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常憤廣明以來中國日蹙a,及高平既捷b,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因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一篇。比部郎中王樸獻策c,謂:“中國之失吳、蜀、幽、并d,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今欲取之,莫若進賢退不肖以收其才,恩德誠信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去奢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數者既修,然后舉而用之,功無不成也。……”周主欣然納之。時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對少有可取。【丑。】e唯樸神峻氣勁,有謀能斷,凡所規畫,皆稱周主意。周主由是重其器識。【王樸的是有用之才。】
(《史綱評要》卷二十六《后周紀》)
注釋:
a 周主:指后周世宗柴榮(921—959)。 廣明:唐僖宗李儇年號,時間從880年至881年。
b 高平:轄境相當于今山西晉城、高平等地。
c 比部郎中:比部,魏晉時設,為尚書列曹之一,職掌稽核簿籍。后世沿之。 王樸(906—959):字文伯,東平(今山東東平)人,自幼聰慧警敏、勤奮好學。他輔佐后周世宗,為后周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d 吳:指先后為楊行密所建的吳國(902—937)和李昪(biàn)建立的南唐(937—975)控制的淮南和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蜀:指后蜀控制的以四川為中心的地區。 幽:即幽州。指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的廣大地區。 并:即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五代時為北漢割據。
e 魚尾括號內為李贄評。下同。
大意:
周世宗柴榮常常憤恨自廣明年間黃巢攻陷長安以來,中國日益分裂的狀況。到高平之戰取得大捷之后,柴榮慨然有削平天下、統一中國的志向,于是命身邊的大臣撰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比部郎中王樸撰文獻策說:“中國分裂,之所以失去東吳、巴蜀、幽州、并州,都是因為喪失了統御之道。現在,必須首先認清之所以喪失統御之道的原因,然后才知道取得統御之道的辦法。統御之道喪失的開端,無不是由君王昏暗、臣屬奸邪、軍隊驕悍、民眾困頓所致。而今要想扭轉,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選賢任能,斥退不肖,以招攬人才;厚施恩德,誠信待人,以換取人心;有功則賞,有罪則罰,使其盡心盡力;戒除奢侈,厲行節約,以積累豐厚的財力;不誤農時,輕徭薄賦,以使民眾富足。這幾項都實現了,然后一并加以利用,統一大業無不成功!……”周世宗欣然采納了王樸的建議。當時群臣中大多數人拘泥于常規,茍且偷安,所提的建議,很少有可取之處。【丑陋!】只有王樸精神振作,富有勇氣,深謀善斷。凡是他所作的規劃,都很符合周世宗的心意。周世宗由此對他的才干膽識非常器重。【王樸的確是有用之才!】
【點評】
后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罕見的有作為的皇帝。他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后周太祖郭威的遺愿,干出一番大事業,并說過“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樣的豪言壯語。為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柴榮重用像王樸這樣的能臣,并悉心聽取他的意見,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嚴明法紀,發展生產,鼓勵墾荒,興修水利,從而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增強了國力;同時他還重整軍隊,強化訓練,使其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采納王樸“先易后難”的統一方針后,他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然而,天妒英才,在征戰途中,柴榮突患重病,未能完成統一大業而撒手人寰,年僅39歲。但這并不妨礙后世對他的評價,史稱“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亂之世,區區五六年間,威武之聲,震懾夷夏,可謂一時賢主”(洪邁《容齋續筆》),確是中肯之論。(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