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彝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五百多年來的民族紛爭和血戰,使得全國各地的人民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大環境,在中華民族形成史上邁出了不可逆轉的一步。中西的互相發現,縮短了東半個地球的距離。元代人對爪哇地區與對葉尼塞河河畔的發現與經營,也值得今人記住。
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條件
唐朝以來涌入中原的沙陀、吐谷渾、黨項、契丹、女真以及其他多種“色目人”,元朝以后都不見了,融合為一體了。從中亞、西亞來到我國內地的許多民族,由于共同信奉伊斯蘭教,逐漸形成了回族;只有極少一部分,如阿速人等,跟隨元朝末代皇帝逃到漠北,才又返回到游牧生活中去了。元朝在吐蕃設立了十三個萬戶府,從此成了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云南在這個時候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這是前代稀有的事情。很明顯,大元的統一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史上邁出了不可逆轉的一步,留下了不容磨滅的
影響。
中西雙方的互相發現
元代的超凡大一統,也為中西的互相發現、相互認知提供了可能。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于1346年(至正六年)來中國游歷,考察中國風土民情。白圖泰先后訪問過泉州、廣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后,白圖泰將他的游歷筆錄成書——《伊本·白圖泰游記》,這部旅行家筆錄,以豐富翔實的資料,成為中世紀地理、歷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價值極高的著作,被許多學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重要
資料。
馬可·波羅以后,羅馬天主教士接踵而來。意大利傳教士約翰·孟德高維諾于1294年抵大都,建教堂三所,并用蒙古文翻譯了基督教經典《新約全書》,后來還擔任大都城區主教。元朝末年,元順帝曾經派遣一個使團前往羅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隨后教皇即組織一個多人的使團東來,該使團約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歐洲。歐洲人陸續來到中國和中國使者遠赴西歐,這是元朝以前不曾有過的事。
中國旅行家汪大淵,于1328年—1332年和1334年—1339年先后兩次從刺桐港出發遠航,穿越阿拉伯海、波斯灣、亞丁灣及紅海,是第一個可以稽考的去過摩洛哥和坦桑尼亞的中國人。有關其航行與旅途的綜合性記敘——《島夷志略》,對14世紀阿拉伯等地的政治、宗教,以及經濟、航海和社會生活加以詳細的記述,是了解該地區中世紀歷史的不可或缺的
資料。
在札馬剌丁領導下編撰的《大元一統志》是一部古代地理與歷史的集大成名著,為后人研究當時的自然及社會狀況提供了既詳實又珍貴的文獻
參考。
蒙元四大汗國的建立,本已給西亞、東南歐、東非、北非人以巨大震撼,但西亞東歐北非人對當時的中國畢竟缺乏了解。元帝國建立以后,便憑借原南宋境內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實力,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西方旅行家、商人、傳教士、政府使節和工匠,由陸路、海路來到中國,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不丹、尼泊爾、印度、波斯、伊拉克、亞速、康里、敘利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阿富汗、摩洛哥、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歸國后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喚醒作用。
元代開發葉尼塞河的壯舉
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涌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了解也更為清晰,足跡甚至延伸到西亞、北非和西歐。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是:中原人被組織到遼遠的國土開發事業中了,創下了前無古人的業績。其中尤以元代對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的有效開發最為突出。
俄國西伯利亞有三條流向北冰洋大河,中間一條叫“葉尼塞河”(伊聶謝河)。它的上源有兩大支流,一條叫昂可剌河(安可拉河),其上源直達貝加爾湖;另一條叫謙河,是葉尼塞河的主源。謙河又是由烏斯河、八河、阿浦河等多條支流匯合而成的,都起源于唐努山的北麓。元代,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一帶,均屬“嶺北行省”管轄,元政府還在謙河流域設有謙州、益蘭州等行政區劃,負責這里的民政管理。當時這里居住著許多部族,沿著葉尼塞河分布,主要有北部的昂可剌人,中部的吉利吉斯人,南部的烏斯人、斡亦剌(即明代的瓦剌,清稱厄魯特)人、東部的巴爾忽(又稱巴兒虎)人等部族。其中,昂可剌人住在葉尼塞河中游,唐代稱為“骨利斡”,這里“晝長夜短”,一只羊還沒烤熟天就亮了;吉利吉斯人(歷史上又稱作黠戛斯、吉兒吉思、乞里吉思,今新疆柯爾克孜人便是其后裔)分布最廣,他們就住在謙河流域至唐努山北麓一帶。據傳其祖先是烏斯男子,與40名漢族女人結婚后,不斷繁衍而形成一個部族,史稱其“頗知田作”,“夏種秋成,不煩耘耔”;元時人有萬戶,分歸九個“千戶”來統領。至元七年(1271),河南人劉好禮就任謙州、益蘭州的“斷事官”,于此“修庫廩,置傳舍”,建立起行政中心,管領著各部族的賦稅刑獄等民政事宜。他發現此地土地平衍,適宜耕牧,但“野獸多而畜字少”,居民“以杞柳為杯皿,刳木為槽以濟水,不解鑄作農器”,有的“以樺皮作廬帳,取鹿乳,采松實,斫山丹根為食”,有待大力開發。他便請求元政府從中原地區調遷百戶漢族農民到此地來屯田。他們中“有工匠數局”,便在此地開設各種手工業作坊,從事冶鐵、制造農具、修造舟楫、織造綾羅錦綺等,“土人便之”(參見《元史·世祖本紀四》《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及《長春真人西游記》等)。經與當地原有居民的長期共同開發,這一帶地區迅速進入文明發達之區,成為后來“西伯利亞王國”的根基所在,今為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至今這里的居民仍有元人遺俗。
(選自《中華交通史話》,中華書局。作者為著名學者,先后執教于國際政治學院新聞系、中國人民警官大學中文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文學系。長期從事古典文學與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