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在草原自然地理環境中創造并世代傳承下來的原生態復合型文化,也是一種不斷創新發展、面向未來的充滿活力的文化。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在草原自然地理環境中創造并世代傳承下來的原生態復合型文化,也是一種不斷創新發展、面向未來、充滿活力的文化。草原文化的豐厚積淀及其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給內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
自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于2003年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號召以來,自治區各地多措并舉,加強文化建設,走出了一條事業與產業并舉、特色與品牌雙贏的民族文化發展之路。草原文化精品和草原文化品牌享譽中外,文化產業蒸蒸日上,呈現出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大力宣傳推廣以及 “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的設立、草原文化研討會的連續召開等都為內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民族文化品牌宣傳效應顯著。
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啟動實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組織國內15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草原文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神奇魅力。同時通過同《光明日報》《內蒙古日報》、內蒙古廣播電視臺以及其他區內外各大新聞媒體的合作,不僅將草原文化理論成果成功轉化,也有效利用新聞媒體平臺大力宣傳了草原文化。
尤其是連續成功舉辦了13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比較系統地研究了草原文化的內涵、類型、特征和基本精神,闡述了草原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及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圍繞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草原文化與蒙古族文化、草原文化與城市生活、草原文化與絲綢之路、草原文化與特色旅游基地、草原文化與蒙醫藥的傳承發展以及草原文化的創新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學術界、文化界乃至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自創辦以來,以經貿洽談、旅游交流及各類文藝演出、展品展覽、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給草原文化品牌增添了神奇色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展示內蒙古風采、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已經成為展示草原文化發展成果的重要平臺、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推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向民族文化強區跨越的重要抓手和滿足各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
在草原文化節的帶動引領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包頭鹿城文化節、赤峰紅山文化節、綠色呼倫貝爾節、鄂爾多斯成吉思汗文化周、巴彥淖爾河套文化節、通遼科爾沁文化節、興安盟蒙元文化節、中國·額濟納國際金秋胡楊生態旅游節、錫林郭勒盟中國·元上都文化旅游節、滿洲里中俄蒙旅游節等節慶文化活動亮點頻現、異彩紛呈。
為保護草原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2005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決定將每年的9月6日作為“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的設立,有助于內蒙古特色文化戰略的實施,對保護草原文化遺產、塑造草原文化品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文化品牌優勢就是文化產業的主導優勢。經過十多年草原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草原文化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和草原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如今草原文化品牌已經成為內蒙古享譽中外的代表性文化品牌。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