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旺

上榜理由:43歲下海創業,53歲產品走向世界,63歲完成企業轉型,72歲為世界定行業標準。30年,他把一個作坊變成震驚世界的科技王國,形成了一套可成為經典的管理模式。他是企業家,也是思想家,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卓越的全球眼光,使他和他的企業成為令全球尊敬的“教父”和典范。
2016年11月17日,在決定全球通信技術標準的5G方案大戰中,中國華為以絕對優勢擊敗歐美列強,主推的PolarCode成為5G短碼最終方案。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時代,通信幾乎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命運。方案大戰的勝利標志著華為在通信核心技術上突破了歐美壟斷的局面,中國通信技術正式邁入世界頂尖領域。
作為世界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之一,華為在全球150多個國家擁有500多萬客戶,全世界有1/3的人口每天都在使用華為的通信設備。按照《財富》雜志2016年公布的世界500強入圍門檻,華為也有望成為首家沖刺《財富》500強的內地非國有企業。英國《經濟學人》的評價是“它(華為)的崛起,是外國跨國公司的災難”。
在華為公司崛起的背后,72歲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則一直刻意保持著低調。這位中國電信設備制造領域的“教父”級人物,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生活上也非常樸素,他以奇特的方式管理華為這個民營企業中的龐然大物。
個性張揚,雷厲風行,言談直抒胸臆,任正非是個性情中人。然而,“處世為公”的人格魅力,讓他在華為公司內部建立了沒有流于形式、卻無處不在的權威,他給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則是他對核心技術的執著追求。
2001年,躊躇滿志的楊元慶來到華為訪問,此前的聯想集團剛剛經歷了業務分拆,任正非以一位長者的口吻對楊元慶說:“搞研發可是一門苦功夫,千萬不要有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要做好每年投入幾十億,而三五年內不見明顯效果的準備。”
今天的華為在德國、瑞典、美國、印度、俄羅斯及中國等地設立了16個研究所,每個研發中心的研究側重點及方向都不同。截至2013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44,168件,外國專利申請累計18,791件,國際PCT專利申請累計14,555件。累計共獲得專利授權36,511件。
這樣恐怖的數據并不意味著任正非僅僅是一個“唯技術論”的人。對市場前瞻性技術的不計成本投入才是他的制勝之道。這種對前瞻性技術的瘋狂投入收獲了巨額的回報,這也正是任正非“壓強原則”的體現——在成功的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
目前華為海外銷售額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內的銷售額,預計今年銷售額能夠達到160-180億美元,如果能夠達到,可以確定的說,華為是國內第一家完全靠自己的能力進入全球500強的民營企業。
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完全靠自己的產品研發能力,自己的營銷能力,品牌能力,任正非成功地將華為這家民營企業帶領到了國際一流跨國企業的行列,使中國品牌在全球頂尖品牌中爭得了一席之地。華為的成功,代表中國通信的真正崛起,這家中國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生動地體現了任正非帶領中國科技企業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雄心壯志。
43歲才開始創業,一手把山寨公司變成了震驚世界的科技王國,同時創立了開中國企業先河的企業治理大法。就像有人評價的那樣:中國歷來都不缺乏政治家、企業家,但從來都缺乏真正的商業思想家——在當代中國,任正非算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