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反抗欺壓行為或成為新的欺凌者,最終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二、校園欺凌的特點
1.手段多樣
常見的手段不僅包括對被欺凌者直接的身體 暴力攻擊,如推搡、掌摑、拳打腳踢等,還包括對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傷害,如嘲笑、侮辱、恐嚇、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敵視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為的表現。
2.持續發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將受欺凌情況告訴家長或老師的心理,欺凌行為通常在一段時間內反復發生,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多次反復欺凌受害者,并以此為樂。
3.普遍存在
校園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專校園。中專生正處于青春期,心智與心理都還不成熟,對自己行為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再加上人們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常常把欺凌理解為同伴之間的小打小鬧,造成中學校園成為欺凌的高發地帶。
4.力量失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者實施欺凌的學生由多人組成,形成實力或者勢力上的優勢,使被欺凌的學生在心理上懼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種恃強凌弱、仗勢欺人的不對等局面。
5.行為隱蔽
欺凌行為通常會發生在一些隱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長和學校往往很難發現。而且間接欺凌往往不明顯,家長和老師短時間內無法察覺到孩子的異常。
6 .網絡爆曬
當前網絡欺凌逐漸興起,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傳播速度更廣更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 QQ、微博、貼吧等發送惡意詆毀、侮辱、威脅他人的文字與圖片,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與精神傷害。
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征、家庭的教育方式、同伴團體的影響 、大眾傳媒的不良示范 、學校道德教育缺失等諸多因素都會造成校園欺凌的產生。
三、校園欺凌的對策
1.加強校園安全立法
從法律的高度保護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還要健全懲戒機制,讓欺凌者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對欺凌者實施應有的懲罰和處置,才能鼓勵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來反抗。
2.強化學生道德教育
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我們職業教育永遠不變的宗旨。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注重健康人格的培養、良好道德的引領,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注重團結友愛、社會 公德、愛護弱小等教育。學校應積極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融洽的師生同學關系,改善校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快樂成長。學校還應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給他們基本的防范知識。 教師在處理學生的欺凌行為時,引導他們正確處理矛盾,讓他們認識到欺凌的后果和嚴重性。教師可以針對校園欺凌問題開展主題班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對欺凌問題的認識,也可以學到應對欺凌的技巧。
3.家校聯合,多管齊下
家長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既不過分溺愛孩子,也不過分專制。作為家長, 要及時發現子女的異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跡象。當得知孩子欺凌別人時,不要一味過分指責孩子,要耐心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欺凌別人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若孩子被欺凌時,多給孩子愛、包容與理解,讓孩子不要恐懼,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長與學校要保持聯絡,加強合作,一起出謀劃策,制止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4.加強自我防范意識
遇到欺凌時,及時與父母或老師 溝通,取得幫助和支持。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多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學會控制情緒。同時,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對考試的不如意、老師的批評、遭同學欺凌等,不應自卑退縮、自暴自棄,應當多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對解決問題。
總之,校園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必須協調行動,形成合力,一起關注欺凌現象,共同探討避免和解決 的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 的發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