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豐源
通常,大多數讀這本書的人已經是名義上的父母或者將會成為父母。但是,你是一位真正的父母嗎?也許,你會說:“這毋庸置疑??!我的孩子已經……”其實,我要說的是,不管你的孩子多大,都不能說明你已經是完整意義上的父母。因為為人父母并不是簡單地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義上的養育孩子!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從小生長在上海的猶太人母親,在與丈夫結婚后生育了三個孩子。后來丈夫離她而去,她就獨自帶著三個孩子生活,并在中以正式建交后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以色列。
剛到以色列的時候,由于語言不通又不懂移民優惠政策,這位母親一邊辛苦勞作,靠賣春卷維持日常生活,一邊又秉承著中國“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照料著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孩子們也理所當然地接受母親為自己準備的一切。
這種教育理念與猶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們一家人受到了鄰居們的責難。看著三個孩子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地等待母親照顧,一位鄰居訓斥她家的大兒子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彪S后又轉過頭來訓斥這位母親說:“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p>
“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這句話乍聽起來很傷人,細想之下卻發人深省,它在警醒我們重新認知“父母”這兩個字。說實話,我們現在這些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是以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級為父母了?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生了孩子只是證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卻并不代表你已經具備了養育孩子的能力,而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養育才是至關重要的部分。
不可否認,我們很多父母都秉承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來愛孩子。然而,我們的這種愛往往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又怎么能夠說是真正的父母之愛呢?后來這位猶太人母親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該做的事情,三個孩子主動勤工儉學,在幫助家庭的過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業天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兩個概念。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這只是一種物質上的聯系,并不能夠說明你是在做父母。做父母是一種智慧,是與孩子的精神鏈接,是懂得并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更是傳承祖先基因和創造家族興旺的責任。
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一心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來就交給爺爺奶奶帶。經過多年的打拼后,這對夫妻終于如愿以償地擁有了自己的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家。然而,就當他們以為自己已經獲得人生成功的時候,兒子卻找不到了。幾經周折,他們才在一個網吧里找到了幾天未曾回家的兒子。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兒子對他們的苦口婆心充耳不聞,整日以網吧為家。兒子的狀況讓他們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會淚流不止,甚至許愿說:“只要兒子能回來,我們愿意花掉所有的資產與積蓄?!比欢?,這世間有很多東西是很難用金錢交換的,就像孩子的品行與健康一樣。
對于孩子來說,衣服可以換,幼兒園可以換,學??梢該Q,老師可以換……唯獨父母是永遠不能換的。一個孩子將來會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孩子在幼年時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業,這項事業的成敗決定著我們40歲以后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安格爾摘自《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圖/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