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俊
按照自治區黨委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確保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自治區重點貧困旗縣全部摘帽,到2020年實現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國家重點貧困旗縣全部脫貧摘帽”的奮斗目標,科學謀劃“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統籌做好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的內在聯系
所謂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于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而扶貧開發,則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社會救助內容和扶貧開發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交叉重疊的,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在工作對象上,社會救助主要針對城鄉低保對象、農村牧區五保對象和城鄉低保邊緣人群。目前我區共有城市低保對象63.2萬人、農村低保對象116.6萬人、農村牧區五保對象8.9萬人。而扶貧開發則主要針對列入貧困線內的扶貧對象,目前我區有117萬左右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實施方案》,完全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符合農村牧區低保政策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符合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條件的納入特困供養范圍,符合扶貧標準的農村牧區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納入貧困人口范圍,家庭成員患重病因病致貧的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遭遇臨時性、突發性事件致使家庭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難的貧困家庭納入臨時救助范圍,符合教育、住房等救助政策的貧困人口由相關部門分別納入救助范圍。在作用發揮上,社會救助作為一種長期性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措施,發揮兜底保障作用。扶貧開發作為一項中長期戰略任務,主要通過駐村幫扶、片區攻堅、產業扶貧、行業扶貧、異地扶貧、定點扶貧、社會幫扶等政策發揮脫貧致富作用。二者在矯正“市場失靈”,調整資源配置,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發展目標上,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形成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十三五”期間,按照年均增幅不低于6%的比例提高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繼續保持全區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高于扶貧標準,確保到2019年各旗縣(市、區)農村牧區低保保障標準不低于年人均4000元。總而言之,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困難群眾身上,都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步入小康社會。
統籌做好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工作
如果說社會救助是“授之以魚”,那么扶貧開發就是“授之以漁”,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應統籌做好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脫貧解困工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是要做好政策制度的頂層設計。社會救助解決的是生存問題,扶貧開發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應由社會救助來兜底保障,對貧困人口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或生產生活資料的人,則應通過扶貧開發去創造條件,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二是要形成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通過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部門協調機制、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等,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扶貧開發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設定時間表,實現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三是要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各地要大力推動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民政部門負責統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衛生計生、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要著力增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能力,將交通、水利、電力、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重大生態工程向貧困地區傾斜,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對脫貧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輸出勞務、發展產業、加強培訓、推動創業促進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找到適合自己的脫貧致富門路。四是要確保資金和項目及時到位,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必須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社會救助資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也是財政資金的“高壓線”,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以任何名義和理由擠占挪用,扶貧開發資金和項目的增長幅度要符合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的需求,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五是要強化地方領導責任意識,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社會救助和扶貧開發職責扛在肩上、任務抓在手上、工作落到實處,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打贏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脫貧攻堅戰。
形成部門合力,確保銜接工作落實到位
自治區民政廳與扶貧辦就全面推進低保制度“兜底”脫貧,實現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開發工作有效銜接方面明確了各自職責分工和重點工作任務。一是在聯合調研基礎上盡快出臺我區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工作實施方案,符合低保認定條件的扶貧對象有序納入農村牧區低保保障范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牧區低保對象全面享受扶貧相關政策;二是向各級扶貧開發部門開放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數據接口,實現扶貧與民政、公安、人社、住建、金融、工商、稅務、住房公積金、保險等部門的信息互聯共享,為精準扶貧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在全區范圍內分類選取試點,規范社會救助與扶貧工作對接內容,調整一部分扶貧資金用于農村牧區低保對象醫療救助商業補充保險,進一步提高醫療救助水平,有效解決困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2016年,自治區計劃將50%符合農村牧區低保條件的扶貧對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共涉及扶貧對象4.1萬人。2017年,全區8.3萬名符合農村牧區低保條件的扶貧對象將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通過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和扶貧開發的“造血”功能,最終實現困難群眾如期脫貧、共同步入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
責任編輯:劉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