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乾 周全 陳麗帆
摘要:構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普惠屬性為實現農村金融普惠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本文分析了重慶市農村金融存在的弊端,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對解決農村金融固有問題具有優勢,主要體現在改善金融基礎條件、降低交易成本、解決信息不對稱、優化信用環境等方面,并由此探索普惠型農村金融和特惠型扶貧金融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村普惠金融路徑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創新,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加速發展趨勢,為實現普惠型農村金融提供了新視角。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重慶市作為全國首批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之 ,應當積極鼓勵并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金融開展全方位、適應性的服務創新,加速普惠型農村金融和特惠型扶貧金融的發展。
一、重慶市農村普惠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金融基礎薄弱。從金融機構網點來看,重慶市縣城每萬人擁有的金融網點只有1.39個,低于重慶全市1.6個的平均水平。其中經濟發展較好的渝東北翼金融網點覆蓋面為90.7%,而經濟發展相對較差的渝東南翼金融網點覆蓋面僅為85.6%,區域差異十分明顯。由于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部分偏遠的農村沒有銀行網點。
(二)金融信息不對稱。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征信系統不完善和農業經濟形態的分散性,金融機構難以有效掌握握農村信貸需求方的信用狀況,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難以實現很好的匹配。據測算,2020年,重慶市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將在391-1127億元之問。可見,重慶的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需求缺口較大。而抵押品和信用等不足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農民等低收入群體不容易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三)金融風險突出。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客觀上存在弱質性,因而農村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定程度上體現出收益不穩定、風險大等特點。以農業銀行重慶分行為例,2012年末該行涉農不良貸款率為9.2%,其中經營不善占47%道德因素占14.2%,死亡或下落不明占8.0%;其他的占26.7%,金融風險突出。
二、互聯網金融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優勢
(一)改善金融基礎條件。普惠金融要求覆蓋全部地區的所有客戶,不應因地處偏遠地區而被排除在金融服務之外?,F在互聯網金融所依托的是7×24小時的覆蓋全球的電子信號,可以突破空間的瓶頸,覆蓋到因偏僻分散而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從而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二)降低信息不對稱?;ヂ摼W所具有的公開透明特性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減少交易成本,這使得互聯網金融具有與生俱來的普惠屬性,對于推進金融體系的擴大化、平民化和人性化,實現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義。在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互聯網金融可以進步打破傳統金融在準入機制、資金數量要求的諸多限制,提高農戶金融服務的可得行。資料顯示,2015年重慶P2P網貸成交額高達188.68億元,位居全國第七,其中涉農網貸占有很大比重。
(三)優化農村信用環境?;ヂ摼W平臺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有效調查、監督客戶還款意愿和能力,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將之用于信用識別和風險定價,從而提高融資效率,2015年4月,重慶華龍強渝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成為重慶首家擁有開展企業征信業務“牌照”的民間機構,將使用“云”數據打造最權威征信平臺,加快重慶市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三、互聯網金融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
(一)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體制機制。目前,互聯網金融尚處在起步階段,政府應當加強政策扶持力度,給予互聯網金融定的發展空間。通過加大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起功能齊全、服務全面的普惠型農村金融市場,全面提高金融服務“三農”效率。同時,跟進相關政策制度和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為利用互聯網金融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構建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環境。
(二)改變思維模式,加快發展轉型。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大力發展普惠型金融是市場潮流。新興互聯網金融的強勢發展勢必會對傳統金融產生沖擊,各商業銀行應當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市場研究和資源支持,加速推動業務轉型發展。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傳統商業銀行依然具有自身的網點優勢、資產優勢和信譽優勢。傳統商業銀行應利用這些優勢逐步實現自身業務的轉型發展,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推動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深化。
(三)加強風險管理,做好風險防范。作為種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而其為金融發展提供方便快捷交易的同時,也會使金融風險以更快的傳播速度傳播到更廣的區域。2015年12月發生的“e租寶非法集資事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教訓。因此,政府應對網絡交易規則進行規范,行業應該加強自律管理,共同為互聯網金融營造一個健康的交易環境。只有做好風險管理和風險防范,普惠金融才能得到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