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鯤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格里格《e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民族特征研究及教學分析(二)
張 鯤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作者以曲式分析圖式為輔,用音樂理論與演奏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作品的第三、四樂章進行剖析、總結,擬從鋼琴演奏與教學角度具體分析作品的民族特征及演繹,力圖幫助演奏者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更準確地把握其作品內涵及音樂風格。
挪威;民族樂派;民族特征;教學分析
《e小調鋼琴奏鳴曲》是挪威民族樂派作曲家格里格一生中惟一的一首鋼琴奏鳴曲,是他青年時代的作品。創作于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成回國后的第三年(1865年)。在這首奏鳴曲中可明顯感覺到德國古典音樂風格對他的影響,作品充滿青春的朝氣與熱情,具有鮮明的挪威民族特色。共四個樂章,本文為三﹑四樂章。
第三樂章,稍慢的小步舞曲風(Alla menuetto man poco piu lento),e小調,3∕4拍,縮減再現性復三部曲式。

演奏提示:
這首古老風格的小步舞曲,主題重音落在第二拍的舞曲節奏,造成輕松活潑而別有風味的韻律。中段具有夢幻式的田園風光,音色充滿想象力。
1-8 [A] 部 A段 古老的德意志風格小步舞曲從e小調開始,右手主題重音落在第二拍節奏上,左手重音按常規落在第一拍上,雙手重音交相呼應,造成輕松活潑而別有風味的韻律。彈奏時突出右手柱式和弦的外聲部旋律線條,注意三連音節奏緊湊,情緒為漸進式,力度漸強。
9-16 用強力度飽滿通透的奏出高八度主題樂句,根據音樂發展的下行音區走向,情緒逐漸收束,力度漸弱。
17-23 B段 右手旋律為弱起切分節奏,注意重音落在第二拍上。左手為保持根音奏法,層次要清晰。調性為G大調。
24-27 連接句節奏緊湊,雙手向兩端反向進行,一氣呵成的氣息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28-31 用強力度堅定地奏出變化主題a2,調性由a小調轉到e小調。
32-39 八度大和弦奏出沉重的音響效果,注意重音在切分節奏的第二拍上。小節末漸慢。
40-47 [B]部C段 音樂形象具有夢幻式的田園風光。節拍變為9∕8拍,調性轉為E同名大調,有明亮之感。演奏時應注意音色甜美且具有想象力,恰到好處地掌握休止符的分寸感。
48-55 低八度弱奏出樂句再現,奏法同上。
56-63 D段 注意右手四連音與附點節奏銜接準確及帶重升記號的音準。兩個樂句內部流動起伏,演奏時應表現出層次感。調性由#g小調到b小調。
64-71 對優美的田園風光無限眷戀。再度回到E大調上重復樂句,奏法與節奏同前。小節末一直持續弱奏。
72-91 [A′] 部 A段 為縮減再現性的單樂段,奏法與音樂處理基本同前。
第四樂章,甚快板(Molto allegro),e小調,6∕8拍,奏鳴曲式。
引子 1-6
呈示部 7-121 (主部主題 7-47 [無連接部] 副部主題 48-113結束部 114-121 )
展開部 122-205 (中心Ⅰ段 122-161 中心Ⅱ段 162-177 準備段 178-205 )
再現部 206-313 (主部主題 206-246 [無連接部] 副部主題247-313 [無結束部] )
Coda(尾聲)314-344
演奏提示:
序奏之后,終樂章與第一樂章相對應又出現了富于動力性的主部主題。副部主題轉到C大調,具有安詳﹑穩重的獨立性格,猶如一支圣詠曲調。結尾部分,副部主題轉化為宏大的頌歌形象,并以特強的力度奏出,形成強勁有力的結尾。
1-6 引子 從e小調的屬音到重屬音的連接開始,雙手同步,音色整齊而飽滿地彈奏,注意和聲色彩層層遞進,小節末的延長記號站夠時值。
7-10 呈示部 富于動力性 主部主題A的旋律由短小樂句動機以進行曲速度開始,音色輕盈﹑跳躍,指觸敏捷且富有彈性。注意準確的空出十六分休止符。
11-14 模進上行音程進行,節奏與奏法同上。
15-18 旋律動機漸進發展,注意半音的和聲變化,跳音要有彈性。
19-22 樂句銜接緊密,一氣呵成的氣息將力度逐步推向高潮,彈奏時注意音樂內部的和聲變化。
23-26 主部主題A′旋律是主題短小動機的平行再起,情緒飽滿而熱烈,力度通透而堅定。左手為固定低音伴奏,動靜之間更凸顯出線條化的旋律聲部。
27-30 旋律線條由外而內轉到右手內聲部,彈奏時注意左手八度切分節奏產生的自然重音。
31-32 雙手同步,整齊劃一的彈奏。力度突弱,為后面的漸強作鋪墊。
33-39 一氣呵成的長氣息樂句由長短句構成,力度隨著音樂情緒的發展而漸強,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應做到顆粒﹑流暢而準確,左手八度持續的切分節奏造成了音樂的緊張度。
40-47 旋律由主部主題的動機素材銜接構成,情緒逐漸收束,力度漸弱,觸鍵要有控制力且音色富有彈性。
48-53 副部主題B具有安詳﹑如歌的獨立性格,猶如一支圣詠曲調在C大調上奏出。彈奏和弦時應慢觸鍵,注意突出右手外聲部旋律。
54-57 突然插入跳躍的主部主題素材的音響,與連貫的副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調性轉到上屬Ⅴ級調G大調上。
58-63 副部主題B′以中強的力度回到C大調上,語氣稍強。
64-66 再次插入跳躍的音響,奏法與節奏同上。調性轉為E大調。
67-81 以副部主題的素材模進展開,調性依次轉為a—d—b—a小調,彈奏時注意左手八度的保持音。
82-85 右手旋律流動而起伏,注意左手主持續音內部的和聲進行。調性轉為G大調。
86-89 左右手聲部調換,突出左手內聲部旋律。彈奏時若左手因超越八度而夠不著,可借助右手來交替完成此樂句。
90-93 雙手同步,整齊劃一。
94-97 右手下行半音階快速﹑清晰而準確地彈奏,注意左手內聲部的半音上行進行。
98-104 B2段 雙手同步用沉重通透的力度彈奏。調性轉為C大調。
105-109 樂句反復,語氣加強。
110-113 左手為分解八度的固定低音,突出右手的和聲變化。注意小節末漸慢。
114-121 結束部 主部主題素材再度出現在C大調上,力度漸弱。注意最后一小節寶貴的留白,時值空夠。
122-129 展開部 中心Ⅰ段由關系大小調的對比并置引出主部主題的素材,這是格里格常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調式和聲。右手高聲部在c小調上,左手低聲部在降E大調上,高低聲部銜接緊密,前后呼應。演奏時要求音色短促﹑輕巧且富有彈性。
130-137 模進音型平行再起,高聲部在g小調上,低聲部在降B大調上,和弦連接平穩過渡。
138-143 以兩小節為一樂句單位,旋律聲部以下行大二度音程關系從弱起音量層層遞進,逐步漸強;左手低聲部以八度半音下行進行。
144-145 用強力度奏出此樂句。
146-153 音量突弱,節奏平穩。注意彈奏雙三度音型時音色要整齊而連貫。
154-161 左手低聲部為上下行半音進行,右手節奏與和聲保持平穩,情緒根據音樂的發展而流動﹑起伏。力度從弱起﹑漸強至特強,過渡自然而流暢。
162-165 中心Ⅱ段情緒熱烈而飽滿,用持續的特強力度在g小調上奏出通透的音色,樂句旋律線條清晰。
166-169 樂句銜接緊密,注意重音與八度的準確性。
170-177 模進樂句在a小調上平行再起,節奏與奏法基本同上。
178-181 準備段 調性轉為e小調。右手旋律為上下行半音音階, 分別在高﹑中聲部交替出現;左手保持八度,突出內聲部旋律變化。力度根據音區的走向而做相應的強弱變化。
182-185 用八度與和弦的形式作聲部調換,注意左手聲部的半音階上下行旋律線條。力度漸強,將情緒推向高潮。
186-193 用半音化下行和聲開始,持續的短句快速而緊密,注意雙手重音同步。力度由強到弱表現出層次性。
194-203 八度大和弦保持音響,和聲漸進,力度漸弱。
204-205 速度漸慢,可做適當自由處理,準備銜接再現部。
206-221 再現部 主部主題A在e小調上嚴格再現。
222-246 主部主題A′,奏法同前。
247-253 副部主題B在E大調上再現。
254-257 插入句在上屬Ⅴ級調B大調上出現。
258-263 B1調性回到E大調上,語氣稍強。
264-297 調性繼續由#g轉換至b小調。
298-313 副部主題B2調性回到E大調,奏法基本同前。
314-325 Coda (尾聲)情緒飽滿﹑意志堅定的用最強的力度奏出雄壯﹑恢弘的音響,此素材是由副部主題轉化而成的偉大頌歌形象,形成強勁有力的結尾。注意恰到好處地利用音后踏板,制造出深沉﹑濃重的音響效果。
326-334 旋律用緊湊的主題斷奏音型平行再起,彈奏時突出右手每小節第一拍的音響,把點的旋律連成線條。注意樂句的整體氣息,做到“聲斷氣不斷,音斷意不斷”。小節末速度漸慢。
335-343 用持續的急速將全曲推向高潮。
344 結束音通透明亮而穩定。
綜上所述,格里格以民間音響為“磚瓦”,自由地建造其獨特的“建筑物”,創造性地實現了音樂的民族主義風格。從每個民族富有民族音樂的特殊性﹑特色來看,總是離不開整個世界民族音樂的普遍性表現形式;而整個世界民族音樂的普遍性卻寓于每個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之中。這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更加使人深刻理解并把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哲理意義。“當藝術品的內部形式和色彩是民族的,但其內容是普遍性的時候,就發生了溶化為真正的世界藝術的過程”。
格里格的音樂如同其人:質樸純潔﹑堅毅深刻﹑熱忱嚴謹﹑獨具魅力。
縱覽格里格的一生,是為爭取挪威民族獨立戰斗的一生,是勤奮音樂創作的一生。格里格終生那種富有挪威民族特色的音樂創作及獨具魅力的音樂風格,不僅為挪威音樂史上樹立了一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成為挪威民族音樂之魂;而且走向世界,成為世界音樂寶庫中的寶貴財富,在世界音樂史上亦放射出燦爛奪目的光輝。格里格本人當之無愧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無限崇敬與熱愛。
張鯤(1979—),女,碩士,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