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在民和自治縣這樣的貧困地區,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而是關系到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后代的教育狀況。“如果能夠讓偏遠地區的貧困人群接受肺癌早期篩查,盡早接受正規治療,就可以大大降低他們因病致貧的風險,花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好的效果。”
從上海浦東機場出發,飛行4小時,跨越2200公里到達西寧市曹家堡機場;從機場驅車83公里到達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從民和縣城再乘車40分鐘,趙曉菁醫生一行,終于站在了青藏高原邊緣初冬的黃土地上。
這里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當地人描述地形只有兩個詞,要么是“山”要么是“溝”,農民的居住地就在大山之間相對平緩的“溝”里。山大路難行,經濟落后,民和自治縣是國家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地區、國定貧困縣。
一位醫生,與貧困有什么關系?
民和自治縣副縣長王明芳,長期工作在扶貧第一線,她手中的數據是:2016年民和自治縣精準識別出貧困村125個,貧困戶6378戶,貧困人口4.2萬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占總貧困人口的23.6%。也就是說,疾病引起的貧困,是當地致貧原因中最大的一個。
與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樣,民和自治縣農村嚴重空心化,青壯年都已外出務工,農村只有留守老人和兒童。依靠年輕人的務工收入,農村家庭可以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家里不能有人生病,一旦生病,這些家庭就將無力承擔醫療費用和喪失勞動力帶來的雙重打擊。因此,與其他致貧原因相比,這些年,因病致貧在致貧原因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
可以說,在民和自治縣這樣的貧困地區,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而是關系到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后代的教育狀況。
肺癌是中國目前發病率最高的癌癥,也是癌癥死亡原因之首。在城市中,肺癌早期篩查的觀念逐步普及,通常單位為員工提供的體檢中就包含了肺癌早期篩查的內容。“如果能夠讓偏遠地區的貧困人群接受肺癌早期篩查,盡早接受正規治療,就可以大大降低他們因病致貧的風險,花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好的效果。”趙曉菁醫生說。
這,就是醫生與貧困之間的關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胸外科主任趙曉菁,是中國民政部增愛慈善基金會下的“慈菁基金”的發起人之一,這個醫療專項慈善基金專門用于對貧困人群的肺癌早期篩查和手術。此前,“慈菁基金”已經在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以及河南省安陽市開展免費肺癌早期篩查。目前,“慈菁基金”的肺癌早期篩查項目已在山東、河南、青海三地完成超過700例篩查,趙曉菁介紹,被查出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貧困患者,將在“慈菁基金”的資助下接受手術。現在,醫療技術可以保證早期肺癌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盡快地回到日常生活中,這對于貧困地區的家庭來說,至關重要。
在中國醫患關系最為敏感的時代,醫者的仁心和大愛該如何安放?趙曉菁醫生認為,除了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盡心盡力,通過慈善項目,醫生的一顆初心,得到了最好的安放。
另一種醫患故事
慈,兒救慈母;菁,趙曉菁醫生名字中的菁。兩個字放在一起,是“慈菁基金”設立背后一個令人感嘆的故事。
2007年,趙曉菁醫生從國外學習回國,開始獨立收治病人。盡管身在上海仁濟醫院這樣的大型三甲醫院,趙醫生還是不時能遇到經濟困難的患者。有的患者家屬舍不得花錢住旅館,就在醫院走廊打地鋪陪病人;有的家庭甚至連治療費用也交不出。“這些肺癌患者和家屬,從生理到心理、從經濟到精神上大多承受著巨大壓力。”作為醫生,趙曉菁把病人的痛苦看在眼里,心里總想著也許能有辦法幫一幫他們。
有時候,趙曉菁會把病人或家屬叫到身邊,從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錢,讓他們先交掉住院費,剩下的給病人補補身體。盡管得到幫助的病人總是拿著錢一邊感激,一邊承諾以后會還錢給趙醫生,但趙曉菁從來沒有想過獲得回報。但,這樣的善舉畢竟影響有限。
善念一天又一天積累,終于在一次與患者的緣分中,生成了果實。
幾年前,一位患者家屬慕名找到了趙曉菁醫生。他70多歲的母親準備出國旅游,在例行的體檢中查出肺部結節。其他醫院復查后,母親被診斷為患上惡性腫瘤,一家人找到趙醫生希望再次確認。經過仔細的檢查,憑借多年的經驗,趙曉菁最后診斷,老太太所患的是良性腫瘤,進行局部摘除后,病人恢復得很好。
這是趙曉菁日常工作中并不特殊的一次治療,但卻帶來了一次善緣。
和大多數患者家屬的心情一樣,老太太的兒子非常想表達對趙曉菁醫生的感激之情,幾次三番將錢、物送到趙醫生手中,都被拒絕。這位孝子見送禮不成,便向趙醫生提出,也許可以由他捐資成立慈善基金,用來幫助貧困人群。趙醫生欣然接受了提議,于是,以這位患者家屬捐款為基礎,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下新增了一個以“慈菁基金”命名的慈善捐助賬戶。
到現在,“慈菁基金”已有近370萬元的善款,后續很多善款,是趙曉菁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屬在上網搜索趙醫生資料時,得知了“慈菁基金”,于是轉而以向“慈菁基金”捐款的方式表達感謝,同時也參與慈善。
作為醫生,趙曉菁最清楚,一筆善款,對于貧困患者有多么重要。“早期肺癌手術,費用大概是5萬-10萬元,如果患者得到早診早治,這一次治療就能解決一輩子的難題。可如果到了肺癌晚期,花費50萬-60萬元,卻只能維持1-2年的生命。”趙曉菁說,即便擁有優良的技術,但憑借他的一己之力,終究無法幫助更多人,有了社會慈善力量的援手,更多的病人將受益,更多貧困的肺癌患者將因此改變命運。因此,基金決定集中精力在對貧困人群的肺癌早期篩查上,實現善款效應最大化。
每一分錢都很珍貴
捐一次款是一回事,自己設立慈善基金是另一回事,作為創辦人,趙曉菁要保證“慈菁基金”的所有善款,都如基金設立的初衷一樣,被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為此,趙曉菁要做很多醫療之外繁瑣的工作。
2016年12月中旬的青海之行,是“慈菁基金”第三個貧困人群肺癌早期篩查項目,在這一次現場篩查和探訪之前,趙曉菁和志愿者楊麗,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
楊麗醫生曾經在仁濟醫院趙曉菁主任的科室進修,由于是青海人,熟悉當地情況,這一次落地青海的篩查項目中,她作為志愿者負責協調和處理事務。從事慈善事業的人都知道,慈善項目中,最繁瑣的事務,往往又是決定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為了保證接受篩查的人群都符合貧困人群的標準,趙曉菁和楊麗一起根據民政相關標準和醫療上的要求,制定了限定條件:首先,篩查對象一定是民和縣貧困人口;其次,篩查對象符合肺癌早篩的高危人群選擇標準。
這個標準包括:
1.50歲-74歲,不論是否吸煙。
2.35歲以上,長期吸煙者。
3.35歲以上,生活、工作環境大氣污染嚴重人群,長期接觸射線人群,長時間接觸煤煙油煙人群;腫瘤病史、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患者。
在民和縣民政部門的支持下,志愿者先期獲得了當地貧困人群的基本信息,從這些人的基本信息做初步篩選,然后將資料分發給鄉一級衛生所,讓衛生所負責到各家做實地調查,楊麗醫生也參與了部分篩查對象的核實。
最終,將近300名民和縣當地農民被確定為篩查對象,這些篩查對象先在民和縣中醫院接受免費的肺部CT檢查,趙曉菁醫生到民和縣后,對這些CT影像進行逐一評估,一些患者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最終篩查出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人,將可以得到免費的手術治療。
西溝鄉的曹延琦就是接受篩查的當地農民之一,在民和縣中醫院完成評估工作后,趙曉菁一行到曹延琦家進行實地探訪。入冬已經蕭瑟的西北大山之間,曹延琦家幾間平房圍成的小院,是西北農村典型的民居,燒著煤爐的正屋里,陳設簡單但十分溫暖。曹延琦和妻子、一個外孫女生活在一起,大兒子十多歲時意外觸電,雙手截肢,現在在新疆一家殘疾人工廠打工。女兒一家帶著三個外孫女也在外打工,把最小的孫女留在老兩口身邊。
民和縣位于甘肅和青海交界處,距離民和縣幾十公里的甘肅境內有煤礦,多年前,民和縣很多壯年男性都曾下過煤礦,曹延琦也去過。幸得目前兩位老人身體不錯,這樣的一個家庭還算過得去,但可以想見,一旦不幸有人生病,曹延琦的兒女必須回家照顧,丟失一份務工收入和生病帶來的開銷,是這個家庭無法承擔的。
離開曹延琦家,趙曉菁一行到了陳有通家,陳有通76歲,中風留下了右半身的殘疾,由于家中貧困,兒子討不起老婆,入贅到外地,陳有通一家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政府低保和老伴賣一點雜貨的收入。為了貼補家用,陳有通的老伴從集市上批發食品和其他小商品,然后在鄉村里走街串巷叫賣,但隨著年齡增長,小買賣做起來也越來越吃力。
“慈菁基金”在民和縣篩查的將近300名貧困戶,幾乎都與探訪家庭類似,疾病是懸在這些貧困家庭頭頂上的巨石,一次免費的檢查或者治療,可能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完成民和縣現場工作后,趙曉菁醫生回到上海,志愿者將繼續安排需要進一步精確篩查的對象做檢查,然后確定需要手術治療的對象。
在青海項目之前,“慈菁基金”在山東省蘭陵縣、河南省安陽市的貧困人群肺癌早期篩查項目,也按照同樣的程序進行。
2015年年初,“慈菁基金”走進山東省蘭陵縣,對蘭陵縣尚巖鎮27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40歲至70歲的農民進行肺癌篩查、建檔和宣教活動,對篩查出來的腫瘤病人,進行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為其提供規范系統的綜合治療服務。經過對187人高危人群的篩查,趙曉菁查出陽性病人24人,高度疑似肺癌病人3人。
“慈菁基金”的第二次篩查地點,在河南省安陽市,安陽市是一個重度污染城市,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2014年的金融詐騙讓市民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特別是城市低保人群,一些人看病的、養老的錢被洗劫一空。“慈菁基金”在安陽市對低保人群中肺癌高危人員進行了早期肺癌篩查。
貧困地區的特殊挑戰
山東、河南、青海三地的篩查進行順利,但在前面兩地,需手術治療的對象確定后,卻發生了患者不愿接受治療的意外情況。
趙曉菁醫生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去做慈善篩查,比自己在醫院中的日常醫療工作要難很多,這種難并非在于技術。2015年,趙曉菁帶領的仁濟醫院胸外科,肺癌手術量位居上海市綜合性三甲醫院前列,其中肺部惡性腫瘤在肺結節手術中的陽性率高達88%,遠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領先全國各大醫院。每一天,全國各地的病人到仁濟醫院求醫,希望醫生精湛的醫術為他們排除病痛。但在對貧困人群的肺癌早期篩查項目中,趙曉菁卻遇到了挑戰:一些需要手術消除癌變隱患的患者,由于自己沒有感受到任何癥狀,不愿意接受治療。
趙曉菁說,偏遠地區急需肺癌早期篩查觀念的普及,接下來,基金會在貧困地區開展更多肺癌預防相關的宣教。要幫助更多的肺癌患者,就需要有更多的醫生投入到肺癌的篩查與診治工作中去,“慈菁基金”還致力于對經濟與科技欠發達地區的醫生進行培訓。
除了赴貧困地區對貧困人群開展肺癌早期篩查和免費治療,“慈菁基金”非常關注如何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2015年4月,“慈菁基金”資助經費用于肺癌患者參加上海癌癥俱樂部的“康復訓練營”,專門邀請了美國哈佛大學、上海同濟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營養學、運動學和心理學專家們共同幫助和指導肺癌患者的康復訓練。
醫療事業從一誕生,就帶著慈善情懷,醫生,大多有著公益之心。在民和縣篩查項目的啟動儀式上,趙曉菁醫生有感而發:“感謝20多年行醫道路上遇到的患者,他們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痛苦與愛。每一次善舉,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是一次愛的教育。”
“醫患關系”,是轉型期中國內涵最復雜的一個關鍵詞,大多數情況下,它背負了太多負面情緒。但“慈菁基金”的誕生,卻是一個由“紅包”發端,患者家屬和醫生一起,將感激之情擴展為慈善大愛的陽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