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
摘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成為了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種重要的途徑。然而,這種公民網絡參與中也存在非理性化的參與、公民網絡參與意識淡泊、電子政務的滯后和“數字鴻溝”等問題。優化公民網絡公共政策的質量,要深入發掘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進行地培育公民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可以嘗試通過培育公民參與意識、完善公民參與制度、大力發展電子政務、跨越“數字鴻溝”等方式解決公民網絡參與困境。
關鍵詞:公共政策網絡參與數字鴻溝電子政務
一、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問題
(一)公民網絡參與的意識淡泊。我國公民參與的意識普遍不高,在網絡參與這種公民參與的新型渠道,還沒有被很多公民熟知并接受。我國還有部分公民缺乏網絡參與的物質條件,如計算機、手機等網絡媒體設備,公民缺乏這些物質條件也就難以進行網絡參與。同時,不了解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的人也有很多,即便他們擁有了網絡參與的設備,也難以進行網絡參與,這些原因都導致公民網絡參與意識淡泊。
(二)網絡擴大非理性化的參與。網絡崇尚個人自由主義,否定任何權威。在網絡上發布信息是自由而不受規范約束的,因此導致信息泛濫并且準確性核實困難。而部分普通公民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辨別信息的能力,極易被被虛假消息煽動或影響,從而網絡參與中盲目跟風,進而導致現實中的非理性的政治參與,危害社會的穩定。
(三)電子政務的滯后限制公民網絡參與的發展。固然很多地方政府都設置了專門的網站,但不少的政府網站缺乏與公民交流互動的版塊。一些可以通過網絡簡化公民參與程序的功能,也因為不完善而流于形式化。目前我國的電子政務的種種問題,使得其難以為公民網絡參與提供條件,難以促進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四)“數字鴻溝”導致網絡民意的局限性。“數字鴻溝”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問的鴻溝。在網絡中處于信息優勢的人,可以更快捷的通過網絡來表達自身的愿景,使得政府的決策更有利于自身的利益。而那些在網絡參與中處于信息劣勢的人,則很難向政府提出自身的利益要求。若是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只聽取了前者的呼聲,政策制定可能就忽視了信息相對劣勢人的利益訴求,使政策的制定結果出現了偏差。
二、公共政策網絡參與的優化對策
(一)培育公民參與意識,提高公民參與能力。要提升公眾參與意識就必須提高公眾的知識水平,只有具備定的知識水平,才能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并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要積極開展正確有益政治文化建設,指導公眾有序地進行網絡參與。要加強高校的政策科學研究建設,鼓勵現代大學生關心時政,關心國家政策。
(二)完善公民網絡參與制度,暢通公民網絡參與途徑。首先,必須通過制度來規范和制約網絡輿論,其次,更要為網絡民意參與提供系統化、制度化的支持和保障。推行信息公開制度,打造陽光政府,加強公眾對政策制定的相關信息的了解,這是公眾參與,尤其是網絡民意參與的個基礎條件,也是前提條件。
(三)建立現代化的信息系統,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在加強公民網絡參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專業的信息機構和信息人才的作用。通過電子政務的渠道,解決因公民網絡參與的無序、非規范化等導致的系列問題,電子政務是規范公民網絡參與的重要工具。電子政務系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面向政府機關內部,其他政府機構,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的信息服務和信息處理系統。
(四)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跨越“數字鴻溝”。由于“數字鴻溝”的影響,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網絡弱勢群體難以表達他們的愿景,導致政策的制定結果呈現偏差。“數字鴻溝”是部分網絡弱勢群體處于劣勢的原因,要提高他們的參與水平,需要強化網絡信息基礎建設,同時,還要改善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途徑。為了幫助網絡弱勢群體表達自身利益訴求,政府應該引導他們改變觀念,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要求。
(五)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網絡參與法律法規。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網絡參與相關的法規和條例,但伴隨網絡的快速發展,政府需要對具有滯后性和不適當的法律內容加以完善,從法律上規范公民網絡參與。此外,政府通過網絡調查等途徑征求公眾的意見的時候,要對收集到的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進行識別,同時,要及時制止公眾被不真實的信息引入非理性的途徑上,保障公民理性地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當中。
三、結語
公民網絡參與剛剛起步,也存在著許多的弊端,對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率、質量有著消極的影響,因此,亟待進步改進和完善,政府在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的同時,要大力加強網絡法制化和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公民網絡參與的發展是個緩慢的過程,公民網絡參與也將在推進公共政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也發展,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