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

烏蘭察布聯手大同、張家口共筑蒙晉冀(烏大張)長城金三角經濟合作區,是順應經濟一體化發展形勢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習總書記“三個跳出”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是增強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組團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興和縣“十三五”時期加快發展難得的歷史機遇。興和縣位于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區域腹地,區位、交通、資源、生態等比較優勢明顯,積極投身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分工與合作,加快推進烏大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必將為興和實施投資拉動和項目帶動戰略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把握區域一體化發展優勢
區位交通優勢。興和縣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與大同市天鎮縣、陽高縣接壤,與張家口市尚義縣、懷安縣毗鄰,東距北京240公里,南距大同12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200公里。110國道、G6高速公路、G7高速公路、準興重載高速公路、集張鐵路及在建的呼張鐵路客運專線貫穿縣境。
資源稟賦優勢。主要礦產有石墨、鉬、膨潤土,其中石墨礦儲量6365萬噸,位居全國第三;初步探明鉬礦儲量176萬噸,居世界前列;膨潤土礦儲量1.7億噸,屬國內大型優質膨潤土礦。測明風速大于5.6米/秒的風場面積500多平方公里,風電裝機容量可達300萬千瓦以上。蘇木山森林公園和察爾湖生態旅游度假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藏傳佛教佑安寺遺址、澇利海、大青山、南官草原和桃花嶺等旅游資源極具開發潛力。
生態環境優勢。興和縣在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永定河上游流域治理和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的同時,全面推進城鎮、園區、礦區、景區、通道、村屯等重點區域綠化,五年累計完成生態治理面積69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和林草蓋度分別達到22%和51%。
生產要素優勢。工業用地分三個類級,一類為8.07萬元/畝,二類為5.87萬元/畝,三類為4.13萬元/畝。工業用水價格為4.5元/噸,居民用水價格為3.3元/噸。全縣有豐富的富余勞動力資源,33萬人口中有近10萬人外出務工,大多數成為熟練工人,為承接產業轉移奠定了基礎。
區域政策優勢。興和縣2012年被調整為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并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扶貧規劃區,享受脫貧攻堅相關優惠政策。
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
建設面向京津地區的綠色農畜產品輸出基地。按照“北薯、中菜、南雜糧”的區域化、規?;N植格局,加大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三品一標”認證力度,加快培育綠色優質農產品,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以綠色、生態、優質、高效、安全為方向,大力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積極推廣“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百千萬”養殖園區建設,促進畜牧業由數量增長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加強與尚義、陽高等鄰縣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合作對接,積極引進京津冀的大型農畜產品深加工企業,擴大產業規模,提升農畜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
建設面向京津的區域性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依托察爾湖旅游度假區、蘇木山森林公園以及極具旅游開發潛力的佑安寺、大青山摩崖石刻等特色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力開發休閑養生、避暑度假、農業觀光等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旅游服務能力。憑借興和蘇木山、察爾湖,陽高大結杏,天鎮溫泉等旅游資源,共同打造區域一體化旅游品牌,實現旅游資源共享、線路互推、客源互送、合作共贏的發展目標。
建設京津冀的重要清潔能源輸出基地。依托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緊緊抓住國家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在大唐萬源一期、富麗達、國電龍源、中節能等風電項目和宏大2×3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并網發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力度,構建多元發展、結構互補的電力產業格局。積極尋求蒙西電網與河北、山西電網對接,推動電網外送通道網絡建設。
打造京津冀產業轉移的承接基地。緊緊抓住國家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機遇,用好烏大張區域合作平臺,借助京蒙對口幫扶合作機制,加強同京津冀以及山西鄰近縣市的對接聯系,依托區位交通、生態環境、生產要素成本等優勢,以飛地承接模式、產業鏈承接模式,積極承接裝備制造、精細化工、新型特種材料、休閑養老等產業,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
建設服務京津冀的優質勞務輸出基地。加強勞務培訓機構建設,加強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能力。加強勞動力服務平臺建設,聯合邊界縣共同打造勞務品牌,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推動勞動力向京津冀有序流動。
(作者系烏蘭察布市興和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