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王珍一

上榜理由:一雙布鞋,踩過泥濘也踩過紅毯;一襲布衣,洗盡鉛華質樸本真。從工地上的泥瓦匠到知名地產商,從文化建筑到道德建筑,他生活在文明價值的尊嚴里。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曹振慨以君子之道和紳士風范為中華傳統文化做了最佳的注腳和示范。
歲末,秦嶺山下,云霧縈繞,不時有鳥鳴聲從山間傳來,悅耳動聽。歐式風格的庭院建筑群倚山而立,自然天成;淙淙碧流順山澗而下,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令人沉醉的清新與芬芳,恍若傳說中九天之上的神宮。龐眉皓發的老者素衣布履,恬然自得。徜徉其間,與他身邊的景致融為一體。作為這世外之境的締造者,遇有造訪之人,必親身遠迎,真誠以待,令人內心油然起敬。
這就是曹振慨給人的第一印象:儒雅,簡樸,自然。與之交流,所談論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深邃,圣賢經典之妙曼,卻只字未提他所從事的房地產行業。盡管他的身份是匯鑫置業董事長,但并不妨礙他精神層面上的追求,所謂大道無形,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已經融入到他的生命里,“一事一修行,一步一人生。”
精神上的富足,讓他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極低:農家飯的山野之味能令他胃口大開;一臺破舊的電瓶車載著他在領地里悠然巡游,他看上去和一位田間陌上普通農夫毫無二致,只不過,眉宇之間多了幾份豁達與睿智,這一切并不因他的身份而顯得突兀。
曹振慨似乎有意在避開世俗的嘈雜,以他的身份和地位,達官顯貴、社會名流都會主動結交他。但他卻偏偏喜歡與那些默默無聞,熱愛傳統文化的讀書人交往。另一方面,曹振慨對房地產業有自己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在他的理念里,作為建造者,注重樓盤的品質是最基本的,他更關心“除了它的基本屬性之外,能否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讓建筑體現城市之美,讓建筑啟迪心靈之光,讓建筑引起人們思想的共鳴”。他給自己親自參與、精心設計的建筑賦予了另一種涵義,“比如說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這些偉大的建筑成為了一個民族的象征,一個國家的驕傲,甚至成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他說,追求“無形的價值”讓他感到內心的歡愉,所以,他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利潤的最大化”,這時,他站在了一個商人的反面。
修心之路
“做房地產是一個良心活。”曹振慨談及自己的職業,格外強調“良心”二字,“凡事都要從心出發,心正則事成。”在進入房地產行業之前,曹振慨就開始了修心之路。
“一個人的財氣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對朋友義氣、孝敬父母、寬厚待人、懂得取舍等等,這些都是聚攏財氣的因素。”在曹振慨看來,財富不是掙來的,而是因緣而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從來不缺錢”。和許多老一輩企業家一樣,曹振慨從泥瓦匠做起,“雖然都是泥瓦匠,但這個泥瓦匠又有所不同,或許別人只是在砌一堵墻,而他卻想著建造一座心中之城。”天生的遠見卓識讓他在商業領域游刃有余。
當然,也并非萬事皆遂人愿。在成立匯鑫置業之前,曹振慨曾開過建筑公司。追討欠款幾乎是所有建筑公司的難題,“往往是工程給人家做得挑不出理,但是欠款還是會很難追回。”在沒有契約精神的市場環境里,建筑公司總是處于被動的位置。“大多數情況下,為了追款,放棄尊嚴是不可避免的事。”
他創立匯鑫置業的初衷之一就在于此——找回尊嚴。在匯鑫置業成立之后,曹振慨用“契約精神”引導企業,在業界推動并重新樹立契約精神,讓更多的人找回尊嚴。
匯鑫置業集團的經營理念里有這樣一句話:“卓越的品質與優質的服務是匯鑫置業集團永遠的承諾。”這是曹振慨“修心”的另一種體現。
很多樓盤都有一個總電箱,所有的水電和管網都集中于此,業主要入住必須另行花費一筆不小的費用來重新布置暗線,引入到戶,既費時又勞神。“我們在設計項目之初,就會把這些都規劃好,一次性解決問題。”類似的貼心服務,曹振慨默默在做,不為評比,只為安心。他覺得自己只是在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殊不知,他無意中為行業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準和高度,從此,更多人因此而受益。
“一個企業的社會價值往往就體現在這些方面。”曹振慨喜歡用“社會價值”這個詞,他覺得只有被社會檢驗過的,認可過的,才能形成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做人如此,做企業亦是如此。
建筑之魂
曹振慨喜歡與精神上有共鳴的人交談。他性格的仁厚與思想的通透打動過作家賈平凹,也打動過建筑大師張錦秋。在賈平凹那里,他感受了文學藝術的魅力;張錦秋則讓他感嘆建筑藝術之美。賈平凹說,“曹振慨蓋的房子,住著讓人放心”;張錦秋則視曹振慨為知己,“他是真正懂得建筑藝術的人,對建筑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我對美好的事物極其敏感,對美有一種天生的領悟力。”曹振慨如此解釋自己緣何醉心于文化藝術。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房地產商,“我是在雕琢一座城市的格調與美感。”他的眼光與視角首先是偏向于文化的,藝術的,其次才是商業的。這讓他一開始就站在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登上山頂,并看到了別樣的風景。
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在思索一個問題:怎樣的住宅樓才能體現這座千年古都的氣質?思索緣于一次異域考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他和考察團隊參觀了圣索菲亞大教堂,這座始建于公元532年的建筑給了他極大的震撼,“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其創造性的建筑形式、豐富的歷史內涵、宗教價值以及非凡之美而超越了其他遺跡。它成為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象征。”
“大教堂的材料和工藝讓我感到汗顏,當我們現在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燒磚為主,而人家一千多年前就使用了大理石拼花。”這一細節,讓曹振慨心緒難平,一個有關城市坐標性建筑的構想在他心里醞釀。
作為一個擁有3100年城齡的古都,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絲綢之路的起點,中華民族精神故鄉,同時又是現代化中國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西安,該用一座怎樣的建筑才能體現這片土地的深沉與厚重?曹振慨與張錦秋二人同時想到了“和諧”二字。
“一座城市的建筑中,住宅一般要占60%,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數據,可以說,住宅構成了城市建筑風貌的基調,住宅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誠如建筑大師沙里寧所說:‘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知道了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這是張錦秋建筑作品集中,一段關于城市住宅建筑的描述。
他們給這座體現城市文化特色的居住小區起了個雅致的名字——群賢莊。這是張錦秋首部住宅建筑作品。“以自然風格為主線,兼收唐文化精髓,營造出‘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的城市‘三忘意境。”有人這樣品評群賢莊。
2002年4月,群賢莊通過了國家建設部專家組關于“AAA住宅性能認定評審”,2002年11月,群賢莊被國家建設部“認定住宅性能為AAA級住宅”,群賢莊成為西北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家AAA級社區,也是西安市建筑行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獲得的最高榮譽。
“曹振慨專注于每一個細節的打造,使得每一處建筑都成為地產業的標桿。”在張錦秋眼里,曹振慨對建筑的理解早已超脫于地產商的身份。“他想要為社會做一件好的東西,值得紀念和珍藏的東西。”賈平凹說。2007年,匯鑫置業集團的另一力作“匯鑫九座花園”榮獲國內建筑行業最高榮譽——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成為這一年西北地區唯一獲得“魯班獎”的民用建筑。
思想之光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也就是說,天無所言,而四時按律穩行,百物依法生老,正所謂“大道無言”。與曹振慨交流,一個比較有趣的細節是,無論將話題引往何處,最終,他都能從諸子百家的經典中找到論點和論據。
曹振慨喜歡引用《論語》和《道德經》里的話,他最核心的思想幾乎都出自于《道德經》,“或許我們成不了圣賢,但能以圣賢為榜樣。”
他思想的緯度令人驚訝,“在春秋戰國時代,在中國,我們這里出了一批大哲學家,呈現出百家爭鳴之盛景,而在世界各地,亦是如此,國外許多大思想家也出現在這一時期。人類文明發展到某個階段,出現思想大爆發是必然的。很難說誰比誰更優越。”
談及商界的榜樣,他會推舉股神巴菲特,“他觀察趨勢,發現企業的未來,分析產品的走勢,他絕對是一個大哲學家。”曹振慨倒不關心巴菲特的財富,而是欣賞他閃耀的思想光芒。
“你有了模仿的對象之后,以之為參照,其實就是一種修行。”曹振慨說,首先你得有這樣的意識。而他似乎天生具備這種意識。當初,他接觸到先哲思想時,他就有一種頓悟,此生并不能只為自己而活了。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嗎?”記者問。
他愣了半晌,仿佛這個問題不應該被提出來,“你看我像個商人嗎?”他反問。在他看來,“商人”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匯,“將一些并不好的現象名詞化,合法化,這是當今中國文學的悲哀,文學應該擔負起樹立積極價值觀的責任,但看看我們周遭,都是各種語言暴力。”曹振慨搖頭嘆息。
如今,他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尋求改變,他參與建設的眾多樓盤,諸如匯鑫IBC、西電科技園、匯鑫花園、群賢北府等無一不是思想與情懷的結晶,為行業樹新風,為時代添光彩。“不斷修行,讓自己變得美好的同時,也讓這個國家和民族變得更好。”曹振慨并不善語言表達,但質樸的話語卻更讓人動容。
智者之夢
自古以來,秦嶺就充滿著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連它名字的由來都還是個謎。究竟出自誰口,得于何時,史學界至今還莫衷一是,只有一種觀點被普遍認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國的威名。所以,這座橫亙在中國內陸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嶺。
秦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山脈之一,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并稱為地球“三大名山脈”。 這座橫貫中國東西走向的山脈,與淮河一道成為中國南北分界線,影響著中國的地理人文,環境,氣候、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花甲之年的曹振慨最終將目光投向這里,“在這樣一個人類文明的搖籃,為中華民族修一座精神的廟宇,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奮的事情。”曹振慨談及秦嶺書院時,一向淡然自若的他顯得有些激動。
不得不說,秦嶺書院是足以令世人震驚的偉大的構想。它最初的倡導者是《大秦帝國》的作者孫皓暉,這是一位同樣有著歷史使命感的學者。“孫老師對諸子百家思想研究之深,令人嘆服,連南懷瑾老師都曾出資100萬,以表彰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達到的藝術成就,但孫老師婉言謝絕了。他并不為名利,因為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負。”曹振慨對孫皓暉的評價極高,稱贊他為“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曹振慨的構想里,秦嶺書院旨在恢復書院教育的傳統,培養“通才大師級人才”,何謂“大師級人才”,曹振慨解釋說,就如同春秋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這樣的人物,為當今世界解決現實難題。另一方面,書院的教育是對目前體制內教育之外的“另一種教育”,“相對高等教育而言,它是更高端的教育。”是對現行教育體制缺憾的一種彌補。
很顯然,秦嶺書院還是一個思想傳播和社會共同價值觀形成的平臺。它幾乎成為了春秋時代百家爭鳴的現代版。
“秦嶺,這塊充滿魅力的土地,遇見了曹振慨,是一件幸事。又仿佛上天注定,曹振慨要在這里開啟他的夢想之旅,為世人建造一座精神的高塔。”有人這樣形容曹振慨和秦嶺書院。
現在,作為配套設施的群賢別業已經建成,65棟歐式別墅建筑群,背依終南層巒疊翠,面對祥峪千古碧流,在圭峰右灃峪,高冠、祥峪兩水歸一,歐式風格的庭院美景和原生山水景色相映成輝,徜徉其中,猶如仙境。
“其實,作為一家企業,我們也在轉型。在這里投入了6個億,如果把資金成本算上應該超過10個億了。光是維護這么大的地方,每年的人力成本就得500多萬。很多人給我出主意,說曹總你應該怎么弄更好賣。但我知道,我不能那么干,因為我知道我為何要堅持做這個事情,它不僅僅是一個別墅區,未來它可能是一個景點,一個傳播思想文化的集聚地,那種社會價值,就如同諾貝爾獎的設立一樣,對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是無形的,也巨大的。”
最終,曹振慨又歸結到“社會價值”上,他說,“無私為大私”大概就是這個道理。或許,秦嶺書院就是他余生的一個夢想,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他愿意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回首人生,他順著自己的內心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無愧于心。但他仍然在努力做得更好,“因為人生是一場沒有盡頭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