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陳建才
摘要:縣級廣播電視臺在媒體融合方面起步較晚,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更新觀念,放低身段,準確定位,有步驟、有方法地腳踏實地的有序實施。
關鍵詞:融媒體 公眾號 加強推廣 充實內容
作為融媒體建設的一個先行兵,或者說是一個突破口,公眾號成為官方媒體和自媒體唯一提前進入白刃化的“戰場”,也是融媒體建設一座繞不開且必須攻下的“堡壘”。作為官媒的縣級臺如何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發展壯大公眾號,創占輿論最高點?
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網民總體的88.9%,而每天使用微信的網民人群在69%,微信已成為中國網民最主要的社交媒體。套用上述比例可以推算出,一個60萬人口左右的縣城,大約有30.9萬網民,而這其中每天大約有27.21萬人使用微信。一個優質的公眾號,產生的巨大輿論效應和經濟效應成為了必然。有經濟學家指出:粉絲量超過10萬的微信公眾號市場估值超過2000萬元。可以說,正是基于智能手機和微信龐大的用戶基數,微信公眾號這個后起之秀的影響力、擴散力,已經把網站、移動電視這類新興媒體遠遠的甩在了身后。從縣級廣播電視臺發展角度來講,試水公眾號,瞄準新興媒體發展的前沿陣地和核心,才有望能擺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跟上融媒體時代潮流,創占輿論陣地。
另據筆者了解,江西省民間公眾號大多從2012年、2013年左右開始建立,各個縣市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民間公眾號,最大公眾號有10至20萬粉絲,少的也有數萬粉絲,日平均點擊總量都穩定在1萬以上。而官方公眾號,據說有超過1萬粉絲的,但是平時每日點擊總量基本在數千左右徘徊,鮮有突破1萬的時候。究其原因,一是官方媒體建立普遍晚于民間媒體,失去了先機;二是重視不夠,宣傳不力,投入不足;三是思維僵化,體制束縛,將公眾號當作電視臺的微信臺;四是“接地氣”成為自媒體無奈也是最佳的選擇,所以它們的粉絲量較多,而官媒對此認識不足。
針對縣級公眾號的現狀,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完善、補強,才能有效追趕和超越當地已經較為成熟的民間公眾號。
一、放低身段。在傳統三大媒體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時期,電視以其聲畫一體、形象生動、富于表現力的形式成為了無可爭議的第一。久而久之,這也或多或少造成了電視媒體人一種高傲的心態。融媒體時代,民間媒體搶抓發展時機,先入為主、先聲奪人,目前已基本初具規模,占有了穩定的受眾群體和輿論陣地,且影響力和社會認知度都較好較大。后知后覺的官媒和媒體人需要以追趕者的心態,付出比民間媒體、自媒體更多的汗水和智慧,才有希望改變頹勢,逆勢上揚。
二、找準定位。從自媒體的發展過程來看,縣級媒體公眾號與他們拼趣味、噱頭無疑是不可取的,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官媒需要從內涵、專業的角度來定位發展。結合實際,筆者覺得官媒要從受眾的需求入手,特別是抓住年輕受眾喜歡上網的特點,深刻分析網絡傳播渠道的優劣,選擇導向正確、貼近生活和實際、弘揚主旋律、說理透徹、趣味性強的報道方式和內容勢在必行。
三、加強推廣。如何吸粉,加強推廣成為當前縣級官方媒體迫切重要的一步。首先,擬定一條簡單好記的廣告標語,拍攝精簡的廣告視頻,利用戶外文字廣告和LED顯示屏大力推廣。其次,在政府部門、機關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中進行推介,用部門發文的形式增加粉絲數量。第三,印發帶有二維碼、廣告標語的名片進行擴散。第四,與有意向的商家進行合作,以實物獎勵的方式,開展線下粉絲互動活動。同時應通過各個媒體渠道進行大篇幅的宣傳,形成發聲齊、范圍廣的輿論聲勢,提高公眾的知情權,增加普通市民對公眾號的認同感、認知度。
四、充實內容。“強化互聯網思維并勇于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2月25日視察解放軍報社和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鮮明論點,剛剛起步的縣級臺的官方媒體對內容的需求尤其高。首先,信息量的充實。除遇重特大突發事件之外,縣級官方公眾號每天都必須要有消息的更新,且每次更新的消息數量不能少于5條。其次,方向的轉變。本地化是縣級公眾號要大量嘗試的一個方向,比如當地的特產、當地的旅游、當地的名人等。增強公眾號的知識內涵,文化底蘊,增加受眾對家鄉的了解,產生心理共鳴。同時,縣級公眾號應該給民生留一個窗口,關注并及時跟蹤普通群眾的訴求,打造官媒與群眾對接的渠道。第三,標題上的創新。融媒體時代,是一個眼球時代,如何用最吸引人眼球的標題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尤為關鍵,標題應該積極大膽引用網絡詞匯,突出中心思想,采用受訪者原話這樣一些方式進行創新加工。
五、分析反饋。要安排專人對公眾號的新聞進行月度總結,分析點擊率高的稿件和點擊率低的稿件優劣在哪里,不斷改進。還要從粉絲留言中總結歸納最突出的聲音和訴求,并進行后續的新聞問卷調查和跟蹤報道。
六、隊伍充實。縣級媒體大多以當地時政新聞為主、民生新聞為主,而生產新聞的采訪人員大部分年紀偏大。而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融媒體,往往需要對新聞線索、事件反應迅速。90后的年輕人往往思維活躍、視角新穎、觀點鮮明,而這些特點也契合融媒體的發展需要。筆者認為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融媒體需要大量的年輕人沖在第一線,并有專門團隊對縣級公眾號進行運營、維護,才能緊跟融媒體時代瞬息萬變的思潮。媒體融合不僅內容要新,表現手法、藝術形式上也要新,豐富、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藝術形式能夠極大地增加公眾號的視覺沖擊力、點擊率、轉載率。因此,筆者認為做好公眾號這樣的融媒體還需要招錄一批懂美工、會設計,熟練掌握PS、AE、CAD、3DMAX等軟件的編輯人員,豐富微信公眾號及內部視頻、圖片的表現形式。
(作者單位:萬載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