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萍
[摘 要] 一曲《菊花臺》,鑄就了一堂課的成功;一陣中國風,吹近了傳統與流行的距離;一次突破,靈巧地撥動了音樂的新韻律。一位音樂老師的音樂示范課《菊花臺》,通過將中國風音樂引入中學課堂教學,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獨特創新,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同時體現了運用現代科技實現立體化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中國風 教學內容 創新 民族音樂
一位中學音樂老師的示范課《菊花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談談我在聽課中的幾點思考,以期更好地向大家學習和交流。
一、 教學內容的獨特創新
近幾年,流行音樂漸漸壟斷了音樂市場,作為社會新生血液的中學生們對其尤為鐘愛。中國有五千年文化底蘊,中華民族古典音樂以其悠長溫婉、激昂靈動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在世界文明的長河中畫出了一條細膩的弧線。但如此珍貴的文化瑰寶,卻在我國社會迅速變革和文化對外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漸漸被青少年們冷落、傳承難以為繼的趨勢。隨著弘揚傳統音樂的呼聲越來越高,尋求一種與時俱進的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載體已經成為每一個中國音樂人的課題和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風”的出現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中國音樂人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必然選擇。
“中國風”是指,采用包容中國古典文化內涵的歌詞和現代流行音樂的旋律、唱法及編曲技巧,使中國背景與現代節奏完美結合,產生出含蓄、優雅等氛圍的歌曲風格。它是由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一經推出,中國風歌曲便在近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受到巨大的歡迎并廣為流行。這樣獨特的方式,不僅極大推動了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創造出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其價值難以估量。
過去在課堂上單純地教授戲曲、民樂,往往是老師熱情洋溢地備課,慷慨激昂地講授,卻換來學生們的哈欠連天、課堂紀律的失控以及教師最終的失望。現在的中學生多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材內容以嚴肅高雅音樂為主,有時難免曲高和寡。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拓展教學內容,在課堂中引入新的形式和載體來實現教學目標,特別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中國風無疑可能成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李老師將上述可能變為了現實。她在敏銳洞察中國風歌曲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創造新的音樂文化的巨大價值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通過系統的音樂教學研究創造性地將其引入課堂,帶來了音樂教學內容和理念的重要創新,為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這是我對整堂課的閃光點的最深感受。
李老師的示范課程貫穿始終的《菊花臺》是周杰倫中國風的顛峰之作。歌曲用古代韻腳詩,把將軍的俠骨柔腸和有情人對離別的無奈悲傷表現得淋漓盡致。旋律為民族宮調式,有江南小調風格,伴奏用了大小提琴、吉他、古箏、琵琶、葫蘆絲等各種中西樂器。這首歌問世以后,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李婭老師遴選了《菊花臺》這首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帶學生感受中國韻味的音樂,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內容創新的理念和效果產生了巨大的示范和輻射效應。
教學內容中中國風歌曲的創新性引入,讓音樂老師驚奇地發現了音樂課教學過程和效果中開始發生的重要轉變:學生們能在課后積極主動地請教歌中的中國元素,用心了解和體會樂曲所用樂器和地方戲劇的分類,這不得不說是教學內容創新帶來的“奇跡”。
二、 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注重從課程開始部分就完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李老師的課程開始部分,鋼琴旁放著古箏,教師手上拿著葫蘆絲,突出了課程內容的中國民族音樂內涵。同時以師生合奏《菊花臺》拉開了課堂教學序幕,全場幾百師生陶醉在優美婉約的音樂旋律中。這既展示了師生的才藝,又讓學生初聽了歌曲,精彩的導入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所有的學生自然而言隨著旋律在心里默唱著歌詞。
(二)注重樂理知識的傳授
通常音樂教師在教授民族音樂內容時,會介紹五聲調式。但由于學生對樂曲缺乏了解,理解起來難度很大。中學生的一個特點是只有喜愛,才愿意了解,李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唱自己喜歡的歌曲,并進一步解析歌曲,使學生在享受和陶醉之中了解和掌握了民族五聲調式中宮調式的較為復雜的內涵。
三、 運用現代科技實現立體化的新穎教學
過去上中學音樂欣賞課,一般要求學生安靜地聽,然后由教師講解。教師教法單一,學生感覺無味,課堂紀律也不好組織,學習效果差。示范課中教師使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讓學生能主動從多角度感受歌曲,體會音樂的魅力。
《菊花臺》是導演張藝謀所導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主題曲,電影場面宏大,色彩絢麗。示范課中教師讓學生觀看電影片段,領略中國古代建筑服飾人文之美,從而了解音樂的背景,把視聽藝術和視覺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通過運用現代科技實現了立體化的新穎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學內容和課程細節的建議
(一)教學內容的拓展
近幾年,中國風的作品層出不窮,整節課中,只有一首《菊花臺》,我認為稍顯單一。建議可在課堂教學最后環節請學生推薦幾首中國風作品,通過播放音樂選段,帶動他們一起分析歌曲中的中國元素。如《霍元甲》用了中國打擊樂器鑼鼓,并加入戲曲唱腔。剛柔并濟,體現了中國民樂陰陽相容的和諧大氣。《東風破》中二胡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既悠長,又具歌唱性。如果教師能夠多播放幾首歌的片段,會更緊扣中國風的風格,增強厚重感以及普及面,給人一種準備充分的自信感。
(二)課程細節的兩點探討
1.學生模仿演奏
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模仿樂器演奏動作(包括大、小提琴、吉他、古箏、琵琶、葫蘆絲等樂器的動作),目的是用肢體語言表達歌曲感情,讓課堂更加活躍。
我認為,模仿樂器演奏動作可能更適合小學生,中學生做起來比較勉強也略顯幼稚。既然是中國風,就應抓住重點,讓學生辨聽配器中的樂器音色,讓學生看民族樂器實物,可忽略西洋樂器。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用豎笛吹奏旋律,讓他們參與到音樂中。在演奏中體會音樂的古典韻味,提高識譜能力和吹奏能力。
2.朗誦歌詞
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朗誦歌詞,讓人略感單調。為了達到讓學生體會歌曲意境的教學目的,單單用嘴讀誦歌詞仍顯不足,需要更多地引導學生用心唱誦。教師可以對歌詞中所包含的中國古詩詞進行簡略分析。如:月彎彎、閣樓、漫長的夜等簡單但極富表達力的短句(只幾句就勾勒出一位柔弱的女子形象)。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凄苦意境,這恰與歌詞后面的“你的影子剪不斷”相照應。歌曲最后唱到“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也是應了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詩詞名句,通過白話更直白的解釋,會帶來更強的沖擊力與畫面感。這既能凸顯了國學文化,又能達到了襯托民族音樂的初衷。
中國風引入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承、發展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責任和教學目標與新時代中學生偏愛流行音樂的興趣特征相結合迸射出的絢爛火花。它打開了一扇廣括民俗文化的彩窗,是學生們學習古典音樂、戲曲的調味劑、敲門磚和創新性載體。中國風引入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的大膽、重要創新,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學習熱情;顯著提升了學習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其有助于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感到音樂課不再是老師的獨角戲,而是大家一同享受藝術、展現個性和傳承文明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