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岳
十來歲時,有陣子迷上了書法,沒事就坐著練毛筆字。我知道自己并無寫字的天分,只是一橫一豎寫得平直中正讓自己開心。
有天正練著,一位長輩拿著報紙經過身邊,上面剛好發表了一些書法小天才的作品,他指著說:“你看,人家五歲的字就這么漂亮!”瞬間我就很沮喪,沒興趣練了。當時沒膽也沒智慧還擊:是呀,我是不行,可你五六十歲了,字也不如這小孩呀。
這種教育方法在現在的家長當中也很流行。他們緊盯孩子的舉動,一定要讓他們達到某種成功。這剝奪了孩子玩的樂趣,孩子通過玩,獲得自我認知,毛筆字可能練不出頭,可他從中獲得了快樂,鍛煉了耐心,美感得以提升,這些都成為他看不見的品質。
我屬于比較不怕打擊的,但這種教育方法落下的痛苦記憶,我也花了很長時間才平復。有些天性比較脆弱的孩子,做什么都被暗示“你不夠好,你還應該更好”,他的性格就扭曲變形為否定自己,事事貶低自己,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好——父母一看還挺開心:這孩子有謙虛的美德。
看一個孩子在練字時,或許你可以教他一點技法(如果你會的話),最好不要干擾他,他不必做“更有意義”的事,他也不必成為最優秀的書法家,否則,王羲之以后的人,都無練書法的必要,因為最牛也只能當第二名。
最可能讓一個人活得無意義的方法是,從小就逼他過有意義的生活。
有好事降臨時,一流的大學錄取你,好公司錄用你,你賺到了大錢,漂亮的小伙追求你,你名氣變大:如果你第一反應是:我不夠好,配不上,那么,你應該馬上啟動第二反應:我的第一反應是錯的,我足夠努力,我很開心努力有回報。
(開心蟲摘自《廣州日報》2015年10月19日,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