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萍
摘要:對國企改革關系千家萬戶,而國有股權的轉讓關系到國企改革的成敗。本文主要根據一則案例來分析國有股權未進場交易的法律后果,指出了國有股權轉讓應嚴格遵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確保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以促進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順利過渡。
關鍵詞:國有股權轉讓進場交易效力性強制性規范
國企改革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其中,國有股權轉讓占國企改革很大比重,關涉人民群眾幾十年勞動成果的去向及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政策的支持度。據統計,我國國有大、中、小型企業權益損失占凈資產的比重分別高達15.2%、59.4%、52.8%。因此,對國有股權轉讓我們應予重點關注。
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我國國有股權轉讓一般需履行決策審批程序、評估定價程序以及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所公開競價的程序。但在具體實踐中,盡管我國現階段關于企業國有股權(股份)轉讓的規范性文件已比較詳盡,但不履行上述程序尤其是不履行進場競價交易程序即辦理國有股權轉讓的仍占很大一部分。一方面是相關單位的經辦人員不熟悉或不了解國有股權轉讓的法律規定及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對未履行上述程序即辦理國有股權轉讓行為的法律效力未給予明確的界定。另方面,是對未履行上述程序即辦理國有股權轉讓的行為未設置專門的監管機構。本文擬就結合以下案例探討國有法人股轉讓未履行進場競價交易程序的法律后果。
2008年12月,A公司召開董事會并形成董事會決議,公司決定對外轉讓其持有的B公司國有法人股。2009年1月,A公司與C拍賣行簽訂委托拍賣合同,委托拍賣其名下的B公司法人股。同月,A公司委托某評估機構對上述股權進行了評估。
2009年2月,C拍賣行對上述股權進行拍賣,D公司參加C公司主持的拍賣會,通過競拍以高于評估價的價格取得了上述股權。拍賣成交后,拍賣公司出具拍賣成交確認書。D公司向C拍賣公司支付了全部股權轉讓款,并與A公司簽訂了《B公司法人股股權轉讓協議》。
但此后,A公司拒絕履行該協議,并于2009年3月1日向B公司發送終止股權變更的函,致使C公司無法取得上述股權。C公司向A公司發函要求盡快辦理股權變更申請,后無果,逐以A公司為被告提起上訴,請求判令A公司履行《B公司法人股股權轉讓協議》,將B公司國有法人股予以轉讓。
A公司辯稱:訴爭標的股份系國有資產,根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等的有關規定,轉讓國有產權應當履行審批、評估程序,并且按規定進入產權交易場所交易。本次股權轉讓未履行進入產權交易所的程序,轉讓行為不合法。
法院審理后,依照B公司國有法人股轉讓未履行進場交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第5項及《企業國有資產法》第54條的規定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本案是則典型的國有法人股轉讓未履行進場交易程序的例子,該案爭議的焦點是進場交易是否影響國有法人股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有觀點認為,國有資產轉讓只要價格不低于合法的評估價即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不涉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企業國有資產法》第54條的規定屬于管理性行政性規范,是否進場競價交易不應影響國有股權轉讓的效力。對此,本文不予認同。
一、確認國有股權(股份)轉讓行為效力的法律依據
首先,國有股權(股份)轉讓首先是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平等主體之問的交易活動,它符合民商事合同行為的般特征,應遵守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等私法原則。因此,在對其效力的認定上理應適用《合同法》。《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合同法》解釋二第14條的規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即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方為無效。
其次,國有股權轉讓,因其涉及處置的是國家所有的資產,關系面大、受影響的人群眾多。因此,國務院、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制定并發布了相關法律、行政規章及部門規章來規范國有股權的轉讓。其中,涉及國有股權轉讓進場交易的相關規定主要有2003年12月31日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2006年12月31日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關于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發產權[2006]306號)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8年10月28日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國有資產法》。三者的具體規定大概如下:
(1)《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轉讓方應當將產權轉讓公告委托產權交易機構刊登在省級以上公開發行的經濟或者金融類報刊和產權交易機構的網站上,公開披露有關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信息,廣泛征集受讓方。
(2)《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關于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第1條對國有股權的轉讓做了如下明確規定: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不斷提高進場交易比例,嚴控場外協議轉讓。
允許協議轉讓的范圍只有兩種:一是應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國有經濟布局和機構調整的整體規劃。受讓方的受讓行為不得違反國家經濟安全等負面的限制性或禁止性規定,且在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另一是,在所出資企業內部的資產在重組中,擬直接采取協議方式轉讓國有產權的,轉讓方和受讓方應為所出資企業或其全資、絕對控股企業。
直接采取協議轉讓的,應按轉讓方的隸屬關系,中央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批準,地方企業由省級國資監管機構批準。相關批準機構不得自行擴大協議轉讓范圍,不得下放或分解批準權限。
(3)《企業國有資產法》第54條的規定,除國家規定可以直接協議轉讓的以外,國有資產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所公開進行。轉讓方應當如實披露有關信息,征集受讓方;征集產生的受讓方為兩個以上的,轉讓應當采用公開競價的交易方式。
從上述規定可知,國家對國有股權轉讓是嚴格限制場外交易的,除上述兩種經省級以上的國資監管機構批準的情形外,均要求進場交易。但對未履行進場交易的程序的法律后果并未明確規定。
二、有關國有股權轉讓應進場交易的強制規范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范。
根據國務院2003年5月13日公布的《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第13條的規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除前款規定的職責外,可以制定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規章、制度。”第44條規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可以依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因此,《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關于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位階上雖然是層次較低的行政規章,但實質確實依據國務院的授權對上述條例的實施所制定的細則辦法,效力應當相當于行政法規的效力。
由此,有關國有股權進場交易的強制性規定系由法律(《企業國有資產法》的制定者為全國人大)和行政法規進行規定的。那這些規定是否具有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屬性?
有學者提出了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區分標準,認為法律法規雖沒有規定違反該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但若使該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屬于效力性規定;若只是損害當事人利益的,則屬于取締性規定。
以本案為例,筆者認為,涉及國有股權轉讓進場交易的規定應具有效力性強制性規范的屬性。理由如下;
首先,國有股權進場競價交易程序規范的對象包括了國有資產轉讓方、受讓方及產權交易機構等,系直接針對轉讓行為本身。是否履行了進場競價交易程序,關系到交易的公開、公平及公正,影響了國有股權的轉讓價格,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是否進場競價交易直接關系到轉讓行為的法律效力。
其次,根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32條的規定,未按照有關規定在產權交易機構中進行交易的,國資監管機構或相關批準機構應當要求轉讓方終止產權轉讓活動,必要時向法院提起訴訟,確認轉讓行為無效。從該規定可以判斷出其具有效力性強制性規范的屬性。
綜上,本文所涉及案例,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第5項及《企業國有資產法》第54條的規定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是符合我國法律的規定。由于國有股權的轉讓關系到國企改革的成敗,關系到千千萬萬的家庭,因此,我們在面對處置國有資產的行為上應當盡量采用嚴格、謹慎的態度,嚴格遵照法律的規定履行進場競價交易的程序,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