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紅青
摘要:縣區臺記者需不需要“走轉改”?回答是肯定的。縣區臺不僅要走基層,而且還要更深入地走;不僅要轉作風,而且還要更徹底地轉;不僅要改文風,而且還要更“接地氣”地改。
關鍵詞:縣區臺 記者 走轉改 接地氣
自從開展“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中央和省市級臺的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改進文風,采寫了大量鮮活生動、感人至深的報道,給縣區臺樹立了榜樣。但縣區臺有些同行以為,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就是基層,與基層的受眾已經零距離,不“走”也“進”了,搞不搞“走轉改”無所謂。其實不然。縣區臺的記者不僅也要走轉改,而且要更深入地走,更徹底地轉,更接地氣地改。
縣區臺不僅要走基層,而且還要更深入地走
我國的各個縣區情況不盡相同,就是每個縣區內部的街道、鄉鎮情況也千差萬別。如遼寧大連普蘭店既有相對繁華的城鎮,也有偏僻的山區和海島。從記者到基層采訪的情況看,到城鎮和到山村、海島去的頻次并不平衡,顯然到交通方便條件較好的地方去得多,交通不便條件極差的地方去得少。相信這種現象在全國其他縣區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實那些條件相對差一些的基層,例如偏僻的山區和海島自然條件差,恰恰客觀困難更多,更需要媒體的關注和幫助。個別人去過海島是參加消暑的集體活動,去游泳、趕海的,去山區是去春游、秋游賞風光嘗野味的,但這能算走基層嗎?至少不等于滿懷真摯的感情地去走基層。記者只有把更多的鏡頭對準基層群眾,把更多的話筒遞給普通百姓,捕捉最鮮活的素材,去展現百姓的喜怒哀樂,才能真正做到“源于生活、還原生活”,為基層群眾鼓與呼,不僅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走基層就是要一切方便群眾,一切為群眾著想。記者不要自己圖省事,給群眾添麻煩。如記者有時要采訪某山村的農民,自己乘車到鄉鎮等候,讓農民翻山越嶺步行到鄉鎮接受采訪。有時甚至把采訪對象直接招到縣城來接受采訪。如果確實因為時間特別緊迫,這種事偶爾為之倒可以理解,但是以為這是正常做法就不正常了。這不僅不符合走基層的要求,而且因為記者采訪沒有在真正的現場,鏡頭不是在現場拍攝的,至少是擺拍,會缺少真實性和感染力。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縣區臺記者走基層,不僅要走還要更深入地走。
每一級媒體走基層是有區別的。中央和省市級媒體的記者數量有限,全國各省市基層單位數量很多,要求他們都走遍全國不現實,他們只能有選擇地重點走。縣區臺所處地域小,記者流動也不大,多年在當地工作,完全可以在走基層方面做得更好些,而且縣區臺記者的走基層,發現新經驗、新線索、新典型,可以向中央和省市的媒體反映、報道,還會延展上級臺記者走基層的路途,也放大縣區臺走基層的效果。
縣級臺不僅要轉作風,而且還要更徹底地轉
記者參加“走轉改”活動,得到鍛煉和磨練,也會促進政治素養、行事風格等方面的優化,促進作風的轉變,使記者不僅新聞報道方面更敏銳,而且在輿論監督方面更堅決。
縣區臺記者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上下左右都臉熟,搞批評報道難開口,輿論監督顧慮多。開展“走轉改”活動以后記者轉變作風,加強了輿論監督的速度和力度,對熱點的引導不回避躲閃、不避重就輕,更不能遮遮掩掩、視而不見。需要批評的不講情面,但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信息溝通問題,與百姓真誠交心、平等交流。消除隔閡、誤解、不信任,既要設身處地反映人們的實際困難和利益訴求,又要講清楚解決問題的現實條件,實事求是地反映有關方面所做的積極努力,通過信息的充分溝通達到情感的相互交流,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信任。
批評是手段,不是目的。記者轉變作風,也包括改變行事風格,學會全面地考慮問題。如搞輿論監督既促進解決問題,又增進社會和諧。普蘭店臺通過廣播、電視聯動,新聞、專題與公益廣告互補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報道模式,除了報道整治動向,推介經驗做法,樹立典型等,將區委區政府關于環境整治的堅定決心、鮮明態度、重大決策、工作部署以及相關法規、政策進行充分報道,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主動配合外,還以問題為導向,讓記者走進第一現場,找問題、看變化、報效果,加強輿論監督。通過對露天占道燒烤和占道經營、環境衛生死角、違章建筑、超限超載營運、不文明殯葬等整治不到位的情況進行曝光,一些部門和單位表示明顯感到了壓力,感到了媒體監督的力量。記者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關鍵是立足建設性,作風更加嚴謹,態度要實事求是、與人為善、以理服人,辦法是深入調查研究、反復求證核實、理性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使輿論監督報道積極而又穩妥。這正是通過記者轉作風實現的。
縣區臺不僅要改文風,而且還要更“接地氣”地改
接地氣應該是縣區臺改文風的重中之重。以前有些記者以為,縣區臺“接地氣”可以用地方的方言辦節目,體現節目的親和力,也可以在節目中多采用些網絡熱詞,體現節目與時俱進。其實這些只是注意形式之類的表面,沒有抓住要害。縣區臺通過改文風,打好本土牌,在內容上更“接地氣”,節目都是當地受眾比較關心的內容,再利用當地受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讓受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
新聞節目如何“接地氣”?現在全國廣播電視網絡暢通,節目系統完整,各縣區受眾收聽收看國內外新聞節目都很方便,沒有必要再為吸引受眾插播接近性不強的國內外新聞,也不要指望辦那種“小而全”的新聞讓當地受眾不轉臺。因為上級臺的節目已經滿足廣闊地域觀眾的普遍要求,縣區臺要集中精力報道好本地新聞,滿足當地觀眾的特殊要求。從這一角度講,縣級臺自辦節目要為上級臺節目拾遺補缺,把上級的政策法規轉化為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動的報道和闡釋,便于觀眾理解、接受,并由心動變成行動。
社教節目如何“接地氣”?縣區臺必須因地制宜,根據需要和可能辦當地觀眾最需要的社教節目。普蘭店臺的觀眾百分之七八十是農民,所辦對農節目《走進鄉村》宣傳富農政策,傳播涉農信息,傳授農業科學技術很受歡迎。這些年當地推廣種植新品種、生產新技術,搞“科技之冬”等活動,廣播電視臺全力配合。星臺鎮刁家村棚農趙恩成應用日光溫室十大集成技術種植黃瓜,年純效益由4萬元增加到8.5萬元,《走進鄉村》欄目推廣讓觀眾感到得實惠,離不開。此外,《法制空間》欄目宣傳普及法律知識,《衛生與健康》欄目介紹防病治病常識,這些都結合當地實際,受到群眾歡迎。
文藝節目如何“接地氣”?縣區臺因地制宜集中精力自辦一兩個當地人最喜聞樂見的節目。一是用好本地土生土長、扎根較深的文藝樣式,二是用好本地土生土長的藝人及其作品。普蘭店市以出土千年古蓮子聞名于世,素有蓮城之稱。普蘭店臺抓住這一特點,設置《蓮城故事》講蓮城的民間傳說和現代故事,《蓮城綜藝》演民間舞蹈、唱新金(普蘭店區前身叫新金縣)民歌,《蓮城家園》探訪蓮城古建筑,介紹蓮城新景觀。這些圍繞古蓮設置的欄目,不僅突出了蓮城特色讓百姓樂看,而且提供了舞臺讓百姓參與。
“走轉改”使普蘭店臺的文風一改過去的程式化,通過記者現場調查、跟蹤報道、嵌入式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方法,策劃重點報道,真實反映民情、民心、民意。特別開設了“走轉改”“記者發現”“點評臺”等板塊后煥然一新,不乏本土一線的新鮮看點,收到良好社會效果。
(作者單位:大連市普蘭店區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