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
摘要:本文闡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視角基本內涵,透視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視角的存在的主要問題:總體處于單一性而非整體性研究。探討了改進設想:厘清研究對象(物質基礎)復雜的本質屬性,客觀分析已經積累的本土基礎、協同推進本土探索和域外借鑒等。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視角問題發展
“范式是標示一門學科成為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或‘成熟標志”。經過20余年探索,當前我國(不包括香港、澳門與臺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處在由注重實踐拓展轉向追求專業(科學)提升的關鍵階段,但依舊沒有躍升到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的時期里,深入梳理此過程中積累體現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特點的,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具有一定規范作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獨特研究視角,而這個研究視角則是其(未來)作為一個獨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核心要素(類似于范式)“雛形”、“胚胎”。因此在今天,準確透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存在的問題,科學闡述推進改進構想。這對促進其自身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術發展以及構建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都有深刻、深遠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視角與當前存在的問題
《現代漢語詞典》里對“視角”解釋為(同視閾②)“視野”,即“眼睛看到的空間范圍”[2],這是視角本義,其實在學術論文中使用“視角”時,其涵義稍微發生了變化,即觀察問題的角度、方式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也即在研究中考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特定方式,并且這種方式、角度對在靜態意義上規范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的開展;在動態意義上標示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術發展的形態更替(目前主要局限于靜態層面)。“視角的改變將影響革命之后教科書和研究著作的結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是類似于沒有明確約束力,但具有定隱蔽約束力的范式,從而在定程度維持著大學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科學研究日趨快速的發展。
因此從學術發展內在演化進程來透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暫時還是屬于個具體領域中的范式,即與經典學科論范式相對應的研究領域論范式,或者說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
個獨立科學以前的范式(類似于前學科時期范式),這就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在學術發展歷史中的基本定位。
區別在于只不過在不同學者看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屬于相異學科中個領域而已,代表性觀點包括: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個研究領域,高等教育學中個研究領域、心理學中一個研究領域、心理衛生學(精神醫學)研究領域等等。相對來說,目前認為主要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個研究領域的觀點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多數學者的認可。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20余年艱辛探索,整體透視,要肯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對彰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特殊性所形成的區別作用,從而初步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為“個清晰透明的領域”,維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的開展和發展。
然而作為
個研究領域論范式而存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而導致的根本問題是沒有全面、充分反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即研究對象)本質屬性,而是偏重于其某屬性來展開單研究,總體是初步而分割的。即呈現出般科學發展早期階段學派林立的特征和由此而產生的出共同問題。目前側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某屬性,而非整合性描述和解釋方式。
1.側重于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研究。這類研究往往從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角度來考量和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意蘊闡發,往往聚焦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語境內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域
在研究中自覺不自覺移植或套用思想政治教育學術思維來參照性闡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問題。而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蘊含獨特的原理、學理等方面求索不夠,由此決定研究成果理論有時“缺乏證支撐和科學精神,把人(即大學生,引者注)心理健康研究主觀化、經驗化”。側重于心理屬性的研究。這類研究善于運用心理學普遍研究方法(而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性研究方法)來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到基礎心理學部分的基本原理,優勢在于維持和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學意蘊,但往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運行、技術操作等方面關懷相對不足。
此外,在研究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學術秉性關照不夠,時常存在用心理學般思維來代替、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特有思維的現象?!霸陂_展理論研究時,往往是循沿心理學范式來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規律,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規律、特殊范式關注、重視和研究不夠”。
2.側重于健康(生理健康)屬性的研究。大腦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這類研究關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正常和異常的)生理基礎,內容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的腦機制,心理健康的醫學干預方案和效果評估。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于對先進生物、醫學儀器使用及其檢測結果的分析或者臨床觀察,因而尤其強調實驗設計、數據處理和臨床規程。
其優勢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中自然科學色彩濃厚,研究結果客觀化,強烈展現出實證、實驗方法的長處,便于世界范圍內交流。其不足之處在于缺乏“人文關懷,把有血有肉、充滿情感和靈性的心理數字化、機械化”,不時出現“人學空場”或“見物不見人”、“見病不見人”的現象。
三、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的策略
最終所要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視角為:與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余年所累積、豐富、凝結而成的屬性相契合的研究視角應該是政治、科學、規范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同時觀照、深度整合。如此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視角內涵更加清晰了、特質更加鮮明了,從而約束也就更加明確、有力了。從外在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估計也會從研究領域論范式躍升到學科論范式了。
(一)厘清研究對象(物質基礎)復雜的本質屬性
由于國情原因和實踐積累,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為文化母體,以大學生為對象,心理學、健康學、高等教育學等嫁接而成一門新研究領域,因而整體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等)等方面某些本質屬性,但又不是這三個方面屬性的簡單匯合,而是按自身內在發展規律而有機融合成個具有復雜性特點的客觀活動,然而長期以來,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所蘊含這個復雜屬性認識雖然在逐步提高,但至今沒有達到與其客觀要求相
致的水平。
這是制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提升(包括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視角在內)的根本因素。有鑒于此,要從與國外比較中、回顧從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歷史中、展望其發展趨勢中,來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對象復雜的本質屬性。這是新時期改進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本體基礎。
(二)客觀分析已經積累的本土基礎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過20余年探索后今天,改進研究視角所積累的本土基礎主要包括知識體系基礎和方法論基礎。這是我們改進大學生健康教育研究視角邏輯起點
(1)知識體系基礎。經過眾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所積累的本土化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政治屬性方面基本理論:科學屬性(目前還不是科學形態)方面的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教育的內容體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體系等。規范屬性方面基本實踐標準:如大學生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心理測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等方面基本滿足需要的操作標準,以及比較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系統等。
(2)方法論基礎。方面是探明改進研究視角的根本目的。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理論體系之間的高度致。具體說來,通過努力,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完整反映、符合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質特點,以上述理論體系來建構、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體系,以方法體系來彰顯理論體系的獨特性、自洽性等。
另一方面是梳理了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的學理資源譜系。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國內外以下理論可資成為建構三維整合型研究視角的思想資源:范式理論、科際整合理論、復雜性理論和規訓理論等。
(三)協同推進本土探索和域外借鑒
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著本土化和國際化的分隔。側重本土化研究的往往聚焦于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所蘊含國情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屬性)探索,而對符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特點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求索好像不夠。而側重于國際化研究的人,常常注重對國外(主要是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術的介紹,而較少結合國情特點和時代需要來批判性反思這些國外的理論和技術對當下中國的啟示,尤其是對改進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技術的有益啟發。
而且這兩類研究者缺乏有效溝通、基本互補。有鑒于此,要利用全球化進程縱深發展有利條件,在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的基礎上,適度借鑒域外理論,可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視角提發展供有益的思維啟發和資源支撐,從而協同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的深度融合,同時,也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視角的時代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