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石
李時勉,名懋,以字行,號古廉,江西吉安安福人,明朝著名學者、清官,有著“打不死”的美譽。
為什么李時勉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稱號呢?這得從他兩度入獄說起。李時勉是一個特別用功的孩子,他5歲入學,7歲能誦《四書》《五經》,12歲就能吟詩作賦。每逢寒冬臘月,他便用棉被將腳包裹起來塞進桶中,然后堅持讀書。30歲那年,李時勉高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打不死”的傳奇生涯。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打算從南京遷都北京,他借三殿失火之機,向群臣征求意見。當時很多大臣反對遷都,但他們都不敢站出來說話,唯有李時勉提出了15條建議。朱棣勃然大怒,將他打入獄中。直到一年后,得到楊榮的保舉,李時勉才官復原職。
這次的牢獄之災不僅沒有讓李時勉學乖,反而令他愈加剛直。洪熙元年(1425),李時勉上疏議政,結果觸怒了仁宗皇帝,被召到殿上質問。原來,仁宗皇帝只是想嚇唬他,讓他認個錯。誰知李時勉據理力爭,毫不退讓。情急之下,仁宗命武士用金瓜擊打李時勉。所謂金瓜,就是一種金色的、棒端呈瓜形的兵器。文弱的李時勉哪受得了這種重刑,當即就被打斷了三根肋骨。
隨后,李時勉被貶交趾(今越南一帶)。不曾想他死性不改,剛到交趾幾天,又向皇帝上書。仁宗氣不過,直接將他送進了詔獄。進了詔獄,李時勉被打得遍體鱗傷,僅剩一口氣,所幸一位受過他恩惠的錦衣衛千戶,偷偷請來一位醫生。這樣,李時勉才撿回一條小命。不久,仁宗病重,臨死前留下一句話:“李時勉在朝廷上侮辱我。”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有人向他提及李時勉得罪先帝的事。宣宗大怒:“把李時勉綁來,朕要親自審問他。”過了一會兒,宣宗又改變了主意,他對錦衣衛王指揮說:“不必審了,直接拉到西市斬了便是。”
誰也沒有想到,去殺李時勉的王指揮走的西門,而提審李時勉的人走的東門。就這樣,李時勉陰錯陽差地逃過了鬼門關。宣宗見人已經提到,只好象征性地說了幾句:“李時勉,你竟敢觸犯先帝!趕緊招來,你在奏疏中究竟說了什么?”李時勉叩頭說道:“臣說在居喪守孝期間不宜親近嬪妃,不宜讓皇太子遠離于左右……”宣宗聽后,知道李時勉皆是為國為民,于是赦免了他的罪過。
當王指揮匆匆忙忙地從監獄趕過來時,見李時勉冠帶整齊地站在階前,不禁感嘆道,這人真是打不死啊!從此以后,李時勉便多了一個外號,“打不死”。
正統十二年(1447年)李時勉正式退休,走時只帶有一卷行李和幾箱書。
(王傳生摘自《知識窗》2016年第3期,圖/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