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在2016年的最后一個月,李克強公開表示:“相信今年能夠達到經濟目標,并為2017年奠定良好基礎?!?/p>
對于61歲的李克強而言,2016年依舊是異常忙碌的一年。作為大國總理的第四年,對外,他繼續勇當“超級推銷員”;對內,他抓好“十三五”開局之年的各項工作,從雙創到就業率,從簡政放權到經濟轉型升級。
在2016年的最后一個月,李克強公開表示:“相信今年能夠達到經濟目標,并為2017年奠定良好基礎。”
我們的大國總理,這下可以安心過年了。
“超級推銷員”的收獲之年
如果說2014年和2015年是李克強積極履行“超級推銷員”的集中時間,那么2016年則開始有所收獲。
以高鐵為例,李克強多次向國外推銷中國高鐵。他表示:“我每次出訪都推銷中國裝備,推銷中國高鐵時心里特別有底氣?!?至2016年6月,中國高鐵海外工程已涉及亞歐非三大洲,包括土耳其安伊高鐵二期、摩洛哥丹吉爾-肯尼特拉高鐵、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等等,中國高鐵已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閃亮名片。
此外,據中國人民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國發院研究員許勤華統計,李克強總理2016年內五次出訪,已“斬獲”近1400億美元大單,把中國國際公共產品的品牌和規模推到了2.0時代,這些合作與服務精神中所蘊含的“共”不僅是一種節奏,更是一種中國式的價值和智慧。
與此同時,李克強在2016年出訪各國時繼續播撒合作的種子。
7月中旬,李克強總理赴蒙古國訪問并出席在該國首都烏蘭巴托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歐首腦會議。此行不僅意味著李克強總理是蒙古國換屆選舉后訪問該國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更重要的是此行敲定了中蒙政府間經貿科技聯委會、礦能和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等機制的建立,并就中蒙間涵蓋經貿、能源、基礎設施、金融、氣候變化、媒體交流等領域合作,加大對蒙古基礎設施的投資,努力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和蒙古國“草原之路”發展戰略對接,并計劃在2020年實現雙邊貿易額100億美元的目標。
9月下旬,李克強總理出訪加拿大時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和多項商業合同。其中,就有中加關于分享和返還被追繳資產的協定,是中國就追繳轉移到境外的犯罪所得對外締結的第一項專門協定。
11月初,李克強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中哈總理第三次定期會晤、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一周間的緊湊行程,再次為中國打造互利共贏的公共產品及其制度平臺進程留下濃重一筆。
無論在拉脫維亞“16+1合作”發表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還是在俄羅斯提出的一系列中俄民生領域、能源科技領域合作,都無不透出讓雙邊/多邊各國國內民眾有更多“獲得感”,讓國家政府有更多“實在感”。
發揮“雙創”乘數效應
自從李克強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雙創”一詞開始走紅。
2016年,從中國的西北角到天涯海角,從高校到部委,從創客小鎮到大型國企,李克強總理的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各行各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空間拓展需要寬松的發展環境與強大的資金支持。4月1日,李克強考察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了解營改增工作進展,強調結構性減稅措施要落到實處,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6月20日,李克強考察中國建設銀行時指出,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支持是給經濟注入活力,“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6月26日在天津出席第十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并發表特別致辭時,總理強調:“我們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著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行動,廣泛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不同領域融合發展,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場需要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匯聚各方力量加速創新進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p>
漂亮的就業成績單
推行“雙創”不能忘記的一點是,它的最終目標還是在于改善民生。5月6日,李克強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召開就業工作座談會,強調培育“雙創”新引擎,將創業與就業結合起來,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一直以來高度關注就業。有媒體統計,本屆政府的前10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稿中,“就業”一詞共出現了150次。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分別出現了29次、23次和25次。而“就業為民生之本”“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的‘穩定器”“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總理在不同場合下講出的這些“金句”,也早已成為社會共識。
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至11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249萬人。按照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作出的承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00萬人以上,全年就業目標任務不僅提前完成,并且已完成了124.9%!如果把同期自然減員345萬人算進來,實際的“新就業人員”達到1594萬人。
持續不斷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活力,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家。“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這是中國經濟近一個階段以來最大的亮點。”李克強總理的這番話富于深意。實際上,從2014年起,我國連續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1200萬人。
應對L型經濟壓力
根據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16-2017)》,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L型探底階段,經濟增長率從原來的兩位數一路跌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6.7%,在舊增長方式后繼乏力、新增長方式尚未建立的關鍵轉型時期,內部和外部一系列新的不確定因素疊加,使得中國經濟雖有回穩態勢,但基礎并不牢固,下滑的壓力依然存在,給成功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帶來挑戰。
學經濟出身的李克強,對中國經濟有其自己的專業判斷。他在2016年11月對當下中國經濟開出“藥方”——通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李克強指出,做強實體經濟,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鼓勵社會力量利用“互聯網+”等搭建平臺,蓬勃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高中國裝備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摁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成長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快進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