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男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今后社會發展的一大潮流。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也應該根據這個時代背景做出相應的調整。沈陽大學圍繞教學實踐促黨建,以“企業命名班”為依托,將黨建工作滲透、融合到教學工作中,提出了構建大學生黨建“雙導師制”,建立了高校基層黨建、大學生就業與用人企業的三方共贏模式。
關鍵詞:創業教育高校基層黨建企業命名班沈陽大學
引言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屆黨中央,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新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要求全黨必須高度重視,而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黨建的核心和關鍵。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是在高等教育事業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保證,也是解決培養什么的人和如何培養人這重大課題的關鍵舉拮。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全民進行創新創業,是今后社會發展的大潮流。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也應該根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時代背景做出相應的調整,主動改革,勇于創新,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更多當今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為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一、沈陽大學“企業命名班”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
(一)“企業命名班”的創建背景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結構調整階段,沈陽高校該如何抓住國家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戰略部署,全面提升辦學實力?如何在辦學中更好地提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沈陽大學黨委堅持從實際出發,組成專題調研組,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調研論證工作,對學校的頂層設計進行了深入思考。
學校認為,作為沈陽市唯一所市屬綜合性大學,應該瞄準沈陽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提升自己的貢獻力,打造地方大學的品牌。為此,學校應該發揮市屬大學獨特優勢和沈陽市作為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產業群發育成熟、生產企業量多面廣的優勢,在為沈陽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中體現學校的價值。
推進學校轉型發展,必須選擇好具體推進的路徑。學校明確提出了“緊密圍繞遼沈區域經濟發展實施開放辦學和積極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思路,并將以企業命名班級開展校企合作作為實現上述辦學思路的著力點。
(二)“企業命名班”的簽約建立
沈陽大學主要負責同志先后帶領機械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學院的負責人、教師深入省內外的
些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洽談和工作對接,積極創新校企合作辦學體制,開辦以企業命名班級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北方重工集團、沈陽遠大企業集團、沈陽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沈陽中辰鋼構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沈陽市分公司、遼寧天久企業集團、中興軟件技術(沈陽)有限公司、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萬豪國際集團、沈陽哈津教育集團、遼寧東祥金店珠寶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大廈等12家沈陽市大型企業齊聚沈陽大學,組團下單要人才,與沈陽大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預訂走了學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交通運輸、物聯網、旅游管理、學前教育、公共藝術等10余個專業的數百名在校生。
(三)“企業命名班”的運行模式
根據協議內容,沈陽大學將與這些企業合作創建“北方重工”班、“遠大”班、“沈陽地鐵”班、“中辰鋼構”班、“沈陽聯通”班、“天久交通”班、“中興物聯”班、“中軟計算機”班、“萬豪旅游”班、“哈津教育”班、“東祥工藝”班、“工藝美術”班12個企業命名班,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路徑,打造學生實踐實訓平臺,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實現高校畢業生與地方企業無縫對接,從而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為企業提供穩定的人才來源。
成立以企業命名的班級,通過“2+2”或“3+1”模式,讓學生在校所學的理論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同時,學校還將聘請行業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工程師和高級管理人員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讓學生及時了解到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準確把握自身職業素質塑造的方向和職業發展的定位,打造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辦學格局。
二、高校基層黨組織在“企業命名班”創業教育中的功能體現
(一)有利于幫助大學生甄別傳統文化,提高綜合素質
目前,在大多數大學生的觀念里,創業僅僅是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這樣的創業價值觀欠缺種社會責任感,而且對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可持續性帶來負面影響。這種狹隘的價值取向有其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種先進文化的引領,將大學生自主創業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濟轉型升級有機統起來。高校黨建工作的教育內容代表了中國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且與時俱進。二者有效融合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文化辨識與整合、文化校正的水平,增強價值取向教育的指向性。
(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與高校黨建工作的教育職能轉變
思想引領直高校黨建工作的主要教育職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式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性質、內容、方式、發展方向等等都可以在高校黨建工作的引領下統籌實施。然而,嚴峻復雜、變幻莫測的外部就業環境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原本嚴肅、生硬、保守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如今的高校大學生,高校黨建工作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融合要把導向職能變為植根學生,造福學生的服務職能,在潛移默化中將高校黨建工作所要倡導的內容內化成為廣大學生自身的創業意識、創業責任感和共產主義自豪感。
(三)有利于聚合黨員力量,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戰斗力
高校基層黨組織覆蓋面廣,在師生中有著良好的號召力與影響力,便于在創新創業工作中統籌、組織各方面的優勢力量,形成全員育人的教育合力。高校基層黨組織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黨建工作的新載體,這是與時俱進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實際體現。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活動方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學生黨員、積極分子之間的交流學習得到了更大的加強。在創新創業工作中,同學們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團隊有了更廣泛的合作,思想有了更尖銳的碰撞,矛盾也從中得到了更徹底的化解。
(四)有利于校企合作過程中“三方”的個性化融合
這“三方”是指:大學生創業教育、高校黨建工作以及企業文化。大學生創業教育和高校黨建工作的融合應該追求個性和特色的深層文化,只有適應了個性文化的要求,找準切入點,我們的創業教育和黨建教育才能形成合力。在具體的企業文化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各區域的企業文化互有差異、各具特色。所以在對企業中的促進或抑制大學生創業教育與高校黨建工作融合的文化進行識別和處理時,要考慮不同企業之間的文化異同。高校基層黨組織與相關行業、產業的單位、企業等黨組織結對共建,在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上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為創新創業工作加強思想引領、提供實踐基地、聘請校外教師、開拓學生視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高校基層黨組織加強“企業命名班”創業教育的途徑
(一)構建黨建“雙導師制”模式
所謂“雙導師制”是指——創業教學導師和思想引領導師。前者負責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指導,后者則側重學生思想政治修養和職業道德素養的校正。
創業教學導師的遴選由沈陽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創新創業教學部負責。該教學部目前有專職導師6名,兼職導師20名,為學生提供專業理論和技能指導,幫助學生制定適合未來學習和發展的學習生涯規劃。思想引領導師從“企業命名班”所在學院黨委成員、學院黨務工作者、黨支部書記、優秀黨員教師中遴選,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認真負責,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建立高校基層黨建、大學生就業與用人企業的三方共贏模式
“學校找不到企業,企業找不到學校”,“盲人摸象,是校企合作的大忌。沈陽大學在校企合作中,依托黨總支建立“實習單位一專業黨小組一就業黨員責任人一黨員帶團員就業”的工作鏈,與實習單位措建工作平臺,企業不僅全程參與學院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制訂、核心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還定期與學校相關學院舉行“碰頭會”,同時派出優秀管理人員和線員工擔任學院實踐課教師。
在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同時,學校也十分重視學生對就業單位的選擇期望。在對簽約企業的選擇上,學校針對校企合作的專業,選擇了東祥金店、萬豪國際集團等知名大型企業為合作對象。通過校企合作的實施和開展,學校與企業共同為學生成長成才措建平臺,使學生能夠在黨建合作的平臺上,增長理論知識,鍛煉實踐技能,提升職業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通過校企合作,沈陽大學把大批學生送到企業去,企業因此獲得人才,解決技術人才緊缺問題,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實現了社會、學校、企業、學生“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