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倫 戴興武 鐘蕾 楊雪
一、前言
“眾籌”這個詞的是在2006年8月由Michael Sullivan最早使用。是眾人籌資。其理念即“集眾人之智,籌眾人之力,圓眾人之夢”。在歐洲,眾籌濫觴于1 8世紀,作為種籌拮資金的方式,目的是為即將出版但是還沒有印制的作品籌拮資金。
眾籌借助互聯網發布融資項目,目的在于試探市場、調研及宣傳效果,最終達成籌集資金的融資活動。從法律行為主體來分類,眾籌的行為主體包括項目發起人、投資人、眾籌平臺三方構成。目前我國尚未有專門立法規范眾籌行為,但是實踐當中也有些法規規范具體的眾籌行為作為行業標準。
二、項目發起人權利義務
項目發起人是籌款人。在我國,籌資人在平臺上是以公司的身份出現,其義務是遵循我國《公司法》等法律規定以及現代公司的治理制度。眾籌平臺也會規定籌款人準入的條件,如主要發起人必須在平臺上注冊,國籍、年齡、資質和學歷符合平臺要求,一般還要與平臺簽訂服務合約,明確好雙方各自的權利義務,經過眾籌平臺審核通過才能進行項目融資”。所以,般而言,眾籌發起人應該具有相應的權利能力。如果眾籌項目屬于物品回報型的眾籌,那么眾籌發起人應當對回報物擁有物權。若以有權利瑕疵之回報物發起眾籌,則侵害了權利人的物權或知識產權,發起人應當對物品合法權利人負相應的民事責任甚至承擔刑事責任。本著誠信原則,眾籌發起人有如實介紹項目真實性的義務,描述不清或虛假描述導致眾籌支持者誤解造成的相關損失,眾籌發起人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承擔退賠責任。
我國《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已經2014年6月30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第51次主席辦公會議審議通過,其中第三條規定從事私募基金業務,應當遵循自愿、公平、誠實信用原則,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規定融資者應當為中小微企業或其發起人,提供真實合法的信息,不得欺詐以及作出不恰當承諾,只能在個眾籌平臺發布項目信息等。這就要求從事私募基金業務的主體所應該遵守的規則。
在眾籌項目的發布這個環節,我國《證券法》第十條作出了相應規定:公開發行證券,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并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未經依法核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擅自發行公司股票、企業債券罪的制定目標便是維護當時的金融系統穩定。
三、眾籌平臺權利義務
眾籌平臺是平臺的措建者和運營方,充當著交易的中介,收取籌資方支付的平臺運營費用,并且負有審核籌資者以及投資者是否適格以及投資項目合格與否的義務,同時為投融雙方提供技術咨詢服務、法律服務等。因此,眾籌平臺責任十分重大。眾籌平臺
般都會指定專門銀行來擔任托管人,履行資金托管職責,為投資人的資金進行第三方托符及分期支付,以免出現籌資人拿錢逃匿的行為,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平臺充當的是融資人與投資人交易的中介,但平臺所承擔的義務不應僅限于居間中介這法律關系主體的義務范圍,還要承擔作為眾籌活動重要參與者所特有的義務。
眾籌作為網絡經濟的新型運作形態,秉承了互聯網精神的公開原則,從項目的推出到各個步驟,都應按照滿足投資人知情權的要求,滿足監管的要求的方式及時公布信息。眾籌的生存根基即是相關信息的及時公開。融資方和投資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則因為眾籌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在債權眾籌中融資方和投資方之間是借貸關系,商品眾籌中是商品預售,慈善眾籌則是贈與關系。首先,平臺對融資方雖然有定的審查義務。股權眾籌平臺起到中介機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股權眾籌平臺不得為了平臺的利益而盲目促進投融資雙方達成協議,必須要尊重投融資雙方的實際利益,嚴格審核項目,同時嚴格保護投資人的利益。股權眾籌平臺方面需要促成中小企業融資,同時也要盡可能保護投資者利益。首先需要審核籌資人所提交的項目,審核的內容為:項目材料是否齊全、項目商業模式是否可行。股權眾籌平臺有義務對投資者進行投資教育,即聲明、告知投資可能存在的風險,確保投資者瀏覽證監會所規定的投資標準,確保投資者明白投資風險——可能損失全部的投資額,且投資者應該承擔這樣的損失。
基于平臺對于投資者保護的重要性,美國的JOBS法案要求平臺必須履行如下義務:(1)必須向投資者充分揭示股權眾籌存在的風險并進行投資者教育:按照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適當規則審核投資者信息;(2)確保投資者充分知悉投資潛在風險,且有能力承擔因投資出現風險而產生的損失;(3)采取設置問卷形式,有效確認投資者了解初創企業、新型企業以及小型證券發行機構的
一般風險等級;了解已投資資金不能立刻提現的風險等。
總而言之,眾籌服務網站的義務:1、風險提示義務;2、審慎審核義務;3、違約當事人信息披露義務眾籌發起人作為資金的接收至詐騙行為,眾籌服務網站有義務經受侵害方的請求提供眾籌發方,資金的來源可能涉及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一旦發生違約行為甚起人方的真實聯絡方式,協助權利受侵害方的權利救濟。
四、投資人權利義務
債權眾籌模式下投資者獲得的回報就是本金加上約定的利息,本質上是按照投資份額獲得債權。投資人也要首先通過股權眾籌平臺的資格審核,在平臺完成相關的注冊活動,然后通過平臺瀏覽籌資人的融資項,并且對自己認為有投資價值的創業企業或項目進行小額投資,投資人般會采用在線支付的方式。
我國《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投資者應當履行下列職責:向股權眾籌平臺提供真實、準確和完整的身份信息、財產、收入證明等信息;保證投資資金來源合法;主動了解眾籌項目投資風險,并確認其具有相應的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自行承擔可能產生的投資損失;證券業協會規定和融資協議約定的其他職責。融資人和投資人之間是種特殊買賣合同關系,買賣的標的就是股權。依我國《合同法》第1 30條的規定,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與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所有的社會大眾在股權眾籌融資中均具有小額投資的權利能力,但并不是說所有的社會公眾可以隨意投資,即投資者需要滿足定的民事行為能力,而這里的民事行為能力便是指投資者的資產能力、承擔投資風險的能力。投資者有權利獲取投資的中小微企業或項目的基本信息、相關組織的組成人員的基本信息、項目的發展階段信息等。就義務而言,投資者首先需要向股權眾籌平臺提交真實的身份信息;需要提前了解該投資模式的投資風險,獨立判斷是否具有承擔該投資風險的經濟能力與知識水平。如證券業協會最近發布的有關股權眾籌的辦法中規定了投資者的職責:提交全面、可靠的基本身份信息、財產信息;投資者需要確保其投資資金具有合法的來源;投資者需積極主動了解其感興趣的項目所具的風險,并獨立判斷、確認是否具有承擔相應風險的能力。我國《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了投資者的資質“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下列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前款所稱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份額、資產管理計劃、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保險產品、期貨權益等。《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中提高了投資者條件,投資者為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的單位,或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人民幣或最近三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投資者除能提供相關財產、收入證明外,還應當能辨識、判斷和承擔相應投資風險。
五、總結
在市場經濟語境下,眾籌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正在市場主體的經濟博弈中大放光芒,但是我國相關完備的法律法規規范還相當滯后,不足以規范這新的融資行為,盡管如此,所有眾籌活動的主體都應該遵守民法規則和國家政策。眾籌主體應當遵循誠實、守信、自愿、公平的原則,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尊重融資者知識產權,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嚴格規范籌資平臺、投資人和項目發起人作為平等地位的市場主體要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確保市場運作沿著法制軌道進行,為融資開辟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