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寧
摘要:廣西民族文化在保護傳承方面有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保護意識不強、資金投入不足、創新力度不夠、人才相對匱乏等問題。必須在提高保護意識、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民族文化人才培養、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和借助旅游平臺等來建設和發展廣西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廣西民族文化保護發展
一、廣西民族文化建設的特點
(一)加強民族文化保護的同時打造了民族藝術精品
廣西非物質文化保護成就斐然。如劉三姐歌謠、布羅陀口傳史詩、壯族歌圩、京族哈節等25個項目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少數民族民間歌舞、音樂、建筑、工藝得到進步的傳習,如瑤族的銅鼓舞、侗族的蘆笙曲和故樓建筑、毛南族的花竹帽編織等都得到了傳承和光大。建立了5個自治區級的文化聯系點和14個地市級民族各種聯系點。利用民族文化打造了如新編壯劇《瓦氏夫人》等批藝術精品。
(二)民族圖書、民族音像以及民族古籍等的出版取得卓越成效
廣西少數民族古籍辦搜集各民族古籍手抄本、印件共計1000多件(冊),共整理出了進20000多條民族簡目,填寫各民族卡片5000張。《壯族民族古籍集成.嘹歌》榮獲中國民族圖書獎等獎;《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獲得國家圖書提名獎。電視劇《苦株樹開花的季節》,不僅榮獲國家“五個工程獎”,還榮獲“金鷹獎”、“神農獎”、“飛天獎”、“駿馬獎”等五個國家級的大獎。《大地飛歌》、《美在廣西》、《山歌年年唱春光》等18個產品分別獲廣西優秀音像出版物等、二等和三等獎。
二、廣西民族文化建設發展在存在的問題
(一)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
些地區的領導和有關部門,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識不夠強,存在著“經濟發展在先,文化保護在后”的思想意識。他們在處理經濟建設與民族文化保護上,還存在著種種偏差,如為了當地經濟發展或眼前利益,忽視了民族文化的保護,甚至以犧牲或毀壞民族文化為代價,如些地方竟然拆毀些不可再生的典型民族古建筑,修建所謂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高樓大廈,或者隨意設置一些不合地方經濟發展特色的開發區,導致民族地區的地域風貌受到毀壞等。
(二)民族文化的創新力度不夠,經不起外來文化的>中擊
民族文化要生存并向前發展,必須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與趨勢,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否則將遭到淘汰。而我區
些地方的民族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十年不變,難以應對外來文化的>中擊與挑戰。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加強,信息交流的頻繁,以及多元文化的重合和交融,我區部分民族文化正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一些少數民族青年對本民族文化認識不深,對本民族的文化已經不感興趣,卻對強勢文化充滿著崇尚心理和獵奇心理,影響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制約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
三、廣西民族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工作
當前我區在民族文化上必須組織專業人才隊伍,大力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精品題材,并加以新時代元素,努力打造批優秀文化產品,用產品激活市場,用市場支撐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努力把民族優秀文化挖掘整理出來,使無形的文化資源變成文字、曲譜、舞譜、圖片、圖表和錄音錄像等有形文化財富進行保存,對那些瀕臨湮滅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搶救,保護不可再生的藝術資源。
(二)加強和促進群眾性少數民族文化活動開展
當前,應該大力開發和挖掘具有典型特色的民族文化開展活躍的民族村落,政府支持改善他們的基礎條件,發揮它們的帶頭、影響和輻射作用,可在文化局(館)專門設立民族文化管理科(室),重點加強民族文化的管理和研究,建議各市縣(區)應該每年都從財政拿出一些經費來獎勵搞得好的民族文藝團體和個人。各民族地區要根據本地民族的情況設立民族生態村,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
(三)鼓勵、扶持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創作
要按國家民委下發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把“民族知識、繪畫與手工、演講、民族歌舞”等內容在我們的民族學校開展起來,逐步擴大到其它學校。從年輕代開始抓民族文化教育,確保民族文化的發展后繼有人。要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加強對民族文化骨干的培訓工作。建議每2到3年,要組織“民間藝人”培訓班,或選送他們到藝術院校進修,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必須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民間藝術家”們提供幫助,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信心,不斷創作出新的藝術形式,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需要。建議各地設立“民間藝術家”獎,每幾年評比一次,獎勵那些熱愛、傳承少數民族文化作出貢獻的民問藝人。
(四)以產業化發展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長期性和持久性
牢牢把握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建設統、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培育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少數民族資源優勢,鼓勵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多樣化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游、休閑等領域聯動發展。建議各市縣(區)要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出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一批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在重點領域取得跨越式發展,確保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發展持久性和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