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靈
我不知道該怎么描述我這一年的生活。
我焦慮,情緒起伏的劇烈程度,讓我覺得自己提前進入了更年期。但是,我告別了吃了很多年的安眠藥,不失眠了。
我從未這么努力學習過,包括高考之前。我努力去理解商業和技術進步的本質,那些光鮮時髦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我結交了一群人工智能、醫學、金融的博士,在他們討論高維離散的lr+dnn,怎么應對過擬合,一個新的算法模型,對長期收益的夏普比率有什么樣的提升的時候,我頻頻點頭。但是,迄今為止,我投資回報最好的一個項目,卻是我在什么都不懂的情況下投出的。
真的,就是在去年我什么都不懂的時候。唯一前面有一條路,傅盛說,互聯網下半場了,不要簡單投個app,看看這個創業項目到底提供什么價值,你自己會不會用,它有沒有把一件事情的效率提高了。
一年,回過頭去看,我思考的無數問題,無非三個:1、怎么把流量變成錢;2、怎么把知識變成錢;3、怎么把數據變成錢。
怎么把流量變成錢,是互聯網的傳統話題,甚至是所有傳統媒體的傳統維生方式。
流量價值=人數*頻次*時長*有效性。人數和頻次在有人口紅利的時代是爭奪的焦點,所以,有了那么多的免費應用,好像互聯網公司都是活雷鋒。所以,有了手機首頁上不停的推送。它們長情地告白,點我吧,點我吧。而現在,所有爭到了用戶的應用,都在企圖延長你的使用時長。
一個天氣軟件為什么要給你推送新聞?一張報紙是怎么從4版增加到64版的?非常簡單,要你停留的時間足夠長,才能有機會讓你看見廣告,只有足夠多的廣告,你的免費使用才能變成錢。
有效、有目的、有意識的使用,才能進一步提高流量的價值。有些應用,總會誘導你不小心點開,他雖然能獲得點擊,但是價值不大。有些應用,提供精準的服務和內容,看母嬰內容的都有娃,這就是精準人群。
很多很多年以前,深圳有個夜總會叫撲通100,就是在那兒,消費高,撲通一下,100就沒了。搜索就是撲通撲通撲通…在手機上,大家使用搜索的頻率并不高,應用就提供智能推薦,比如已經100億美元估值的今日頭條就是這么做的:我猜你愛看什么,替你搜好,推薦給你。你說,你不喜歡?沒關系,我總會越來越了解你。
從投資人的角度,事情到這兒才剛剛開始。怎么變成錢?這才是重點。作為投資人,我太怕,你熬不到上市,我的錢,就打了水漂。這對個人或者小團隊來說,是個不錯的生意,利潤完爆大多數主板上市公司。但我膽子小,我不敢投。
流量變交易,看起來效率就高多了。重點來了,交易什么?怎么選品?怎么質量控制?怎么控制供應鏈?怎么讓你的商品在互聯網上不可比價——否則我為什么不去某寶買呢?我獲得流量的成本和交易利潤相配嗎?要知道,這后端的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順手提個問題,羅輯思維為什么賣書呢?是因為像知識分子,格調相配?據我所知,羅胖在商業上就是個商人,而且要用更像商人的方式擺脫過去不是商人的背景。為什么他的書從來不打折,賣得還很多呢?是他粉絲的精神鴉片?我覺得所有內容轉電商的都應該想想這問題。
反過來,內容轉電商賣手工藝品的,你需要做一個數學題。你的流量成本,和你提供商品的數量毛利率是個什么關系。我投資的內容轉母嬰電商的“年糕媽媽”最多一天可以出售幾萬件商品。于是,我投資的另一個姑娘覺得,她也可以嘗試電商。她賣一個小眾設計師的六條小黑裙,她愉快地告訴我,每條800多的價格,被她砍到了500多,給她的粉絲提供福利……嗯,如果是社區維護,不錯。如果是生意模式,作為投資人的我,哭死在角落……還好,她只是想想。
怎么把知識變成錢,是今年以來的一個新趨勢,無論是羅輯思維的得到,還是喜馬拉雅的收費內容,或者如火如荼的線上教育,軟件要賣錢的時代,免費降維攻擊所向披靡。免費成習慣的時候,有價值的選擇,其實是值錢的,因為用戶的時間是值錢的。當小額在線支付,成為基礎設施和用戶習慣的時候,知識變成錢,就成為了可能。
去年,我說服從事兒童情商教育的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專心做線上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線下,你最多教幾百個孩子,線上,你可以改變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家庭的幸福指數。一年,她做到了。我投資的編程貓,教孩子學編程。一開始是免費的。后來,家長不斷要求收費,怕公司倒了,他們的孩子以后沒地方繼續學。
這是我本人非常看好的領域,也是紫牛的在內容領域的投資重點。這樣的公司未必起得很快,但是這樣的內容本身就有價值,就有壁壘。我愿意等,等他們和用戶的需求一起成長。
把數據變成錢,是這個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命題。
阿爾法狗打敗了圍棋冠軍,人工智能公司就如雨后春筍般遍地生長。我就奇了怪了,明明是個人才壁壘很高的行業,怎么也能速成呢?在學習了一堆人工智能的新概念之后,我以文科生的方法總結如下。
只有算法的公司不值錢,能觸及數據的才值錢,能自動產生數據的公司更值錢。
自動產生數據包括:
可以利用技術和算法完成數據獲取積累。比如阿爾法狗的圍棋學習。這樣的半監督學習,可以大大減少原來的數據積累時間;比如第四范式的遷移學習,本質上,如果真的突破的話,解決了只有大數據才能學習的限制;比如那些用爬蟲獲取數據,并且可以把非結構化的數據結構化的,并有效清洗和挖掘的公司;比如那些通過硬件本身獲取數據的公司。

產品本身就產生大量用戶行為數據的公司。他們看喜歡看的東西、他們購物、他們社交這些都是數據。而數據本身,也會改善他們的行為體驗,所以正向循環就產生了。
有些公司可以通過一些服務接觸到別人的數據,并挖掘出價值。比如那些本來就做企業服務的公司。
還有一類公司非常非常值錢,就是可以把長期數據和短期數據打通的公司。居民信息、金融信息、都是長期有效數據,如果和短期行為數據打通,價值極高。這就是互聯網金融數據。還有開始利用人工智能的傳統金融公司,尤其是保險公司開始使用的時候,和健康長期數據以及短期行為數據打通,是最最值錢的。他幾乎可以挖掘一個人最大的經濟價值。活得更長更健康更有意思,我們的錢不是都將花在這兒嗎?
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想。也許還是錯的。錯習慣了,我也沒什么不好意思了。