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軍
摘要:探親假制度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實施至今已經近60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及假期制度的不斷改革發展,原有的探親假制度并未進行相應的調整,導致制度與現實已產生了很大的脫節,大部分單位在是否執行,如何執行產生了困惑。本文認為探親假制度并未廢除,作為國務院行政法規,仍具有法律效力,但應對照該制度要求,符合該探親假適用范圍的單位仍應執行,不符合探親假適用范圍的單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用,以維護勞資關系的和諧。
關鍵詞:探親假年休假適用
近些年,關于假日制度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關于探親假制度的存之爭更是此起彼伏,原因是對于如何執行及執行效果,無論是企業還是職工,都還存很大的疑惑。本文著重就探親假——這一特殊歷史制度的適用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希望對相關單位和職工,特別是現代企業如何理解和適用該項制度,維護和諧勞資關系起到指導作用。
一、探親假的法律淵源
1957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工人、職員回家探親的假期和工資待遇的暫行規定》,第一次規定了探親假制度,其中第條即明確制定目的,是對于同家屬分居、遠離家鄉的兩地的工人回家探親的問題進行適當的解決。1981年3,國務院又頒布《關于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進步明確和細化了探親假的相關問題,就企業而言,實用單位限定在全民所有制企業。1981年3月,國家勞動總局就《規定》發布了《實施細則的若干問題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專門就實施的細節問題進行了規定。這些法律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探親假制度體系。
上述規定延續至今,未再以法律、法規形式進行大的調整。但近些年,在學術及輿論界,關于探親假存廢之爭直十分激烈。鄭宏程認為:“以帶薪年休假代替探親假,是制度的創新,是時代的進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主張廢除探親假制度。薛世君主要對探親假制度進行完善,認為:“增強普惠性和覆蓋面,并讓這項權利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新京報網曾在2015年6月21日-22日就存廢之爭的觀點交鋒進行過連續的調查和報道,方認為應取消,理由是“收入沒保證有失公平”,另一方認為應保留,理由是“空巢老人需要看望”。但無論如何,最高立法及行政機關沒有官方表態進行廢除或改革,仍需按照現存的規定執行。
二、探親假出臺的時代背景分析
1957年最早規定探親假制度,由于至今太過久遠,姑且不論。1981年對探親假制度的重新強化,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尚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經濟水平不高,交通不便。由于多年計劃經濟體制的限制,絕大部分職工與單位具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人員流動,工作調動自由度不強,職工及職工家屬無權自主選擇工作地點、單位,導致很多人同親屬之間被動地兩地分居達數十年。當時專門的《勞動法》及配套的《勞動合同法》也未出臺,勞動者般周休息天,尚未有帶薪年假之規定。因此,受當時制度、特殊的社會條件影響和職工的客觀需要,探親假應運而生。正如《規定》第條所述的目的解決職工與同親屬長期遠居兩地問題。因為當時長期遠距兩地的確客觀存在,且非因職工自身原因造成。又如《意見》)第三條進步,保證能有時間在家休息半個白天和居住夜。當時,沒有高鐵、高速公路、私家車,一般職工也無法乘坐飛機,很難利用一周僅有的一天休息時間實現在家過夜的目的。因此,對于絕大多數家庭分離、分居兩地的職工來講,探親假制度的確起到“親人團聚過夜”的作用。“《規定》在當時滿足了支邊支遠支內職工的正常需求,促進了國家的經濟發展,適應社會發展水平,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三、探親假的法律性質分析
根據《新華字典》解釋,所謂“假”是指根據規定,或者經請求批準,當事認暫時離開學習或工作場所。無論是探親假、年假、病假、事假等,從字面上理解,都是當事人處于暫時脫離了工作的狀態,但就法律性質而言又有本質區別。目前,無論是學界還是輿論界,都常將探親假和帶薪年休假起相提并論,現將二者進行對比分析。
(一)關于年休假
我國《憲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的休息權。”《勞動法》第三條規定勞動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權利,第四十五條專門對帶薪年休假制度進行了規定。而國務院《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條進步明確立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職工休息休假權利。由此可見,帶薪年休假制度是根據《憲法》、《勞動法》的精神而設立,核心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休息權,屬于勞動法律范疇。
從國外立法看,“1936年6月20日,法國《帶薪假期法》正式頒布,由此全球最早對基層工人實行帶薪休假的制度誕生了,這成為帶薪年休假制度的起源,從少數人的特權變為大多人的權利。”而從國際條約看,國際勞動組織組織至今已頒布185項公約,對勞工的休息休假權做出嚴格規定,其中包含《帶薪休假公約》(1970年)。上述立法從根本上也是為保護勞動者的休息權,本質上也屬于勞動立法范疇。
(二)關于探親假
探親假制度作為行政法規而體現已經30多年,全國人大以及常委會已制定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完備的勞動法律體系,但仍找不到探親假在法律層面上規定或者依據。相比帶薪年休假制度在國外已經很成熟,國際組織及國際公約也做明確規定,但探親假卻鮮有體現或者規定。
結合當時時代背景理解,筆者認為,探親假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特殊時代的產物,與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法制發展條件和水平不高緊密相聯。其立法本質主要是國家解決因特殊國情造成親屬問分居所形成的矛盾,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心關懷,具有濃厚政策色彩。從法理意義上講,探親假本質上不屬于勞動法律關系范疇,目的也不是保護勞動者休息權,而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國家對公民適當讓渡部分權利(那時全民所有制企業國家組成部門之一),為公民實現婚姻家庭權利創造必要條件。婚姻家庭權是現代民法法律關系范疇上的民事權利,如夫妻同居、父母監護未成年子女(長期兩地分居難以實現)等,只是基于當時歷史條件,公民民事權利的行使更多依賴于國家公權力,婚姻家庭權的實現也不例外。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立法完善,國家公權力和公民民事權利此消彼長,交通物質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帶薪休假及公共假期的增多,職工能夠有更多機會與親人團聚,自由實現婚姻家庭權,這里在所不論。
四、探親假的適用主體分析
《規定》第二條明確了探親假的適用范圍為機關、團體和全民所有制企業……。如何準確把握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定義以及內涵,對實踐中如何界定探親假的主體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從我國企業立法和改革進程的歷史脈絡中去尋找答案。
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以下簡稱《企業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性質:社會主義經營單位;第十六條規定其設立程序必須經過政府的審核批準。該法第一次以國家立法形式明確了全民所有制企業法律概念、成立前提、涵蓋范圍,將全民所有制企業從政治、政策術語轉化為法律法規術語,大大提升了關于企業形式、性質、類型等概念的嚴謹性、規范性,深深影響到隨后全面建設市場經濟時代的企業立法以及企業改革進程。
1992年國務院《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以下簡稱《經營機制條例》)第二條,提出了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法人的改革目標。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出臺,明確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自此,我國得以完全確立現代公司制,公司制形式也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主體的主流。
目前,在中國《企業法》與《公司法》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全民所有制企業、公司制企業兩種經濟組織形式并存,各自依照不同的法律法規進行設立和登記,也各自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由于兩種性質企業組織不同,基于《規定》的明確界定,就企業而言,只有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探親假適用的主體,而現代公司制企業并不是探親假的適用主體。當然,現實中,部分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演變過來的現代公司制單位(主要是國有企業)仍然按照國務院《探親規定》部分或者全部執行探親假相關條款,批準職工足天全薪的探親假,但這和全民所有制企業執行探親假制度完全是兩種性質,前者是單位遵循傳統,給與職工的一種“額外福利”,如部分企業給職工提供免費咖啡、加班后報銷打車費一樣,雙方可以在勞動合同中協商約定,單位也可以單方面實施,具有任意性、選擇性;而后者因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探親假的法定適用主體,對于單位而言,具有強制性,不可選擇,不執行就意味違法。
五、結語
綜合以上,筆者認為,為避免勞資糾紛,相關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落實探親假制度,若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必須嚴格依法執行,若為依照《公司法》設立的現代公司制企業,則可選擇執行,包括是否執行,執行的尺度等,但應完善相關假期制度,勞動合同的約定等,避免有約定或者規定而未執行,導致糾紛的發生;作為符合要求全民所有者企業勞動者,及時關注自身的探親假權利是否得到保障;而現代公司制企業勞動真也應正確理解探親假規定的立法精神及現實情況,充分行使好享有的帶薪年休假、公共假日等權利,實現自身的休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