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波
應急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與我國應急管理事業的發展、不斷增長的安全需求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適應。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應急管理工作,自2003年成功應對“非典”后,大力推進“一案三制”建設,不斷增強應急保障能力,特別是在2006年,在全國貫徹《突發事件應對法》電視電話會上首次提出發展應急產業。
要發展應急產業,首先要明確它的定義。有關研究機構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應急產業進行了研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要把握好應急產業,首先要認識發展它的目的。《突發事件應對法》是我國應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法。它將突發事件分為四大類,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應對過程分為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處置與救援、恢復與重建四個階段。
應急產業就是為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簡單地講,就是以應用于突發事件處置為主線,把零散在相關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歸集起來進行規劃部署。應急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雖使用“應急”但涵蓋了消防、安防、安全、防災減災、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緊急救援產業等。
加強應急管理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國應急產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已經成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應急服務業態發展迅速,各地紛紛打造應急產業集聚區,應急行業組織(產業聯盟和協會)成立并發揮作用,同時,相關企業大力發展應急產品,在各類突發事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受各種傳統和非傳統,自然和社會的風險、矛盾影響,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可能更高、破壞力更大、影響力更強,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
同時,我國應急產業的發展剛剛起步,想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就必須加快解決產業體系不全、市場需求不足、關鍵技術裝備缺乏等問題。為提高公共突發事件防范處置能力、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支撐。
發展應急產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努力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對加強應急管理和發展應急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公共安全網“軟件”,即管理機制體制法制,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公共安全網的“硬件”,即產品和服務體系。
發展應急產業,是保障公共安全的迫切需求。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據2015年統計,我國自然災害共造成1.86億人次受災,生產安全事故死亡6.6萬人,直接影響了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安居樂業。發展應急產業必須立足編織公共安全網,研發覆蓋突發事件監測預警、預防防護、應對處置全流程的應急產品和服務,為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發展應急產業,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指標出現較多向好變化,總體形勢好于預期,同時受世界經濟低迷和市場波動等影響,這些向好趨勢的基礎并不牢固。穩增長成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鞏固經濟基本面的關鍵。根據估算,2015年消防、安防、安全應急、應急通信、防災減災、防汛抗旱、反恐等領域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值超過萬億元。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共安全意識的提高,全社會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發展應急產業既可以為裝備、材料、醫藥、通信、保險、物流等領域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也可能孕育出緊急救援服務等一批新的產業形態,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強經濟活力,擴大社會就業,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謀劃應急產業發展
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應急產業發展,要求加快制定扶持政策。在國務院應急辦的指導下,工信部聯合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起草了《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201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即國辦發(2014)63號文件。明確了應急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為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我國首次對應急產業發展進行部署,是應急產業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系統描繪了我國未來五年發展宏偉藍圖,是實現到2020年全建成小康社會的綱領性文件,意義重大。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十三五”規劃,聚精會神謀劃“十三五”應急產業發展,圍繞落實好國辦發63號文件確定的重點任務,把應急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行業要考慮著力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著力壯大應急產業規模
研究運用財政、保險、標準、目錄等手段,制定激發單位、家庭和個人應急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適時研究啟動應急產業三年培育行動計劃。
以不斷增長的公共安全新要求為牽引,完善礦山、高層建筑、學校等公共場所應急設施設備配置標準,推動應急設施設備裝備與建設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支持重大應急創新產品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及其保險補償機制試點。要推動應急服務業與現代保險業相結合,將保險納入航空應急救援、醫療緊急救援等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
著力增強應急產業創新能力
論證若干應急產業重點專項,并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中,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掌握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技術裝備,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推動應急產業領域科研平臺體系建設,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應急產業區域性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推動一批自主研發的重大應急技術裝備投入使用。
要鼓勵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加大國防科技、物聯網、信息技術等在應急產業中的應用。
著力推進應急產業體系建設
繼續推進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以重點區域和關鍵領域為支撐的應急產業發展格局。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道路救援、防災減災等應急服務發展,推動應急服務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采取應急物資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引導應急產品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特色化發展。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大力培育技術水平高、服務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快發展一批應急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
著力加強應急產業國際合作
探索將應急產業及其有關重點領域納入現有雙邊和多邊政府間合作機制,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引導更多應急產業創新成果在我國實現產業化。
積極推動和倡導“一帶一路”應急產業合作,鼓勵企業以高端應急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提升國際競爭力。
支持中國應急產品和服務參與國際重大災害救援,提升我國在國際應急救援中的影響力,展示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著力夯實應急產業管理基礎
制定應急產業統計分類目錄,加快建立應急產業重點企業聯系機制,及時了解行業最新情況。
健全應急產品和服務認證制度,引導政府和社會購買產品和服務。
健全消防器材等應急產業重點行業管理,制定企業規范條件。加快籌備應急產業協會、聯盟等社團組織,支持建設若干高水平的行業智庫。
指導全國性應急產業展示交流,搭建應急產品和服務信息平臺。
編輯 韓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